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相李斯:压中秦始皇步入巅峰,却贪婪成性下场凄惨
中国封建社会时代著名的丞相很多,其中,李斯作为能够辅佐“千古一帝”嬴政霸业成功的著名宰相,在中国历史的“丞相群”里,有着很高的地位。
作为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徒弟,李斯的口才十分了得,如果没有他游说诸国,秦朝扫六合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多出多少阻碍,李斯对于秦朝的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贡献。
不过,在秦始皇去世以后,这样一个一心为秦朝发展着想,丰功伟绩昭彰的人,不仅没有得到秦二世的善待,并且竟然也死于奸臣赵高的诬陷之下,这就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嘘了。
按理说,李斯无论是在权谋还是智识方面,水平都要比只知道弄权的赵高高出很多,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一代名相的陨落呢?
师从荀子,入秦为官
李斯这个人的出生年份不清楚,但是因为其后来的成就,以及赵高陷害致死的缘故,史书对他死于公元前208年这件事,记载得倒是挺详细的。
李斯是河南人,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他追随的是主张“天道”思想的荀子,荀子的理论有很多,李斯在追随他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朝堂政治这方面的最感兴趣,他想要出人头地,那么想办法进宫为官才是捷径。
有了这样的想法,李斯就要为自己“找路子”了,经过多方打听和对于朝廷内部结构的观察,他发现如果自己能搭上丞相吕不韦这条线,那么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最有利的。
吕不韦作为姜子牙的后代,虽然是卫国人,但工于心计且眼光独到,在他的帮助下,曾经的秦庄襄王才有了登上王位的机会,而秦始皇嬴政的母亲赵姬,就是当年吕不韦献上的美人。
因此,吕不韦这个丞相在秦国有多么地大权在握,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正巧,吕不韦也是个十分有野心的人,他的门客数量之多,在秦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因为想要完成《吕氏春秋》这部著作,又要保证自己对于秦国朝堂的影响力,所以吕不韦对于门客的要求,简直就是在保证来人学识能力的情况下,要“多多益善”的。
于是,李斯大着胆子来投奔吕不韦,而他过人的胆识和从荀子那里得到的学问,也足以让他通过“丞相府的考核”了。
就这样,李斯成为了吕不韦“三千门客”中的一员,开始了自己踏入秦国政局的之一步。
虽然这时的李斯已经三十多岁的,但他并不着急,想要完成大计划必须要一步步来,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时的李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开始,吕不韦只给他安排了个替秦王开路的小厮职位,但李斯却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开始了解秦国政局内部的情况。
经过自己的了解和探查,李斯发现当时的秦王嬴政,看似是万人之上的君王,实则是处处受限。
碍于母亲赵姬与吕不韦的关系,已经登上王位的嬴政不仅要尊一位异国商人为丞相,还要老老实实地称其一声“仲父”。
由于赵姬是吕不韦献给前任秦王的,因此关于赵姬曾是吕不韦的人,孕育出的嬴政并不一定是秦王血脉的说法也成为了很多人质疑嬴政血统的“论据”,而这些压力,自从嬴政懂事明理开始,就一直在承受了。
同时,作为嬴政的母亲,赵姬也实在是不争气,她不仅放任吕不韦当权,还与内侍嫪毐私通,这嫪毐也是个心机深沉的人,他装作宦官与赵姬亲近,结果居然让赵姬生出了两个孩子,这可真是旷古未闻。
可赵姬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嫪毐颇为迷恋,不仅屡次因为他呛声嬴政,还公然替他讨要爵位赏赐,以至于嫪毐得意忘形之余,居然公开声称自己是嬴政的“假父”。
自己身为一国之主,明明有着祖宗排位上的秦庄襄王作为生父,却左来一个商人是“仲父”,右来一个宦官自称是自己的“假父”,这对于身居王位的嬴政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因此,他对于权力的渴望日渐膨胀,可是朝政都被他人把持,如果贸然从朝中挑选心腹,只怕人还没找到,自己就要被吕不韦想办法“制裁”了。
对于此时的嬴政来讲,他急需的正是来自宫外的合适人选,用以壮大自身实力,这样才能在吕不韦、赵姬两座大山的威压之下,一招制敌。
嬴政和李斯两个人,一个求贤臣,一个觅良主,双方蓄势待发,只差一个契机。
不过,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当然不会让自己手下门客有接近嬴政的机会,所以李斯只能靠着用自己的收入和积蓄来贿赂秦宫里的内侍官员,才得到了面见嬴政的机会。
对于李斯的到来,嬴政是半猜忌半怀疑的,毕竟当时政局动荡,如果有人故意接近他是为了暗害秦国或者骗取功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和李斯见面时,嬴政也是提起了十二万分的防备。
不过,当李斯将自己的来意和见解告知了嬴政之后,嬴政就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此人的真才实学,李斯不仅对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颇为熟悉,而且对于秦国之前的历史局面也了解非常,根据他独到的见解,李斯告诉嬴政,现在正是“一统天下”的好时机。
既然是经过了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才来到秦国,李斯肯定是做了万全的准备,面见秦王的机会得来不易,如果他不能让秦王对自己的才学感到认可,那么想再翻身可就难了。
好在李斯这一统天下的发言,也扎扎实实地说到了嬴政的心里,于是二人当机立断,就此结为“同盟”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得到了嬴政的赏识之后,李斯就开始着手辅助嬴政实现他的“千秋大业”了,而李斯为嬴政提出的之一条计策,就是大名鼎鼎的“离间计”。
李斯认为,对于这时的秦国来说,周边的哪个国家都不足为惧,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抵抗秦国,那场面就会很麻烦,于是要赶在他们纵横联合之前,先离间各个国家国君与臣子之间的信任,这样一来,臣子与君王无法戮力同心,各国的国力自然就大幅度下降了。
而且,针对当时各国的情况,李斯给嬴政的完整建议是,离间各国君臣之后,应该“先灭韩”,再图其他。
对于李斯的建议,嬴政觉得非常有道理,遂吩咐人按照李斯所说的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此计一出,收效甚快,李斯的官职因此得到了提升,与嬴政的关系也更好了。
只能说,韩国不愧是被李斯视作头号威胁的国家,在察觉秦国这边的异动之后,韩国的谋士也很快就给他们的君王提供了一条制衡秦国的策略,名为“疲秦计”。
疲秦计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不过也非常阴毒,他们通过派奸细去秦国游说鼓吹秦王修建水渠的方式,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最重要的人和钱都没有了,以后秦国拿什么和他国作战呢?
最开始,疲秦计真的奏效了,只不过这劳民伤财的水渠越修越不对劲的架势被嬴政识破后,韩国的目的就暴露了。
加上当时其他国家也想通过派内奸的方式搞垮秦国,因此,在本国大臣一致的讨伐声中,嬴政下达了“逐客令”,即由他国来到秦国的人,都要被驱逐出秦。
“逐客令”一旦实施,李斯也没办法在秦国待下去了,此时的李斯已经不年轻了,他没多太多的时间能够重新再去别的国家扎根发展了。
何况秦国是他千挑万选才认定的国家,所以,面对嬴政的决定,他立刻回以一篇大义凛然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因其是从诸国历史上贤臣良将等事迹说起的,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很有历史价值。
因此嬴政读完,也被李斯说服了,经过一段时间审慎细致的思索,嬴政取消了“逐客令”。
这下,李斯不但如愿留在了秦国,还因为其绝妙的文笔和犀利的见解,得到了嬴政的进一步赏识,被封为了廷尉,甚至连废除分封制的提议,都是由李斯想到再提出来的,
除了政治,李斯在文化方面的造诣不止体现在写文章之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书同文”的决策,也是由李斯率先提出的,并且,一统天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小篆”,就是李斯在程邈所创的文字上改良而成的。
说起来,程邈当初也只是秦宫里的一个小官,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而入狱。
由于狱中时光无聊,从事文职工作的他就自己慢慢改良出了一种新的文字,而秦始皇见到之后,也因为赏识他的才能而罢免了他。
总之,李斯对于秦朝各方面的贡献都是极大的,这也是他逐渐位极人臣的原因。
包藏私心,腰斩而亡
其实深究李斯的死,与其说是被赵高诬陷,倒不如说是他“自找的”。
秦始皇的死来得非常突然,是死于一次外出巡游的途中,不过作为一名高瞻远瞩的帝王,他还是把传为于公子扶苏的遗嘱交代了下去。
负责管理遗嘱的内侍赵高,是个后世广为流传的小人,当时的他其实就已经十分奸佞了,他知道公子扶苏不可能赏识自己这样的人,便于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搅和在一起。
不学无术的胡亥对于赵高这个玩伴非常满意,两人之间也算有些感情。
于是,当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立刻联系了李斯于胡亥,一方面让李斯和自己统一口径,说遗嘱中的皇位是传给胡亥的,另一方面的他则极力劝说胡亥杀掉自己的兄长,然后登上皇位。
不得不说,赵高对于把握人心一事,倒是信手拈来,对于李斯,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李斯对于权力的欲望,彼时的公子扶苏非常信重秦国将领蒙恬,赵高就用扶苏继位后,李斯可能就要让位给蒙恬这样的说辞,激起了李斯的私欲。
而对于胡亥,那就更简单了,哪个皇子能对权力没有想法呢?何况胡亥那么看重享乐,利益熏心之下,什么都干得出来。
于是这两个人成功被赵高策反,公子扶苏就这样成为了一缕冤魂。
但李斯并没能等到他想要的局面。
他以为拥立胡亥登基,就能保住自己的官职,而只要自己的话语权在,就不怕秦国走向衰亡,可他低估了胡亥的昏庸,以及赵高的奸诈。
秦二世胡亥的荒淫无道,可以说是青史留名了,除了他自己本就不争气的性格外,赵高的怂恿和推波助澜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看到自己奉为君主的人行为如此荒诞,本着为秦国好,也是为自己好的原则,李斯作为丞相屡次上书劝谏。
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胡亥也不是嬴政,对于李斯的良言,他感到非常反感。
自古以来,被君王厌弃的臣子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李斯也不例外。
在某次上书触怒胡亥之后,李斯获罪入狱,这也给了赵高除掉他的好机会,本来这厮就是个只看重个人得失而不顾大局的小人,因此对于李斯的一些正直之行,他早就看不惯了,不然这人也不会谋杀扶苏。
于是,当李斯在狱中一次次上书表忠心的时候,赵高就暗地里将这些书信全部截下,并且告诉秦二世胡亥这是李斯尝试联系自己的儿子李由准备谋反的信件。
恰逢当时作为秦国武将的李由正在外征战,胡亥又对赵高极其信重,于是李斯的谋反罪名被坐实,这位曾经风光无两的秦国丞相,就这样成为了刀下亡魂。
如果让李斯再选一次,他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贪心而感到后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