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20年!明孝陵里藏着多少秘密?
2003年7月3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次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四大古都,唯独南京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南京由此掀开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的一页。20年过去了,古老的明孝陵有了哪些新变化?世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又该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年前的今天,参与明孝陵申遗工作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坚守在家等待明孝陵申遗的结果。北京时间已接近凌晨,等待中睡着的贺教授在鞭炮声和 *** *** 中获知了明孝陵申遗成功的消息。贺云翱回忆,当天外面鞭炮的声音很大, *** 就响起来了,他一下子惊醒,别人告诉他明孝陵已经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他非常激动。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
图片来源:南京钟山风景区
明孝陵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为其后500多年的明清两代帝陵所沿用,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明代陵寝之制,自太祖营孝陵于南京,迥异古制,遂开明清两代帝陵之型范。前几天,江苏新闻广播《夜谈古今》主持人董婕随讲解员潘莹游览了明孝陵景区,不时感慨于明孝陵中暗藏的古人智慧。
《夜谈古今》主持人董婕(左)和讲解员潘莹游览明孝陵
众所周知,明孝陵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模更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进入明孝陵的之一道大门叫大金门,是一座三门券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大金门为后来明清皇陵大红门的典范。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大金门(图片来源:明孝陵博物馆)
到底能不能加顶?
为了真实重现明孝陵当时的面貌,包括神功圣德碑亭以及明孝陵的文武方门和明楼楼顶先后进行了加顶,加顶是在谨慎考古的基础上实现的。贺云翱说:“加顶的保护当时争议非常大,能不能加顶?像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个碑楼需要加顶,方城明楼也需要加顶,都有一个要求,必须做考古,要取得考古的证据,我们就必须进行发掘,发掘之后,我们找到很多的能够加顶的理由。通过这些建筑材料的发现,也对它的地基有了更深的了解,设计的依据就更加坚实,提供给专门做修复设计的专家们,然后获得国家的批准。”
大明神功圣德碑(图片来源:南京钟山风景区)
修复前的神功圣德碑亭(图片来源:南京钟山风景区)
修复后的神功圣德碑亭(图片来源:南京钟山风景区)
驻足加了顶的方城明楼前,只觉这座建筑越发庄严雄伟,当初残破的样貌都随着岁月封存在了回忆里。加顶不仅是重现明孝陵建筑的原貌,更为了解决方城城台券洞渗水的问题。寻访明孝陵当天,正巧是南京连续两天大雨后放晴的一天,主持人董婕看到方城城台券洞内墙体没有泛水,也没有形成水滴,可见加顶这项抢救性保护工程达到了防渗水的预期效果。
方城明楼(图片来源:南京钟山风景区)
创新无处不在
明孝陵的建设极具创新性,加顶的意义在于今人对古人智慧的延续、发展创新,贺云翱说,此举影响深远且广泛:“从明孝陵开始,它的整个建筑材料也改变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到秦始皇陵寝去,或者我们到唐代或者到宋代的帝陵去,我们看不到像明孝陵这样的各种颜色的琉璃瓦。中轴线上一定是黄色的,两边是绿色的,甚至有些地方还用黑色的,它是用琉璃瓦来构建了它的建筑顶部的这种制度,看上去金碧辉煌,你到北京十三陵也能看到。当然这个时候不仅是帝陵,包括南京的皇宫、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这样的,这个也是朱元璋在南京开创的。”
董婕采访贺云翱教授(左)
明孝陵里三座桥的特别之处
采访中,贺云翱教授说,明孝陵的墓葬制度从江南地区长江流域开创,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事情。比如周秦汉唐北宋等封建时代的大一统政权都在黄河流域建立,但明朝这个统一政权却是从南京开始的。明孝陵的建造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特有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而充满了无穷的智慧。
江南水乡最多就是桥。明孝陵里也有三座桥,之一道御河桥,俗称“虹桥”,桥下是钟山自古以来的天然霹雳沟;第二道御河桥俗称“金水桥”,通达陵宫的桥梁;第三条御河桥在方城明楼的南面,俗称“升仙桥”,桥面最为宽阔,且保存较好。
贺云翱教授说,作为明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三条御河如同明代都城中的护城河一样,起到保护陵寝的安全、象征皇权地位的作用。但在自然环境中,河与桥的相得益彰自然表现为排涝和空间区隔的作用。
贺云翱说:“明孝陵实际上是高度智慧地把紫金山和周围所有的河流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了。在江南,如果没有很好的防水,不能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实现天人合一,那怎么行呢?所以,之一道御河外面,他安排的就是下马坊和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过了之一道御河、御桥之后,马上就进入了神道,神道走完了,又到了第二道御河,第二道御河走完了,就进陵宫了。他的神道就是在之一道御河跟第二道御河之间,安排了区隔。”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明孝陵为何从未被盗
明孝陵地宫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 *** 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现在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八月水牯牛 摄
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选址,明孝陵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就会立即知道。
新的文化使命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贺云翱教授认为,明孝陵,这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同样有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明孝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20年间,明孝陵景区不断发掘各种文化内涵,完善各种保护措施,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把本体保护好,还建有明孝陵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阅读文本、活动推广、文创产品研发等方式不断拓展,使明孝陵景区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明孝陵在世界上享有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来明孝陵考察的学者越来越多,既然是世界遗产,遗产的智慧是需要分享的。所以,明孝陵和南京的关系,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和现代化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非常好的建构起来了。明孝陵是古代的,但它也是现代的。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