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冠霞帔到身着丧服,浅谈明朝婚丧嫁娶,鉴皇室与平民礼仪差距
“凤冠霞帔,红妆十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婚丧嫁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尤其是婚礼,代表着美好和浪漫。早从周朝开始,人们就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婚丧嫁娶的礼仪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婚礼的热闹,这也使得典礼格外繁盛繁琐起来。
同时随着古代人民礼节文化的进步,各朝各代不同的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婚丧嫁娶的礼仪之中。
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不仅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连在礼仪方面,也进化到了最繁琐最后期的部分。
明朝皇宫婚礼
婚配之礼,人伦大道,皇室婚礼,国之重典
明朝的婚礼制度,严格的遵守传统的六礼程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能够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繁荣起来,百姓的思想不再像以前一样僵化。不少人不再追求冰冷冷的家户门第,而是开始注重两个人之间的真情。甚至当时后宫的妃嫔,很多也是从民间进行挑选,只注重德行,并不在乎出身。
关于古人的结婚年龄,历代都是有规定和限制的。到了明朝时期,到达年龄的男女,都要进行成人仪式。
男子冠礼
“男子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明朝男子到达20岁,家中父母就可以举办典礼,表明男子已经成年,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娶妻之事。女子则是到了15岁,就可以举办及笄礼,之后家中父母就可以开始准备为其挑选如意郎君了。
明朝在婚礼方面,皇家与普通人家的礼仪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都是遵循了六礼的程序,不过皇家的准备步骤会更加繁琐一些。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明会典》记载“祖制,皇嫡子正储位,众子封王爵,必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
皇家子弟到达年龄后,宫中就会给他挑选合适的婚配对象。等到婚配对象确定后。会让钦天监测算婚期,同时报告给礼部,让其准备礼仪等事宜。婚期一旦确定后,不能随便改变,即使出现重大变故。
婚礼当天,如果是皇帝娶妻,皇帝会亲临奉天殿,告知天地宗庙,今日将选某官某女为皇后。之后便到了第二步,告知皇后家订婚的消息,将聘礼送往府邸,以及告知对方大婚日期。婚期定下后,帝后两家皆提前做准备,按照日期成婚。
大婚当天,皇后入宫之后,会先举行庙见仪式。皇上和皇后先拜谒列祖列宗。在祭拜完先祖后一起回宫。
“合卺”者,意在夫妻给合,“同牢同食,合体同尊卑”。
皇上和皇后在进行完合卺礼后,大婚当天的所有礼仪就结束了。之后皇帝和皇后就可以正式入洞房了。
婚礼第二天,皇帝要先率皇后对健在的母亲和祖母等长辈行朝见之礼。婚礼第三天,皇后先是在皇帝的陪伴下向皇太后行礼。接着是回宫后,皇后对皇帝行八拜礼,最后是皇后接受后宫女官的八拜之礼。
皇帝大婚的最后一项,名字叫做盥馈,即婚后第五日皇后向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进膳,作为开始履行媳妇职责的象征。做完这最后一项礼仪后。整个婚礼流程便结束了。
珠帘绣幕蔼祥烟,合卺嘉盟缔百年
在明朝的民间婚礼中,流程和皇家婚礼基本相似,因为两者皆是按照最古老的六个步骤来的。民间婚礼首先会选择好的时辰和相匹配的生辰八字,再由媒人起到联络的作用。双方没有异议后,便会发布婚期,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祝。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先敬拜新郎家的祖宗,之后再拜见新郎的父母。结束了拜堂礼后,新郎和新娘就可以进入洞房了。
第二天一早,新郎和新娘会早起给公婆奉茶;第三天,男方家族的长辈、新郎和新娘会共同祭祀祖先;第四天,新郎和新娘一同回到新娘家拜见岳父母;这样就结束了整个婚礼过程,之后正常生活即可。在明朝当时的流程中,如果只是之一天拜了天地,没有接下来几天的礼仪,就不算真正的完成婚礼。
虽然我们目前来看,明朝的婚礼过程繁琐复杂,不过明朝当时严格遵守传统六礼程序,这也是当时文化的一种体现。
团花霞帔、销金盖头
明朝的婚服在沿用唐宋传统服饰的同时,也有很多自己的突破,在很多方面都加上了独特的明代特色。为今后数百年女性的婚服奠定了基础
凤冠霞帔从宋朝开始,就成为了正式的婚服配置,到了明朝时期,它们仍旧被看做汉族婚服中最重要的标志被保留和传承了下来。
正史《大明会典·婚礼五》载:“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普通市民男子婚礼时,多用带有簪花的方巾,大袖袍,左右开衩,缀以形制为双摆在内的道袍作为婚礼吉服,女子婚礼时多头戴凤冠,身披云纹霞帔、销金盖头。
原本凤冠霞帔这种服饰,本不是平民女在出嫁时可以佩戴的,但朱元璋继位后,特殊规定在结婚当天,平民女也可以戴上原本只有命妇可以带的凤冠。《明史》中记载到:平民新郎在结婚时,可以越级穿九品官职的衣服,毕竟新郎官也是“官”嘛。
《明史·舆服志》载,明代婚服“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明朝时期,婚服的颜色从以前的红男绿女转变成了双喜临门,无论男女婚服皆为红色,看上去喜庆了很多。当然也有人说,因为明朝时期的统治者姓朱,才以赤红色为尊。
除了原色的改变外,婚服还有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了更改,比如婚服的长度。根据资料记载可知,明朝时期女性的裙摆从以前的上短下长改成了上长下短。此外衣领部分也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在宋朝时期,婚服的领子是直上直下的,而到了明朝时期,就改成了圆领。
总而言之,明朝女性在结婚时,头戴凤冠,红盖头遮面;内穿红衫,外套红袍;下身穿红裙和红鞋。这种装束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成为汉族最为经典的新娘造型。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礼乐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死者展开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丧葬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历代王朝时期的丧葬习俗并不完全一致。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注意的转型期,因为其独特的社会环境,也形成了明朝独特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后面的清朝也产生了一种影响。
根据资料可知,明朝采用的丧葬礼节,主要是参考了《家礼》
明朝祭祖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
在明代初期时,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在当上皇帝后,主张丧葬一切从简,反对奢侈浪费。
朱元璋曾下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僧犯分;力不及者,揭借财物,炫耀殡葬。及惑于风水,停框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如律”。
不过在皇帝死后,后宫的妃嫔无论是否见过皇帝,都需要进行陪葬。明朝皇家的丧葬受佛教影响较大,按照规定,在皇帝死后,每座寺庙要敲钟三万声,来祈祷死者不会受苦。
明朝葬礼
在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在京城上班的官员要统一身穿素服、乌纱帽、黑角带,感到内府去听候宣读遗诏。这还不算完。各个部门还要在自己的官署里进行斋宿。
三天后,官员们要从素服换成成服,继续到规定的地点进行哭丧,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皇帝下葬才能结束。根据规定来看,官员穿戴成服的时间在二十七天,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穿戴成服,很有可能面临杀头的命运。
国丧期间,外任的地方官员在接到皇帝去世的讣告后,也要穿戴素服、乌纱帽和黑角带,并且还要叩拜四次,念完诏书后,官员还要再磕四个头。三天后,官员们换上成服,每天早上起来点三炷香悼念皇帝。三天后结束这一活动。
大臣丧服
除了官员外,后宫的妃嫔穿戴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在皇帝去世后,皇后以及各位废品需要摘下首饰华服,从西华门开始哭丧,一直进入灵堂之中。王爷、世子、君主以及宫女等人都需要穿戴丧服三年。
除了皇宫内部,民间在皇帝死后也有诸多禁忌。首先就是民间要停止一系列娱乐活动,在国丧期间,官员百姓不能够嫁娶自家女儿。百姓也不能饮酒和吃肉,在吃素一百天后,这个规定才能解除。
朝廷众臣送葬
到皇帝出殡的时候,百官要身穿丧服送别,路途中要不停的哭泣。皇帝的棺椁从大明门出,皇太子护送在棺椁周围,也从大明门出,剩余送葬人员从大明门左门出,一直步行到德胜门外,然后换马匹来到皇陵处。
进入皇陵后,安置好皇帝的棺椁,皇太子开始行礼,在进行三次祭酒仪式后,皇太子才返回京城。在返回京城后,皇太子将去世皇帝的灵位请入几筵殿,再进行叩拜和献酒。这样,整个丧礼就先告一段落了。不过这还不是葬礼的结束。
等到两年后,在皇帝的两周年祭日上,新皇帝会将原皇帝的灵位清除几筵殿,并将原本的丧葬用品全部焚烧干净,派遣手下到皇陵祭拜,到这里,葬礼的所有流程才算彻底结束。
虽然整个过程十分繁琐,但却是严格按照周朝时期的礼仪来进行的。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强调葬礼过程从简,可随着明朝的发展,奢靡之风逐渐回归,到了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明朝后期局势混乱,宦官掌权,人们逐渐忘记了先前的遗训,再加上人们对于奢靡之风的认可,导致后期丧葬制度逐渐朝着奢靡发展。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相比于皇室的奢华和繁琐,民间普通人家的丧葬仪式显得十分简洁。
首先就是初终和报丧。在人病情加重,无法治疗之时,家人会将其迁到正屋,禁止外人打扰,如果将死之人有遗言,就将其记录到纸上。临终前,由同一性别的后代为其擦拭身体,换上新的衣服。等到死者没有呼吸后,家人将其抬到停尸的木板上,并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棉花如果没有动,说明死者真正没有了呼吸,这个时候开始,家人才能大哭。
第二,写殃榜与大殓。家人会请来专门的先生,根据亡者去世的时间,来推算入殓的时间,避免发生冲撞。在算好入殓时间后,家人会写下殃榜,殃榜是死者的凭证,也是灵柩运出城的时间证明。
民间送葬队伍
大殓是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死者死亡三天后,家人将死者从灵床上移动到棺椁中。一般还会在棺椁中放上防止尸体腐烂的物品和死者生前的物品。在合上棺椁的那一刻,家人排队送行,这就是大殓的全过程。
第三,接煞与哭吊。在死者死后第三天,人们会请僧人在灵前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好友在得到死讯后,会穿着丧服前来吊丧。最后一同来到下葬的地方,下葬完成后,普通人家的丧葬仪式也就结束了。
普通百姓的丧葬仪式虽然不如皇家规模宏大,但其对逝者的尊敬还是可以通过礼节充分体现出来的。这也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古代葬礼
结语
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与文化发展迅速的朝代,人们由于自身实力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开化,不断的改变和创新着周围的礼仪。将前世友好的一面保留下来,同时又加入符合当时社会风气的新鲜事物,为后世的礼仪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到了后期,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都开始流行奢靡之风,但传统文化有着糟粕的一面,也有着良好的一面,无论是哪种方式,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窥见一角。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良好的一面,从中延伸出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明朝皇室婚礼礼仪制述论》 彭勇 2009
【2】《明代的婚礼》 梁晓野 2013
【3】《明代婚礼服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康超 2022
【4】《明史》 张廷玉
【5】《明代至现代汉族婚礼服饰600年变迁》 韩纯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