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平定淮西之乱,部下为何怒砸韩愈撰写的功德碑
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它就是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如今重读依旧觉得非常过瘾。
这场战役一举改变了淮西军长期割据的形势,也为唐宪宗削藩之策的推行,奉献了一份厚礼。
不过,我们似乎没留意到一个事实,其实这场“教科书式”的经典奇袭战,它的前戏远比正剧还要精彩。
☞吴元济叛乱,打得唐军满地找牙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隐匿死讯,并伪造吴少阳的信笺,请求朝廷批准吴元济为淮西节度留后。
当然这个鬼把戏没能瞒得了朝廷,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断了吴元济的念想,于是吴元济反了。
这场削藩之战的代价非常大,朝廷的大军刚刚出发,主战派武元衡和裴度遭遇当街刺杀,武元衡被当街斩首,裴度负伤死里逃生。
很显然,这是割据势力对朝廷削藩之策的公然挑衅。刺杀事件激怒了唐宪宗,也更坚定了他的削藩决心。
唐军四路出击围攻淮西军,但让唐宪宗颇感愤怒的是,仗打得非常糟糕。主力军严绶一年毫无作为,继任者韩弘三心二意,唐军连遭败绩,慈丘、霍丘、马塘相继丢失。
西路军最惨,元和十二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又在铁城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接任的袁滋更是吓破了胆,躲在唐州迁延不进。
为了平定淮西之乱,大唐动用了所有的精锐,朝廷使节派出一拨又一拨,将帅换了一批又一批,三年时间花费军资无数,非但劳而无功,反而让吴元济的触角伸进了许州、陈州和汝州。
吴元济仅仅拥有申州、广州和蔡州三地,朝廷就打得这么难看,假如其它割据藩镇都学吴元济,大唐还有救吗?
唐宪宗震怒,大唐帝国真的就没有可用之才了吗?当然有,就在此时,有个人自告奋勇,请求急朝廷之危,但唐宪宗却尴尬了。
☞形势危急,生瓜蛋子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的人就是李愬,时年43岁。李愬的出身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晟,一位继郭子仪之后,再造大唐帝国的名将、勋臣。
李晟那么牛,将门无虎子,唐宪宗怎么会尴尬呢?原来李愬是个典型的书生,长期担任文官,从来就没进过军营。此时他的职务也不算高,仅是个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您是不是想起一个典故——纸上谈兵,事实上,人家赵括起码自幼研究兵书,至少还懂军事理论,而李愬连这个功课都没做过。
打仗是要人命的,关乎国家存亡,你一个儒生,看人挑担不吃力,哪里懂得战争的残酷?
就在唐宪宗犹豫之际,宰相裴度和李逢吉都认为李愬有“筹略”,可堪大任。这两位宰相是死对头,却都认可李愬,这促使唐宪宗决定给李愬一个机会。
从战场形势上看,西线有地理条件的优势,让一个生瓜蛋子在这里“实习”风险不算大。
就这样,从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李愬,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意外地接替袁滋出任了唐、隋、邓三州节度使。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李愬悄然布网
当李愬抵达治所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乌合之众啊,士兵们屡败之后士气低沉,军纪涣散,连基本的训练都无法组织。这种情况下,如果强逼他们上战场,只有一个结果——倒戈。
于是李愬干脆放话:“皇帝知道我仁慈,特地派我来慰劳你们,至于打仗嘛,那不是我的任务。”他走进基层,每天都忙着探视伤员,给大伙儿搞福利,却把前任留下的歌舞乐伎全都遣散了。
士兵们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没见过这么体贴的领导啊。
李愬此举不光维护了稳定,还让叛军产生了轻视:朝廷真没人了,派了个酸儒生当统领,西面不用打了。
可是每天“与民同乐”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李愬有办法,他向朝廷请求补充兵员,获得昭义、河中等地精锐2000人。数量虽然不多,但这些士兵的加入像鲶鱼效应一样激活了唐邓军。
李愬不动声色就恢复了全军士气,第二步行动可以开展了,他广派捉生将,四处“抓获口”,而且专挑有分量的将领抓。
自古“抓舌头”的目的都是为了搞情报,而李愬却为了策反对方。这个战术有点奇葩,策反之计撞大运的成分很大,哪能把它当作头等大事?
可结果却让人颇感震惊,李愬的策反成功率百分之百,而且帮他打败吴元济的首功,就是这些被策反的将领。
李愬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有精准的判断力,知道哪些人可以策反,其次他有法宝,单凭“诚义”二字就能降服对方的心。
比如收降吴秀琳,当唐军如约赶到他所镇守的文城栅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
有人说,吴秀琳这是用诈降计想干掉咱,打他!李愬却说:“不,他这是在试探我的诚意,你们都别动,我亲自去。”
主帅亲身犯险,这种事一般人干不出来,李愬却做了。果然,吴秀琳一见李愬,立刻出城,跪在李愬脚下请降。
靠这些降将的相互推荐,李愬收获了好几位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祐。
李祐智勇双全,是吴元济最得力的悍将之一,他的归降让李愬如虎添翼。但李愬对李祐的恩遇让很多人眼红,于是有人秘密上书朝廷,说李祐是吴元济派来的间谍。
李愬大惊,如果朝廷相信了,不光李祐性命难保,自己也会跟着遭殃,一场内乱必然毁掉平叛大业。
对抗行不通,解释也没用,更不能坐视不理。李愬很聪明,他亲手给李祐戴上枷锁,流着泪对他说:“你我心相印,怎奈挡不住流言,既然如此,我只好将你交给天子处理。”
同时,李愬给唐宪宗亲笔手书一封,力保李祐,强调没有李祐,自己无力平叛。
果然,唐宪宗见到李祐之后,下旨赦免了李祐。皇帝都认可了,众人也只好作罢,又一场危机被化解。从此李祐成了李愬的铁杆心腹,除了出谋划策,他受职兵马使,日夜守护李愬的安全。
李愬靠他的真诚,吸纳了一批又一批降卒。可他又做了一件让人颇感意外的事:你们都是我大唐百姓,家里都有父母妻儿,我不能要求你们丢下亲人,凡是想回家的,一律发路费遣散。
这些投降的士兵们都感动哭了,大多自愿留下来效命。
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李愬愣是将一支乌合之众,捏合成了士气旺盛的铁军,而且数量翻了数倍。
终于第三步计划可以实施了,李愬以文城栅为中心,不断蚕食吴元济的地盘,先后攻克了马鞍山、朗山、路口栅、青台城、汶港栅、楚城、白狗栅、嵖岈山、冶炉城、西平,围着蔡州城形成了一张C型网。
这张网,北面切断了叛军洄曲主力与蔡州之间的联络,南面切断了蔡州与光州、申州之间的联络,西面是唐邓军的大本营,吴元济只有东逃一条路可走。
该收网了,整整十个月的经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雪夜入蔡州,吴元济被堵被窝
然而,这个收获季选择得很不恰当,李愬生怕遭遇 *** ,他都没敢告诉将士们,因为他选择的是十月冰天雪地的夜晚。
冬季打仗本来就不容易,如今要顶风冒雪、急行军百里,去攻打敌人看守严密的重镇,这不是送人头吗?
唐军将士这么想,敌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是机会。
于是李愬一声令下,部队分前中后三军,每军3000人,冒着风雪一路向东行进。只是出发时,所有人都被蒙在了鼓里,谁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任务是什么。
大军行进六十里,抵达一个叫张柴村的地方,镇守在那里的几百名叛军毫无防备地被全歼了。李愬随即换上五百唐军,又分出五百人切断洄曲通往张柴村的所有道路和桥梁。
将士们还在纳闷:一个张柴村动用9000人,真是大炮打蚊子。不料李愬接下来的一道命令让他们面如土色:挥军南下,目的地蔡州,目标活捉吴元济。
此时已经是深更半夜,风雪大作,旌旗都被风撕扯碎了。将士们在雪地里滚爬,一身疲惫,浑身冻伤。张柴村到蔡州虽然只有三十多里地,但谁也没走过,地形不熟,谁知道哪堆雪下面是河流?哪里是山崖?
但将士们看着一脸杀气的李愬害怕了,这位仁慈的将帅,已经多次在战场上表现出“绝情”的一面。上个月攻打吴房时,唐军溃败,李愬仗剑高喝:谁敢退后杀无赦!那一刻将士们才发现,白面书生狠起来更让人胆寒。
所以,没人敢反对,只好硬着头皮奔赴蔡州。在这个罕见的黑夜,唐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马冻死者相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叛军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夜袭蔡州。当唐军抵达城下时,戍卒们都睡得正香。
李祐亲率突击队,“钁其城为坎”,率先登上城头,尽杀戍卒后打开城门。就这样,蔡州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唐军潮水般涌向吴元济居住的内宅。
说是内宅,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当唐军包围此地后,守军赶紧向睡梦中吴元济报告。吴元济不耐烦地说:“囚徒闹事罢了,明早就将他们全都杀了,别烦我。”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摇醒他:主人,大事不好,城破了。吴元济睡眼惺忪地说:“肯定是洄曲那群士兵嫌衣服单薄而闹事,逼我给他们送温暖呢。”
吴元济脑子转了几个弯,就是想不到唐军会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袭击蔡州。等他清醒过来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李愬已经打开武器库,攻城器械都已经架到了城头,唐军和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爬墙、烧门……
☞后续,部下怒砸《平淮西碑》
吴元济被解押回长安后,当街处死,淮西镇再次回到大唐的怀抱。
事后,唐宪宗命郑澥专门撰写《凉国公平蔡录》,又特命韩愈《平淮西奉敕撰》,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
这块石刻就是《平淮西碑》,很遗憾,它才竖立不久就被人毁了。
谁这么大胆子,竟敢毁掉奉皇命而立的碑文?说出来您都不敢相信,毁掉它的居然是李愬的部下石孝忠。
原来,这道石刻有意回避李愬的功绩,刻意省略了李愬的许多事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估计您能猜得到。
李愬的妻子为此多次向朝廷申诉无果,石孝忠一怒之下砸了石碑,还打死了前来阻拦的一名士兵。
这事闹得有点大,唐宪宗一时骑虎难下。为了抚慰民情,他下旨磨平韩愈的原文,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这才平息了事端。
韩愈为何这么做?我们以后再谈其中的恩怨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