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历程
自秦以来皇帝就代表着国家的更高统治者,在此之下还设有相应的 *** 部门, *** 部门负责国家日常具体事务的处理,更高首长为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日常的政务。
后来汉承秦制,设有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拥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甚至有时皇帝也受相权制约,在历史上许多权臣架空皇帝早已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在上一任皇帝驾崩,现任皇帝年幼时,上一任皇帝会任命大臣辅政,汉武帝时期的霍光便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一些人就喜欢拿出这两个概念来说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权力不断向皇帝集中的过程,这是一种流行的说法。但对于历史来说,这种大而化之的结论,最容易引起误导和混淆。只要我们稍作辨析和考察,就会发现诸多的疑问,就如大权独揽的秦皇汉武这样的皇帝制度初期的皇帝,难道他们的权力比明清时的皇帝更小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恐怕首先要从皇帝的权力的性质开始说起。
中国的皇帝的权力它主要建立在两个东西的基础之上,之一,是“天命”这样的玄学,即皇帝是“天命所归”,称“天子”,这是他的权力的神秘主义的来源。第二就是宗法伦理,王朝的制度其实质是家族结构的一种扩大化,即“家国同构”。君权它是从最初的家族内的父权发展而来的,君就是父,臣就是子,它从原始的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发展为一种国家的政治建构,这在周这个王朝的创建过程即分封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奠定了而后王朝的政治伦理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说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只要是这个权力的基础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所谓的集中或者分散它都只不过是权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波折,而不涉及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君对臣,就如同父权社会中的父对子,享有绝对的权力。这一点从秦到清,它本质上没有发生过改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权力的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呢?这就来到了第二个层面。
权力它不是你名义上拥有的东西,只有在行使中它才有效。你拥有权力却无法行使,即作用于对象,那么也就等于你没有权力。而要行使权力就必须借助于一种组织或者程序,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所谓的相权,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的权力,就是皇帝行使自身的权力所借助的组织或者程序。而皇权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就是这种组织和程序发展的过程,当这个组织或者程序出现了BUG,这产生了皇帝被架空或者权臣篡位。这并不是皇权衰弱了,而是皇权被篡夺。就如曹操等权臣的权力,他们行使的并不是宰相的权力,而是皇帝的权力,他篡夺了皇帝的权力
那么皇帝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这就是分权和制衡,而这种分权和制衡就可以概括古代的权力结构发展的全部过程。和今天的民主制度不同,民主制度是把更高权力分割为几个部分,使它们之间相互制衡。而皇权主导下的分权和制衡则恰恰相反,它是把行使更高权力所借助的组织和程序的权力进行分权和制衡,以加强更高权力自身的集中和稳固性。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相权的力量被不断地削弱,直到最后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