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回到家乡后,靠什么生活呢?
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开始提高,日常中的方方面面更是十分便捷。相较于过去的风险和落后,人们的生活无疑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人们思想的先进以及个人福利的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人们欣慰的地方。
众所周知,如今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会有五险一金。退岗之后,也还有退休金可以领,这样一来便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了一层保障。而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个好奇,现代社会的这种福利政策无疑是非常好的,那么在我国封建的古代社会中,那些达官贵人在辞官之后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那时人们没有平等自由可言,每个人都被分为了三六九等,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更好的出路便是通过读书继而入仕为官。
只是这条路并不好走,那时候科举制度非常的严格,每年的考生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也只有寥寥几人,因此便有了能够通过读书获得官位的便是光宗耀祖的说法,不过如果真的熟悉我国古代历史的人应该也会明白。
想要真正培养出一个状元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普遍不是很高,并且那个时候人们大多会生许多的孩子,教育资源也不完善,故而当时在维持一家温饱的同时,让孩子能够有书可读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一些出身贫困的人甚至连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少数的一些家境相对比较富裕的人家,才能有底气去供养孩子读书。众所周知,史书以及影视剧常常都会出现告老辞官这一现象。
古人在成为官之后所拿到的俸禄都是由朝廷分发的,但当时的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做官之后便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古代没有现代的这些福利政策,因此绝大多数辞官回乡的人都是需要另外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的。
然而古代所规定的退休年龄是70岁,所以如果真的坚持到了这个年纪也都没有什么顾忌了,只是这却有一个致命的前提,那就是古人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真正的活到这个年纪的人也少之又少。
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又有那么多辞官的人呢,其实当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哪朝哪代皇帝,都更加喜欢年轻的官员,因为他们的思想总是会比一些年纪相对较大的官员先进活跃,所提的一些意见或要做的事也都能做的更好。
相反,一些上了年纪的官员已经年迈,一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二也无法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但是国家却依然要发给他们俸禄,因此皇帝是非常不满的,可是却又无可奈何,不过这些年纪较大的官员却很能明白自己的定位。
毕竟为官多年皇帝的思想法他们一清二楚,而这这个时候他们便会主动的辞官归隐,而这也是皇帝最乐于看到的结果,但是非常令人寒心的是,他们这么做并不能让皇帝顾念着他们一生的奉献,即便是主动辞官。
皇帝也不会给他们太多的赏赐或者福利政策,因为在当权者看来,能够为他们所用是他们的荣幸,能够让他们平安的返乡归老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辞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年纪确实很大了,再也没有精力去和朝堂上的人争来斗去,便想着回乡养老。
二是已经积劳成疾,身体有许多的疾病,所以也想着趁早离开朝堂,但是很多时候一个前呼后用的官员突然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平民,这样巨大的落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所以这些官员总是会提前给自己做好准备。
他们会提前在当官的时候攒上一笔银子,等到年迈之后使用,二是将手中的积蓄换成田铺或者庄子这样一来便可以依靠着这些继续生钱。还有一种就相对游离灰色地带,每一个官员都会因为官职的不同,既而享受到朝廷的一些福利,那就是可以免除田地的赋税,只是地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当他们用不完这些数额的时候,就会低价让给其他的农民,继而获得一笔金银。
这种 *** 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同罢了,但是从这些官员身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们如今的生活有多么好,所以人们更加应该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