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的义子中名气更大的是哪些人?他们结局如何?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李自成起名,是大西政权的建立者,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明朝末年,受朝廷苛政及自然灾害影响,失地农民起义不断,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有数百股,在这些起义军里能和李自成分庭抗礼的就属后来在四川建立了大西国的张献忠了。张献忠是个真正的枭雄,为人残暴且不讲亲情,在危急时刻总是能放下包袱,比如他就常在即将战败的关键时刻杀妻杀妾杀子,因为妇孺和幼儿会拖累大军。但对于能紧跟自己征战的义子们却另眼相待,张献忠一生收了数十名义子(也可能数百),都是征战途中收养的孤儿,这些人随他征战四方,是张献忠用来掌握部队的有力支持者。和明军作战十几年,这些义子们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存活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到张献忠被清廷的豪格击败后,大概就剩下四名义子了,分别是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和李定国。他们掌握着大西军最后的部队,张献忠临死前交代他们要联明抗清,这四个人也遵从他的遗愿率部归明,受南明永历朝廷管辖,并且在西南战场上成为清军挥之不去的噩梦。
孙可望:他是四义子中的老大,所以归明后原大西军改编的军队以他为首。但孙可望气量狭小,为完全掌握军队甚至掌握南明朝廷,先是借故解除刘文秀的兵权,而后又试图谋害四义子中战功更大的李定国。两人之间不得不发生了一场同室操戈的大战,孙可望战败后投降清朝,向清廷出卖明军虚实,因为他曾经是西南所有抗清武装的领头人,所以他供述给清朝的情报让明军损失巨大,孙可望也因此被清朝封为义王。但好景不长,当南明朝彻底完蛋之后,孙可望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最后被清廷找机会杀害。
艾能奇:他是四义子中最早战死的,不过不是和清军作战时战死,是在和西南少数民族土司作战时遭埋伏中毒箭身亡,他如果不死,极有可能成为孙可望的帮凶,因为他向来不拿明朝当回事,即使跟着孙可望他们归明了,也依然保留着流寇的习性,他曾经擅杀南明的内阁辅臣,并且在永历皇帝给他封国公时拒不接受,还扬言“大丈夫当自为王”,如此桀骜不驯,幸亏早死,否则一定是不稳定因素。
刘文秀:他在归明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因功被永历帝封为蜀王。早先孙可望欲独揽大权,担心他和李定国的威望而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权,孙可望和李定国大战时,他帮助李定国击败孙可望。但永历朝廷在抗清大业上更倚重李定国,使得李定国威权日重,所以刘文秀很嫉妒,结果因妒生病不治而亡。
李定国:永历朝封他为晋王,和延平郡王郑成功一东一西并称南明两大擎天臂助。正是因为他和郑成功的不断伐清行动使得南明多存活了二十多年,李定国更大的功绩是在广西和湖广打出的“两厥名王”的战斗,烧死定南王孔有德和阵斩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收复失地数千里,打的清廷几欲求和。但此时孙可望在后方叛乱使得李定国功亏一篑,不得不回军和孙可望决战,结果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朝的军事决策者,但这个时候清廷已经恢复元气,再加上李定国在孙可望走后没能团结好孙留下的旧部,甚至和同为四义子的刘文秀起了矛盾,没能整合好孙可望降清后的局面。另外和福建的郑成功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使得他们始终没能真正联手抗清,最终被清廷各个击破。永历皇帝被缅甸扣留时,他曾准备发兵营救,但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发病而亡,他和郑成功同年同月去世。李定国有一个儿子李嗣兴后来降清,清廷对他和别的大西军和大顺军残部将领不同,很是善待他,李嗣兴在清朝做到陕西宁夏总兵之职,不知道李定国地下有知会怎么想?
到南明时,西南地带的抗清主要力量就是张献忠四义子率领的部队,同为农民军出身的大顺军残部就不如他们,当然这个和大顺军曾攻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不受南明朝廷信任有关系。和南明文官集团的党争一样,南明的各个军队之间也没有统一有力的领导人,抛开李定国和郑成功两大势力不谈,单就西南抗清武装来说,张献忠四义子之间就因主导权没能搞好团结,怪就怪明末没能出现一个朱元璋似的强力领导人,使得几大武装势力各自为战,无法战胜北方高度集权的清廷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