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神、祖先、鬼及其祭祀:以出土文献为中心(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中国早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演变问题。历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先秦文献中多有与宗教相关的内容。
《尚书•多士》称“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夏商之际已有记事典册。最早出现时主要是用来记载宗教制度或祭祀时报告神灵。
1甲骨文的“册”字均加“礻”旁。表明它与祭祀有关。《墨子•明鬼下》篇载:“故古圣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有]。
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
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进莙以取羊。故先王之书。
圣人[之言]。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2可见竹帛盘盂亦记鬼神之事。位于中国南方的先秦楚国。是早期中华文化的主要地区之一。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据史书记载。楚国巫风盛行。宗教信仰与鬼神祭祀等习俗极为发达。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班固《汉书•地理志》言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类似“荆人畏鬼”的观念散见于《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人间训》、《列子•说符》等文献中。
近年来。随着科学考古的不断发展。南方楚地出土了大批考古资料。
这些考古发现中。通常包含着宗教等信息。考古发掘的墓葬和祭祀遗址。很难抛开宗教的角度进行解释。
出土发掘的古文字资料。也与当时人的原始信仰密不可分。如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大多是用于享祭的祭器。
是依照当时的丧葬习俗随葬到墓中的;战国简帛材料中发现的大量的卜筮祭祷简。
与甲骨卜辞性质类似。是墓主人生前的卜筮祭祷记录。包含楚人宗教信仰的许多信息。
表明祭祀占卜、鬼神信仰在楚人生活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所见完整的卜筮祭祷简。
多出土于南方楚地。这些楚简是研究楚人宗教信仰习俗十分重要的之一手材料。
对于从方术、巫术和礼制等视角研究中国早期宗教具有重大价值。新材料的发现往往揭示新问题。
通过对新发现的简帛文献及相关材料进行系统考察。有助于深入了解楚人的宗教信仰和实践。
加深对楚人思想观念的认识。推动作为早期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宗教信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理解外在世界的具体表现。
研究古代宗教信仰的变迁。可以了解人类世界的种种变化;研究宗教信仰的种类。
可以察知人类对外在世界的种种反应。正如楚文化研究的学者所认为:“楚人的信仰与楚人的礼俗。
是楚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浸润着楚人的精神家园。又规范着楚人的物质世界。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催生出瑰丽夺目、异彩纷呈的楚文明。
因此。要了解楚人的历史文化。不可不知道楚人的礼仪风俗。要知道楚人的礼仪风俗。不可不研究楚人的信仰。”
1以楚国宗教为研究中心。有助于了解先秦楚国宗教信仰的发展变迁及其对后世宗教习俗的影响。
有助于加深对早期中华文化区域特征的认识。
二、研究资料简介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搜集与掌握核心材料。本文所使用的资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传世文献
1、《楚辞》为战国屈原作品。是正宗楚文化的产物;《山海经》亦传为楚人楚地之作。
其中包含大量上古中国的宗教和神话内容。多与楚国有关。是重要参考文献。
古代礼经。包括《周礼》、《礼记》、《仪礼》。其中多有与古代丧葬、祭祀习俗、礼仪制度相关的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礼俗的重要资料。子史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等诸子书。
《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部书。
其中不乏与楚地历史、宗教相关的记载。可资参考利用。此外。《水经注》、《荆楚岁时记》等与南方楚地相关的地理书籍。
《四民月令》等与古代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书也有许多有益信息。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也较多的采用了汉代的纬书、《太平经》、《搜神记》等早期仙道方术相关的后出文献。
这些文献虽然在时代上与楚国有些距离。但它们反映的神灵信仰方面多有相通之处。对理解早期宗教信仰的发展多有裨益。
(二)出土简帛文献
与楚国宗教信仰有关。且本文利用最多的。是楚卜筮祭祷简。“卜筮祭祷简”的命名。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发现的望山1号楚墓竹简中。整理者提出“从文字内容初步判断。
似属几篇论述‘祭仪’的文稿”。1目前学界的意见尚未统一。主要有三种看法。
2一是称为卜筮简或占卜简。曾宪通、裘锡圭、李家浩、李学勤、李零等学者均认为。
这类简的内容主要是占卜。应是卜筮(或占卜)记录。卜筮后面的“祷祠”等内容。是占卜的结果。
是占卜的一部分。并不可以独立于“卜筮记录”而存在。3二是称为卜筮祷祠简或卜筮祷祠记录。
主要包括卜筮和祷祠两部分的记录内容。4三是称为卜筮祭祷简或卜筮祭祷记录。
除卜筮外。还包括祭祀、祷祠等内容。“祭祷”即九店楚简中“祭祀、祷祠”的简称。
因而将这类简文合称为“卜筮祭祷简”或“卜筮祭祷记录”。5目前。
“卜筮祭祷简”的说法逐渐被更多学者所采用。工藤元男、杨华、晏昌贵等学者均采此说。
三两说相似。都承认其不仅包括卜筮内容。但在“祭祀、祷祠”上有所区别。
从邴尚白先生的分析看。“祭祷”包括“祭祀、祷祠”两层内涵。
比单纯用“祷祠”更全面。
正如杨华先生所云:“这类楚简既有卜筮内容。也有祭祀内容。更有祷祠内容。
取其中任何一种名称都不足以涵盖全部。”1对楚简中的祭祀内容进行分析。
如岁贞、岁祀、秋贞、秋尝、月贞、月馈等常规祭祀。望山简、新蔡简中的“内斋”。
包山简中的“为位”等。等均可视同“祭祀”。因此。从简文内容来看。
确实包括卜筮与祭祷(祭祀和祷祠)两种内容。命名为卜筮祭祷简是合理的。
依据以上两类不同命名。在进行文献归类时。李零先生将楚卜筮祭祷简归入《汉书•艺文志》“蓍龟”类。
而刘乐贤先生则入杂占“祈禳类”。大体上。李零先生的标准较宽。刘乐贤先生的取舍偏严。
2本文赞同邴尚白和杨华先生的概括。采用“卜筮祭祷简”的命名。正可涵盖全部简文内容。
卜筮祭祷简中含有包含大量卜筮记录、鬼神和祭祷行为、享祭制度、贞人等宝贵信息。是研究楚人宗教信仰的之一手资料。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相继有多批楚卜筮祭祷简出土。现依据墓葬发掘时间先后进行简要梳理。
望山楚简。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竹简共约207枚。内容主要是为墓主人悼固进行占卜的记录。是最早发现的一批卜筮祭祷简。3墓主人为楚公族悼固。墓主人为男性。年龄接近30岁。
楚悼氏出自楚悼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同姓贵族。陈振裕等先生等根据墓葬规模、随葬器物的组合及特征和竹简记载。
推断为战国中期的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4根据竹简中的两条纪年材料。
刘彬徽先生以为在公元前322年。5晏昌贵先生进一步核验历表。认为当在公元前331年。
天星观楚简。1978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天星观1号墓。出土竹简70余枚。
内容主要是“卜筮记录”和“遣册”。7卜筮之辞的格式。与望山简类似。
一般是先记年月日等卜筮时间。再记占卜工具和所问事项及占卜结果。墓主人为邸阳君番胜。
为楚国异姓贵族。为楚封君级大墓。相当于楚上卿。发掘报告认为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40年前后。
即楚宣王或楚威王时期。1晏昌贵先生则据纪年简与其他楚简资料。将下葬年代进一步定位为公元前339年。
秦家嘴楚简。1986年5月—1987年6月出土于湖北江陵县所辖秦家嘴铁路段上的M1、M13、M99三座楚墓。该墓地为雨台山墓地一部分。紧邻纪南城遗址。其中M1出土竹简7枚。M13出土竹简18枚。
M99出土竹简16枚。内容皆为卜筮祭祷之类。31号墓和99号墓简文有纪年简。分别为“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之岁”。
亦见于天星观楚简;“周客幹无(抚)王于宋东之岁”。李学勤先生考证在公元前283年。
4秦家嘴楚简资料表明。卜筮祭祷简不仅出现于楚国贵族大墓。也出土于“士庶”阶层。
这对楚人宗教信仰的等级划分和社会习俗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包山楚简。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包山2号墓。该墓地南距楚故都纪南城北16公里。
西南距望山1号墓约10公里。东南距离天星观1号墓约22公里。其中卜筮祭祷简有54枚。
5墓主人为楚国同姓贵族左尹昭佗。年龄在35-40岁之间。出自楚昭王之后。
其地位为上大夫级别。包山2号墓的年代确定。为公元前316年。
葛陵楚简。1994年出土于河南新蔡县葛陵1号墓。共出土竹简1571枚。简文主要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还有一部分祭祷文书简。与祭祷活动有关。不见占卜内容。7墓主人是楚国封君平夜君成。
年龄在35-40岁之间。葛陵简中有九条以事纪年简文。刘信芳、李学勤、晏昌贵等先生皆认为竹简所记的“王徙于鄩郢之岁”。是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墓主人平夜君成于这一年去世。1宋华强先生提出驳议。
认为墓葬的年代下限是楚悼王元年(公元前401年)至悼王七年(公元前395年)。
并举历表指出楚简王四年(前398年)可囊括“王徙于鄩郢之岁”的所有干支。可能性更大。
2刘彬徽先生则根据楚历建丑说。把葛陵简的年代下限推定在公元前3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