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9)700

文章字数4197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人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很多人都认为古人的平均寿命甚至没有超过三十岁。

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一个谣言罢了。虽然古人生活的质量并没有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高,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未必很低。

例如清朝相比之前的王朝,它的社会发展程度必然是高于前朝的,然而清朝人的平均寿命却是封建王朝更低的。

那么古人的平均寿命究竟有多长呢,古人的平均寿命受那些因素的影响,清朝人平均寿命倒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能不能吃饱饭是之一要素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据历史记载,自秦汉到明清,大约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古人平均寿命更高的时期是西汉,大概在八十岁浮动。其次是明清的一部分时期,平均寿命可以达到七十岁左右。

其余的封建王朝时期,平均年龄大都在六十和七十之间。至于那些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平均年龄基本都在五十岁左右,甚至会下跌到三十岁左右。

不过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古人的平均寿命大都是高于三十岁的,和谣言中所说的不足三十岁完全不一致。

那么,造成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平均年龄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之一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粮食的收成,换言之就是亩产量。民以食为天,百姓吃得饱粮食,才能活得下去,才能活得久,平均寿命也会随之增长。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以后,推崇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人民的负担很轻。这种与民休息的方略,使得百姓在上交赋税之后,还能留下不少的粮食,自然可以吃饱饭。

不仅汉高祖刘邦实行的是这个政策,其实一直到汉武帝继位的前中期,西汉的帝王都是实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几代君王的勤俭以及惠民的政策,让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连年不断的战火,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争。西汉推行的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百姓的新需求的。

如此一来,百姓努力耕作,有饭吃的同时心理也健康,再加上是太平之年,平均寿命肯定会水涨船高。

农作物的引进提高平均寿命,战乱则降低平均寿命

那么明清时期为什么突然会有一个小高峰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明朝时期人口平均寿命出现小高峰,其实和明朝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关系。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明朝和清朝不一样,明朝时期没有闭关锁国那样严苛的政策,因此许多西方的农作物便进入了中国,红薯和玉米就是在明朝时期进入中国人的食谱的。

玉米和红薯虽然不是中国本土的农作物,但是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们的生长,也可以在中国大规模种植。

这两种作物都是可以当做主食来吃的,在灾害之年,是可以果腹的粮食,有粮食吃,百姓就可以度过灾荒之年,就可以避免因天灾而引起的歉收从而导致被饿死的结局。

清朝时期人口寿命出现的小高峰的原因和明朝差不多,都是因为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所以人口平均寿命有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

战乱时的烧杀掳掠

至于为什么明清两代大部分时期人口平均寿命不是很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太一致。明朝时期人口平均寿命不高的原因和战乱有关,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都是被动防御政策,同时使用怀柔的手段来安抚他们。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但北方少数民族的欲望是无限的,仅靠这些 *** 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一旦他们不满意明朝对他们的赏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就会挥师南下,在明朝的边境大肆抢劫,许多明朝百姓因此丧命。

虽然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诸如辽东总兵李成梁等将领震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的出现只能解决一小段时期的问题,对于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来说,其实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毕竟不是每一代的将领都是李成梁。

有时候镇守九边重镇的将领并不出色,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很容易可以攻破城池,在明朝城池中烧杀掳掠,这在明朝历史中是不少见的。百姓非自然死亡的数量一多,人口的平均寿命自然会受到影响。

其次是明朝中后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代表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起义军由于缺乏训练,他们名义上是义军,但实际的行动就像是土匪流寇,攻破城池以后基本都会烧杀掳掠,很多人在这样的战乱中丧生。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的数量其实不少,死于农民起义战争的人自然也就很多了。

人口数量暴涨导致吃不饱饭

清朝时期平均不高的原因和朝廷的政策有关。

在康熙和乾隆之前,清朝的人口数目并不是很多,由于清朝的土地面积很大,因此人均土地面积就不小。

即使王公贵族有圈地的行为,但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没有很大,百姓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吃饱饭的。

然而等到了康熙和乾隆时期的时候,人口的数量有了巨大的增长,人口变多了,可是清朝的土地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人口的平均土地变少了。

本来百姓能够依靠之前的土地勉强度日,可现在有一部分的土地要分给别人,他们自然是吃不饱饭的。

如果能遇到比较贤明的君主,那凑合一下还是能够活下去的,可是不是每一代的君主都是贤明的。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清朝的政治可谓是腐朽至极,所以那些本就吃不饱饭的百姓,在这样的政治状况下,生活质量必定十分恶劣。

吃不饱饭,自然是活不长的,清朝人口的平均寿命自然会大打折扣。

不可抵抗的天灾

除了亩产量和土地拥有的数目,还有两个影响古人平均寿命的因素,一个是自然灾害,一个是瘟疫。

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广泛,比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自然灾害,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都是十分严重的。

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是很发达,因此对于抗震的研究不是很深,古人固然是有防震水平很高的建筑,但是那只是社会上层才能拥有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有地方住,能遮风避雨就已经很不错了,防震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之一要素。所以一旦发生大的地震,房屋倒塌、山体崩塌等情况会导致很多人死于非命。

“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

据史料记载,历朝历代凡是有大地震发生的时候,都会有数不胜数的百姓因此死亡。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自然灾害最为致命的不是它的危险程度,最致命的是自然灾害往往不是单独发生,而是会接二连三。比如地震会引发海啸,生活中大海附近的人不仅要遭受地震的毒害,还要承受海啸所带来的伤害,这些危害性巨大的自然灾害会直接导致许多人丧命。

其次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其他损失,这些损失会间接地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如果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收成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一年就会成为荒年。

荒年的时间如果不长, *** 可以通过赈济的办法解决的话,其实对于人口平均寿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可如果灾害持续的时间过长,那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即使国家再努力,他们也不能解决连年的灾害。

人们没有饭吃,就要吃树叶,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如果到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丰年,那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人吃人了。人吃人是一种饮鸩止渴的 *** ,不仅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反而会滋生出其他的问题。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其实都会让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大降低。

无法解决的蝗灾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蝗虫应该是最严重的一种灾害。蝗虫并不会对人类直接造成危害,他们吃植物,当然也包括农作物。

漫天遍野的蝗虫,会在顷刻间将百姓的农作物吃得一干二净。蝗虫吃的不仅是农作物,就连树叶它们也是不放过的。所以有蝗灾的时候,人们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吃。

据科学研究表明,蝗虫是不可以吃的,早期的蝗虫虽然可以食用,但在不久后,蝗虫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它们身上会分泌有毒的物质。

对于人来说,这种有毒物质摄入过多,也是会危及生命的。

不过这种毒素更大的作用就是对付它们的天敌,没有天敌的束缚,蝗虫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繁育出更多的后代,从而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十分大的威胁。

蝗灾在中国古代有很长的历史,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由于古人的封建迷信心理,他们对于吃掉他们庄稼的蝗虫,不仅不敢捕杀,而且还会祭祀他们。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古人认为蝗虫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是对皇帝以及文武百官的警告,所以古人把蝗虫看作是上天的使者,不仅不杀,而且还会供奉。这样愚昧的做法,会导致蝗虫的数量更多,对农作物的危害也就更大。

蝗灾危害了中国几千年,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科学防治的办法,才彻底解决了蝗灾。对于没有这种技术和观念的古人,蝗灾的出现往往是灭顶之灾。

传染性很强的瘟疫

瘟疫是古代历史中危害性比较大的灾害,瘟疫一旦出现,就会波及很多人,如果是传染性很强的瘟疫,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战争还要恐怖。

传染性很强和死亡率很高的瘟疫,可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让一座繁华的城池变成一座空城。

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对于瘟疫的抵抗力也不高。瘟疫发生的时候,要么是用药,要么就只能使用物理隔离的办法来防治。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一般来说,瘟疫是很难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得到控制的,这种 *** 只适用于传染性不高或者死亡率不高的瘟疫。

最有效但最不人道的 *** 就是物理隔离,所谓的物理隔离,其实就是把患有瘟疫的人以及疑似感染的人全都驱赶到人迹罕至的荒地,然后给他们一些生活物资,任其自生自灭。

在古代,这种物理隔离的方式是最常见的。然而瘟疫并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的,有些瘟疫的初期症状很不明显,等到人们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扩散出很远。

如果波及的范围过大,物理隔离的效果其实已经不理想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在医疗技术和防疫措施不发达的古代,这种瘟疫,会使得人口数量锐减,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会大幅度降低。

瘟疫的出现一般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真的是天灾,要么就是人为的,而且大都是以人为出现的瘟疫为主。

与瘟疫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战争,古代冷兵器的战争过后,战场上会出现大量的尸体,如果尸体没有得到妥善地处理,那么就会引发十分严重的瘟疫。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这种瘟疫感染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人类,动物也会感染,因此人们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瘟疫,从而导致大规模瘟疫的发生。

其次是在战争期间,会有心术不正的军队将领,用下毒的方式来击败敌方军队,这种毒往往都是瘟疫,一场瘟疫,几乎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瘟疫是不可控的,一旦出现,波及的就不止是敌军,甚至有可能是自身。

人口平均寿命的长短,其实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所有的真实情况,它只是国家形式的一个侧影而已。

民以食为天,生命健康永远是之一位的。

在当下,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生逢盛世,理应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明清史》

《四库全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6594.html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大错特错,西汉时期平均80岁”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什么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什么形象?

武大郎与潘金莲的事情可谓是家喻户晓,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提起武大郎,你一定会想起《水浒传》里那个“身高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的形象。不得不说,作者施耐庵将这个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而影视剧里的武大形象,也被刻画得个性鲜明。同样,在小说里,...

柳开:北宋时期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柳开:北宋时期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柳开(946年-999年),原名肩愈,字绍先,改名柳开,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东郡解县人,北宋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开宝六年,考中进士,起家宋州司寇参军。宋太宗时期,擢任右赞善大夫、常润二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上蔡县令、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和...

古代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刘裕是怎么轻而易举就占领的

古代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刘裕是怎么轻而易举就占领的

还不知道:刘裕攻长安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刘裕为何能够攻入长安,灭掉后秦?在中国古代,关中地区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民风尚武,而且易守难攻,堪称是帝王建都的宝地!秦国依靠关中,灭掉六国,一统天下;汉高祖建都长安,开创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

古代太子基本都是倒在登基的路上 明朝太子为何能坐稳几十年

古代太子基本都是倒在登基的路上 明朝太子为何能坐稳几十年

对明朝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的太子,为何能在储君之位上,坐一二十年时间而不倒?太子本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人尊敬的明日之主,然而事实上,太子却是一个被放在阳光下的活靶子,成了众皇子及大臣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历史上有许多太子在位多年,最后却倒在了登基的路上。...

古代尚书官职是什么样的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古代尚书官职是什么样的 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尚书是什么官?尚书的权利大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尚书是什么官?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当中听说六部和尚书,而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哪六部,是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隋朝以后各朝在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称呼,...

历史上真实的苗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苗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苗傅,南宋将领、叛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常听人说“嫉妒心”和“忘恩负义”之心,是为人处世之中的大忌,可在漫漫千年历史当中,却曾有过这样一位“好汉”,正因为“见不得别人好”,居然把自己落难时,提携帮助过自己的“大恩人”给亲手加害,这位“大恩公”还曾是他父亲的老朋友,可谓世交了...

虞世南: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

虞世南: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