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山神信仰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被传播改变的?
引言
古人的山神信仰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被传播改变的?首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两汉以来,山岳主神的功能即以求雨和祈福禳灾为主,这一点也体现在五台山信仰当中。五台山在最初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时候,就产生了朴素的山神信仰。
一、文殊菩萨的地位
在“文殊道场”清凉山的认识深入人心的时候,文殊菩萨俨然成为五台山的“主神”,担当起了山神的职责,成为求雨禳灾时祭拜的对象。
《古清凉传》中记载,北齐时大孚寺僧人祥云曾受山神迎请,最后山神还赐与其长生之药。
《广清凉传》中,东台大会谷内有铜钟寺,山神将铜钟收入金刚窟内。唐代文殊道场的传说被广泛接受,段成式在《寂照和尚碑》中说“清凉山曼殊大士是司鳞长,游之不诚,必有疾雷烈风,大德胝趼膜拜,终日不息”。
可见文殊菩萨已然被认为是五台山众神的领袖,不但是山中龙神领导者,也主管了风雨雷电,颇有尊神的性格。
五台山传志中也多有地方宰官来山求雨者,主神的功能常常得以发挥。
元人胡祗遹曾主政山西,其文集中收录有《祭五台山山神文》一篇,其中说:“兴云沛雨,润枯苏旱,神之职业。太原一方神实主之,深山大泽,必生龙蛇,既能生之,必能抑之”。
虽然他没有明确山神和文殊菩萨是否有什么关系,但对照唐宋以来求雨时每每祈请文殊的场景,也可以窥见五台山山神信仰的另一个侧面,五台山神不但主宰五台山,甚至还将影响波及到整个山西的核心太原地区。
到清代的“五台山敕建文殊菩萨清凉圣境图”中,更是将文殊菩萨画在和山同样的位置,俨然山就是主神文殊,文殊就是五台中心之山,追寻文殊菩萨所代表的第六座山顶,是清末五台山朝山的目的。
山岳信仰中向来有名山享祀的传统,地方名山一般由地方长官进行祭祀。神山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五台山存在超人间现象与超人间力量的信仰之后,就开始了不断寻求山岳主神的历程,直至文殊成为“大圣”,“显圣”事迹涵盖神仙、灵怪、龙神等诸多职能。
二、从须弥妙高到清凉雪山
佛教在汉代“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思想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在最初佛教和中国思想交融的时代,佛教的山岳信仰观念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
早期汉译佛典中所见佛教山岳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形。之一,佛教中有以想象之山尤其如“须弥山”为中心的山岳世界观。
第二,佛教传统修行法门提倡山林修道的观念。第三,佛教受印度古典传统影响,对雪山有着天然的崇拜。之一,以“须弥山”为世界中心的佛教世界观。
西晋时期译出的《大楼炭经》中有关于佛教空间观念的具体表达,其中描述了以须弥山王为中心的周边世界“四天下”。
“须弥山王以四宝作城,须弥山王北有天下,名欝单曰,广长各四十万里,正方;须弥山王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广长各三十六万里,周匝正圆;须弥山王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广长各三十二万里,如半月形。
须弥山王南有天下,名阎浮利,广长各二十八万里,北广南狭。
须弥山王北胁天金照北方天下;须弥山王东胁天银照东方天下;须弥山王西胁天水精照西方天下。须弥山王南胁天琉璃照南方天下。”
在这部经典当中,山岳俨然是世界中心,这种以山岳为中心的观念和中国传统中高山为中心的天下观颇有相合之处,山岳与天相接的观念几乎相同。
须弥山的顶上即为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或怛唎奢天,译为三十三天,距离在这个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的地方。
三、佛教对山的记载
佛教经典对山的描述不止于此,早期佛教经典《长阿含经》还描述了须弥山周边更多的山岳,如佉陀罗山、伊沙陀山、树提陀罗山、善见、马祀山、尼弥陀罗山、调伏山、金刚轮山等等。
每座山峰都有不同的宝树琼花、奇水神池,构成了对山岳的极度丰富的想象,这些描述无疑影响了后世中国佛教对圣山的描绘。
后来,信仰中的五台山不但建构如须弥山一样周围有四埵相配,同样也出现了作为主山中“万峰中心”的传奇。第二,山林修道观念。
佛教提倡舍离其家,在“冢间林下”修行,亦谓之“阿兰若”,其修行的很多地方皆为距离都市不远的山中。
《长阿含经》中记载: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舍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舍居家,入于山林,寂默思惟,至时持器入村乞食,众人见已,皆乐供养,欢喜称赞:善哉!此人能舍家居,独处山林,静默修道,舍离众恶。
虽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僧团的建设和济世度人的宗旨不得不常在城市中活动,但在僧侣修行和信仰实践方面,还是保持了山中修道的传统,加上不时遇到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入山也成为僧人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
佛教传入中土之后,也兴起了头陀山林的传统,五台山成为头陀禅行的灵地,北朝时期开始就有僧人入山苦行的做法。
无论是传说中“顶戴《华严》”入山修道的传奇,还是居住山窟抑或山中结庵,都可以看作头陀山林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修行实践,而五台山是文殊道场的传说也多由山林禅行僧人传播。
第三,雪山是佛教经典中备受尊重的圣山。《长阿含经》中的一些记录显示了原始佛教在印度本土对“雪山”威名的崇敬,比如经中有云:“摩竭鸯伽王,为快得善利,身被宝珠铠,世尊出其土。威德动三千,名显如雪山”,这里将雪山与佛陀名声做比。
可见“雪山”是威名赫赫的“名山”。此外,早期佛教经典对雪山的描述还有:“雪山有鬼神,奉上如来水;饮已威势强,众中师子步。其水神龙居,清澄无浊秽;圣颜如雪山,安详度拘孙”。
可见,佛教相信在雪山之中,也多有鬼神居住,而其中神龙也是雪山常见的神兽。其他常见的描述还有“雪山顶上有阿耨达池,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止”,这种雪山神龙的传说在五台山信仰中影响更大,神龙信仰成为五台山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经典中还流传着山中多产仙草的观念,对山中神奇的自然环境的和治愈功能多有记录。佛经中有“雪山阿伽陀药”、“无尽根”、“益精气”等。《善见律毗婆沙》中就描述了雪山众神像阿育王进献诸多神药的场景。
《正法华经》“药草品”则说,“雪山有药能疗四病:一曰显,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药四名”,佛典中关于雪山的信仰可以说比比皆是,而雪山和“清凉山”有时又被认为有相同的意义,甚至还记录为“清凉雪山”,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五台山是清凉山的信仰影响很大。
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说五台山就是经中所说的“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凉雪山”。由于《华严经》中虽然说清凉山是文殊道场,但并没有指明清凉山具体环境。
而《文殊涅槃经》却说,文殊将在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至于雪山,所以雪山和清凉山在传播到中土之后合二为一,成为五台山崛起在经典中的依据。
结语
佛教的“雪山”及“清凉山”以菩萨道场为中心最终形成“圣山”观念。其影响在于:“圣”的译名包含了无所不能的含义,包罗万象的文殊“大圣”最终统辖融合了其他意涵。文殊为“大圣”,故包含了名山之大;佛教解脱生死,故超越了仙山之仙;菩萨有求必应,故包含了神山之祈雨及护佑一方的功能;圣迹统摄自然,故涵盖了灵山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