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的断头饭中,为何总放着1块生肉?可别小瞧它,别有用处
案例简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古代电视剧中犯人行刑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和手续。
如果你看完之后一定会大吃一惊,相关影视剧题材或者相关文献记录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在即将死去,也就是死之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断头饭。
这当中,会有一块生肉。
按理来说,断头饭就要吃得好一些,要做一个饱死鬼。
这个逻辑没错,但为什么你要放一块生肉?生肉背后目的又是什么?
大家如果能够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生肉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细思极恐的秘密。
第1点,放生肉的两种可能
可能一牢狱的 *** 。
在古代的时候,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有标准的。
只不过因为古代的监管力度不严,又没有监控,也没有办法拍照取证,所以监管制度一般到了县城就差不多了。
指望着监管制度能够到穷乡僻壤地区,那根本是不太可能。
即便如此,一些官员仍然能够从中捞油水,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古代的犯人在临死之前吃的这一顿,饭其实是非常值钱的。
但值钱归值钱,能不能让你吃到就是个问题了。
因为从更高官僚统治者一直到下方层层盘剥之下,压根就没有对应的钱或标准来执行死者的最后一顿豪华大餐。
那有人就说了,人之将死,你给他吃那么好干什么呢?
这一点就和古代的文化有关了,古代认为生死是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人去世的时候,盖棺定论,那么也就到此为止。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官员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当街砍头也就止步于此了。
很少有株连三族或者株连九族的情况发生,除非这个官员做了极其过分或者过格的事情,皇帝已经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了。
我们再说回来,因为这些牢狱之人马上就要去世了,需要被当街砍头,所以他们的饭菜的饮食标准是极高的。
基本达到想吃什么吃什么的状态,但因为朝廷拨给的银两,被中间的官员们以及牢狱中的管事的人层层盘剥,真正到了犯人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钱了。
那没有多少钱,如何能够满足标准呢?
买一块生肉放在旁边,凑合了事,上下糊弄一下,这个事也就到此为止。
反正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于是在犯人临刑之前,碗筷旁边放一块生肉也就成为了习惯流传了下来。
可能二,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言论
因为古代的物理科学知识不多,所以大家就一直认为人死了之后是要经过奈何桥的。
经过奈何桥还能够转世投生,这一套言论在我们现阶段看来纯粹是子虚乌有,多少有点侮辱人的智商了。
但是古代人就信这些,就像古代认为打雷下雨皆是天意,甚至如果某一个地方,天下大旱,皇帝还要下罪己诏,来严惩自己的过错。
因为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学技术和科学认知,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江湖传说。
传说,人死之后会走奈何桥,奈何桥会碰到孟婆,孟婆会给你一碗汤,喝了之后就能进入轮回,还能够再次转世为人。
但是有一些人是不能进入轮回的,其中之一就是被朝廷判死刑的穷凶极恶之人。
那这些人死了之后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可是成为孤魂野鬼就意味着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了。
而且那些将死之人,也希望自己能够转世投胎,于是官府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砍头之前放一块生肉。
这个肉你可以吃掉也可以不吃,走个仪式而已,等真正给你砍头之后,你的灵魂以及这块肉的灵魂都会出现,然后你拿着这一块肉走到奈何桥上。
孟婆不给你喝汤,你拿着这块肉往远处丢去,孟婆手里面的恶犬,就会去吃这块肉。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趁着孟婆不注意抢过一碗汤喝掉,抓紧时间跑过奈何桥就可以转世投胎了,但是这些全都是子虚乌有之谈,大家万万不可当真。
第2点,断头饭的来源
其实在古代,如果真的吃一顿断头饭,一般情况下是有荤有素,而且犯人只要想吃,那就可以扯开膀子吃,想吃多少吃多少。
当然,按照真正的逻辑来看,一个人一旦到了这种情况,还能够吃得下饭去,那就是真不怕死了,大多数人都会畏畏缩缩的,一口都吃不下去。
但无论如何,不能做个饿死鬼,而且断头饭的来源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复杂,一般情况下,默认断头饭的来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的楚庄王镇压了叛乱镇压叛乱之后,需要对闹事的人处以死刑,只不过楚庄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贤明,就对外说了:他们死之前每个人都要吃到饱饱的,只有吃饱了之后才可以斩首。
这个提议让楚国上下的人心服口服,准确的说楚庄王这一招叫杀人诛心。
当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被各个诸侯国所效仿,断头饭的源头也就算是来了。
启示录
以唐宋时期为例,一个即将杀头的人的断头饭的标准可能达到3~5两银子,这个标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以在更好的酒楼连着吃10顿大餐,甚至还绰绰有余。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真到了那个地步,你不要说连续吃10道大餐了,你就是吃一个四喜丸子,估计都得胆战心惊,哆哆嗦嗦的。
实在是没有食欲,而断头饭作为一种礼仪标准,在封建帝国统治过程当中被完美的继承下来。
无论是唐宋元明清哪一个朝代,基本上都有犯人砍头之前的断头饭。
只不过这个饭菜看起来是既美味又食之无味,小伙伴们,你们如何来看待断头饭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