宋朝一高僧,被人打掉一颗牙齿而开悟,却受到皇帝的敬重
据《嘉泰普灯录》记载,北宋末年,河南洛阳有一户人家,家里的孩子比较多,实在负担不起,便把最小的儿子送到了东京汴梁的奉先寺出家。师父看这孩子聪慧可爱,说他很有慧根,便给他起法号叫“中仁”。
中仁在奉先寺慢慢长大,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有幸得到朝廷的宣召,在庆基殿接受了官方的度牒,从此正式成为一个出家人。
有了朝廷的度牒,中仁便开始到处拜访大德高僧,汴梁附近的古刹基本都走访了一遍,最受中仁崇拜的还是大佛寺和译经馆,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两处潜心修研佛经,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可惜的是,中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佛理的研读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即使这么刻苦研读,并没有领悟到多少精妙的佛理,甚至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佛法也隐隐有一丝不确定感。
这一年,汴京天宁寺方丈出缺,皇帝下旨宣召当代著名高僧圆悟大师进京,圆悟大师也爽快地接了旨上任,从此在天宁寺讲经说法。各地的后学蜂拥而至,中仁也在一个凌晨到了天宁寺,希望能聆听请教。
中仁作为末学后进,一开始只能远远地听讲,看到圆悟大师给其他弟子讲授佛理的时候,中仁觉得他气度非常庄严华妙,讲解的法理也深入透彻,对圆悟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呆了几天之后,中仁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面见圆悟大师,他很虔诚地把自己的困惑告知了圆悟大师,并请求他指点迷津。
圆悟大师耐心地听完中仁的阐述,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问题是几句话,大概就是“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圆悟大师让中仁说说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中仁听完之后,正在低头思索,还没来得及开口回答,想不到庄严华妙的圆悟大师突然就伸出手一拳砸在他脸上,拳头刚好落在嘴唇上,中仁的一颗牙齿都被打落。
这时候的中仁虽然是一个出家人,但到底年轻气盛,哪里能忍受得了这样的折辱,从蒲团上一跃而起,就想要上前讨回公道。
但刚刚站起来,中仁的心中就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刹那间就大彻大悟,以往对于佛理的很多迷惑都烟消云散了。
于是,中仁脸上露出笑容,很虔诚地对着圆悟大师合十致谢。
圆悟大师也感到很欣慰,当即就收下中仁做自己的得意弟子,而中仁也留在了天宁寺,成天都陪伴着师父,但凡遇到什么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马上就能得到释疑。
就这么精进修行下,中仁的修为渐渐达到大成之境,在佛学界已经颇有名望了。
星移物换之下,北宋王朝受金国的侵略而颠覆,王族南下到了杭州,中仁也是南渡的一员,到了杭州之后便居住在大觉寺。
很快又到了宋孝宗隆兴年间,此时的中仁已经是大觉寺的方丈,后来受天竺寺僧众的邀请出任了天竺寺的主持。
两年之后,中仁禅师离开杭州南下,一直到了温州雁荡山,看到灵峰寺风景优美,便留在这里担任方丈。
但此时的中仁禅师已经名满整个南宋了,宋孝宗也听闻了这位得道高僧的名字,于淳熙年间下旨宣召他入宫,让他给自己讲解佛理,还赏赐了黄袍袈裟,成为一时的佳话。
孝宗皇帝向中仁禅师请教“不与万法为侣因缘”的佛理,中仁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念了一首佛偈:
秤锤搦出油,闲言长语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相传孝宗皇帝听了中仁禅师的佛偈之后,禁不住颔首赞同,并对他的修为表示了赞叹和敬佩之意。
十二年后,此时已经是光宗在位,绍熙二年辛亥,中仁禅师突然生病,生病期间,中仁不允许弟子给自己请医吃药,说自己大限已至,不需要做无用功了。
病后的第七天,中仁禅师突然起身,自己单独沐浴更衣,然后慢慢走到大堂上,把灵峰寺里的所有僧众全部请来一一告别,然后就端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