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为何灾民宁愿吃观音土甚至吃人,也不去河里抓鱼虾?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历史古国,在现在社会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非常好,日常中的方方面面更是非常的便捷。可是这样的生活,人们却历时了千年才得到。
在我国封建的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并不像如今这样开放,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追求平等自由的概念,而是盲目的遵循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与森严的规矩体系。
在那样的时期里,人生来就分为三六九等,人们实行的也是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大多时候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而这也是当时人们主要的社会经济来源,只是这样的生存方式虽然看似非常的稳定,但是却也有着致命的弊端。
那便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外界的依赖性非常的高,因为科学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只能依赖于自然,但是在茫茫的大自然界,常常会发生一些灾害,到那时人们丝毫没有自保的能力,就会让原本规范的社会制度一下子陷入了混乱之中。
而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天灾的数量并不在少数,每一次发生这样的危难时,农业经济就会迅速的崩溃,而依靠农业为生的农民便会列入到各种危难之中,其中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便是饥荒。
众所周知,饥荒的产生是非常恐怖的,就连我国的近代社会也都产生过大幅度的饥荒,当时1942年的河南饥荒更是成为了无数国人心中的噩梦,近代尚且如此,古代就更不用说了,根据记载,从商朝到清朝这段时间里,发生天灾的次数约有5000多次。
可以说几乎历朝历代的人都曾经遭遇过旱灾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灾害。当时因为饥饿,许多人被迫之下都会去吃一种名为观音土的泥土,因为粉质细腻又呈白色,之一次被人发现的时候,人们都以为他和面粉一样可以充饥。
所以当时的人们便认为这是可以救命的土故而将它称作观音土。可是这种土虽然看起来和面粉非常的相似,但实际上人体却并不能够吸收,当存在肠胃里的时间过于长,便会慢慢的堆起来随后让身体内的器官受到压迫,人就莫名其妙的死去。
因此到了后期的时候,古人已经明白这种土不能救自己的命,但是当饿到没有办法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吃下它,当然他们也明白,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就离死亡不远了。
可是这个却让许多的人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地球上水资源的占比约有70%多,古代应该没有工业生产,所以水源肯定不会被污染,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吃土,也不愿意去寻找一个河流下河捕鱼充饥呢,要知道鱼虾的营养可比泥土要高多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捕鱼,但发生旱灾的时候,整个大地往往都是寸草不生,即便是有河流也大多都已经干涸了,而一些水源比较丰富的湖泊虽然不会马上干涸,但是在已经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这些水源就是续命的东西。
长时间不吃东西不会死,但是如果不喝水,可能三天都撑不过去。其次是因为在发生旱灾的时候往往也会让许多的瘟疫和疾病蔓延开来,此时河里的许多鱼可能都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病,当有人吃这些鱼死去之后,剩下的人自然也就不敢再吃这些鱼了。
最后是因为捕鱼不仅是浪费力气,并且没有办法让一家人活下来,古代捕鱼的设备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大多时候都需要人们用体力去捕捉,但是饥荒年代本身就吃不饱。
又怎么还有力气去捕捉这些鱼呢,并且即便是能侥幸的捕上几条小鱼,但是仅凭这些鱼也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所以捕鱼在那个时候的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或许在古代饥荒来临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尝试了许多甚至连我们现代人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可是都没有任何的效果,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去吃泥土,而从这些人的身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们如今的生活有多么的幸福,因此人们应该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爱惜粮食,保护环境,让我们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