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从忠臣到造反 司马懿想过篡位吗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06)73

对司马懿有篡位之心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曹魏政权最后落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懿起了奠基作用。同是权臣,司马懿与曹操有相似之处。但相比于曹操复杂的形象,除了一部《军师联盟》,司马懿在各类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呈现出老奸巨猾的阴谋家面目,在民间的评价里,似乎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蓄谋已久,他生来就是要谋朝篡位的。一些 *** 平台上,也经常能看到有网友调侃“大魏忠臣司马懿”。然而事实上,司马懿不仅在前期是个绝对的忠臣,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也未必就有篡位的意图。因为从司马懿在政变后的表现看,并不能证明他本人有篡位的心理。本文就试图从司马懿生前的种种举动出发,探析一下这位被骂了一千八百年的阴谋家究竟有没有篡位之心。

拒绝出仕

东汉光和二年(179),司马懿生于河内郡温县一个仕宦家庭。司马家累世为官,到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担任京兆尹时,家族中已连续四代人出任高官,是当地毫无疑问的豪门望族。司马懿出身名门,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年的司马懿还是个大汉忠臣,与所谓“奸臣”的形象相去甚远。《晋书》上说他:“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曹操听说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心知汉室衰微,曹操架空朝廷,出于儒家士大夫的节义理念,不愿屈节事于曹操手下,就装病以躲过出仕。不过曹操对士人一向太狠,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强行征召司马懿,威胁他如果还不出仕,就将他关进大牢。司马懿只得从命,出任文学掾,从此开始了他魏臣的生涯。

勤恳事魏

不论司马懿后来的表现如何,在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期间,司马懿绝对是个实打实的大忠臣。这一时期,司马懿为曹魏东征西讨,为边防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且看战绩:

襄阳败诸葛瑾,新城擒孟达,陇西两御诸葛亮,辽东灭公孙渊,荆皖破孙权。

司马懿本是文臣,文转武后历经多次大战却几无败绩,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可谓战功赫赫。曹丕、曹叡父子对他十分信任,临终前都把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之一,让他受遗辅政。本来,不出意外的话司马懿会像其他大臣一样,安安分分恪守本职,干到年老退休或者死在任上,死后获得一个大魏忠臣的美名,千古传扬。

但是,曹叡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同时托孤曹爽以为制衡。曹爽是个标准的草包,虽为大司马曹真之子,父亲的本事却一点都没继承到。同为托孤重臣,曹爽骄横跋扈,专权乱政,他把郭太后强制迁到永宁宫,甚至擅自僭越天子仪仗,丝毫不把年幼的魏帝曹芳放在眼里。他还玩弄权术,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削去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则韬光养晦,隐忍退让,并装病以骗过曹爽。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在朝中老臣的支持下,趁着曹爽出城游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自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固辞丞相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从一个曹魏忠臣转变为为新政权奠基的权臣,却也因此被很多后人斥为“反贼”。但是,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已七十岁,一个半只脚已踏进棺材的古稀老人,身居高位,功勋累累,声望崇高,本可安享荣华富贵,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背着骂名,冒险发动政变呢?况且司马懿夺权后的表现,与曹爽大相径庭:

嘉平元年(249)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但司马懿坚决推辞丞相之职不受,并在奏章中谦恭地表示:“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丞相之职自东汉以后就不再设置,唯独曹操、诸葛亮曾任此职。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恢复并担任了丞相一职,是为谋朝篡位铺平道路。故而丞相一职十分特殊,司马懿固辞丞相,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同年十二月,曹芳又下诏授予司马懿“九锡”。九锡在中国古代是权臣的象征,历来被授予九锡的人,他或他的子孙后来无一例外都篡了位。而司马懿固辞不受,直到司马昭时才加封九锡。后来曹芳又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荣耀之盛,无人可比。司马懿仍然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此外,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起事时,先到永宁宫拜见郭太后,取得郭太后诛杀曹爽的懿旨。有了太后的授权,司马懿起兵就有了“匡扶魏室,剿除反贼”的正当名义,在程序上也完全是合法的。可见,与恣意妄为、欺凌天子的曹爽相比,谁谋反还说不定呢。

对于司马懿为什么始终坚决推辞这些权利和荣耀,后人众说纷纭。小编倾向于认为司马懿讲究实用主义,他可能只是想着做个权臣,而并非意图篡位。精明的司马懿深知,与其接受这些华而不实的殊礼而承担受到天下人指责的风险,还不如“尊王攘夷“,把权柄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来得实在。

还有一点可能的原因就是,司马懿食魏禄久矣,起先是曹操慧眼识人发现了他,紧接着曹丕把他提携起来并予以重用,曹叡又给予他兵权,使他充分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凭赫赫军功树立了崇高威望。没有曹丕、曹叡父子的信任和器重,他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因此,感于曹丕、曹叡父子两代托孤的恩遇,司马懿可能也并不忍心在生前看到魏国覆灭。做出这番举动,他到九泉之下见到先帝,也可以拿铲除擅权的曹爽作为功绩来交差了。至于后人的事,就留给后人去做吧。

俱往矣!千年前风云人物的内心,今天我们很难推测。只能把它看作历史长河中的珍宝,留给后人评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497993.html

标签: 曹魏司马懿

“从忠臣到造反 司马懿想过篡位吗” 的相关文章

郭奕:西晋司空刘琨舅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郭奕:西晋司空刘琨舅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郭奕(?—287年),字泰业,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魏晋时期名臣,谒者仆射郭镇之子,西晋司空刘琨舅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少有大名,得到山涛称赞。曹魏时期,任野王县令,交好羊祜。咸熙末,出任相国(司马昭)主簿。晋武帝即位,授东宫中庶子,教导太...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处直是晚唐五代的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实力弱小,因此在朱温与李存勖之间左摇右摆以求生存。后来李存勖大败后梁,称雄河北,王处直只得死心塌地的跟随前晋。那他为何又要引辽人入侵,对抗强大的前晋呢。一,立足义...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曹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上半年,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来了次大清洗。不少不愿意完全成为李自成部下的起义军将领被干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自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的罗汝才。在当时,...

廖化:蜀汉后期重要将领,以果敢刚直著称

廖化:蜀汉后期重要将领,以果敢刚直著称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三国时蜀汉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廖化曾为前将军关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属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嘉禾年间,与其舅陆瑁一起被礼请至建业做官。吴大帝孙权授予骑都尉。后来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芍陂战役后,被授予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几年之后,和哥哥顾谭、张休...

徐达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能被提拔成军方第一人?

徐达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能被提拔成军方第一人?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得力军事统帅。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家乡募兵,正式建立自己的起家班底,共募兵七百余。在这七百多人中,就有朱元璋的同乡兼发小徐达,此时的徐达,只是一个农家小伙子。至吴元年时(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

司马懿造反等到曹叡死后才动手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叡活的时候动手

司马懿造反等到曹叡死后才动手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叡活的时候动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兵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懿之所以会不敢在曹叡活的时候造反,主要是他没有一丝机会,所以他只能安静做个美男子,然而曹叡死后,局势瞬间发生变化。司马懿不是个简单人物,从相关史说中可以得知,司马懿是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