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关闸:隔绝东西方世界的迷你长城
在强调闭关自守的明朝,各类长城防线的修建几乎无法中断。从横贯九边的北方前沿,到山林密布的苗疆边缘,无不竖立着规制相似的军事建筑。更大价值不在于提升防御,而是要阻断两头的人口流动。
哪怕是孤悬于珠江口的澳门半岛,都有被称为关闸的迷你版长城,近乎完美的将两个世界隔绝开来。
1557年葡萄牙人以军事援助为条件获得澳门留居权
公元1557年,广东地方官府批准葡萄牙商人 *** ,同意让他们到澳门半岛的南部居住。此前,本地已被内陆盗贼和闽南海商集团占据,几乎不为当局任命的县官控制。故而以设立留居地为条件,换取对方出兵替自己剿灭匪患。至此,名不见经传的的小渔村地位飙升,一跃成为近代东西方世界的经贸枢纽。
由于政策限制 最初的澳门没有任何防御设施
不过,早期的留居地始终不被允许建立城防设施。因此,象征性防御仅为武装市民和定期造访的舰船,经常容易被成规模的海盗集团盯上。譬如1568年的曾一本海盗集团叛乱,就先后威胁到澳门和省城广州,逼迫葡萄牙人临时挖掘战壕应对。事后,明朝派驻官员便同意修建工事,催生出一条高3米、长800米,还设有4座方形碉堡的土墙。
最初的澳门土墙相当粗糙
然而,日益扩大的留居地城市规模,还是让广州当局感受到潜在威胁。首先是由于澳门的特殊地位,容易成为走私集团和失地农民的栖身之所。如果说前者还能靠军事、收买等手段摆平,那么后者就是关系到年度KPI考核的关键性指标。其次,部分葡萄牙人的非洲黑奴会潜逃到周围村舍,给地方治安带去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明朝方面在1572-74年间主动建造起隔绝作用的关闸。
澳门关闸位于莲花茎走廊的最狭窄处
这座澳门关闸的选址相当巧妙,就位于半岛和大陆之间的莲花茎走廊。虽然超出同时代的留居地范围,却能有效利用1.2公里通道的最窄处,修建约300米的迷你长城。其材质以夯土为主,仅在闸门口有包砖结构,并在顶部建造有3间木质塔楼。后方另有可驻扎数百人的兵营,但没有火炮等先进武器。如果考虑到葡萄牙城墙没有面相北部的段落,这样的简单配置已经足够好用。何况关闸南侧尚有望厦村等华人聚居区,所以军事因素远非考虑重点,2-3米的整体高度也基本与澳门城中的土墙持平。
由于荷兰威胁 葡萄牙人被迫升级澳门城防
公元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大举进军亚洲,将澳门视为急需夺取的贸易重镇。尤其是1601年和1622年的两次直接进攻,暴露出原有土墙的防御性能不足。于是,葡萄牙人多次违反明朝禁令,逐步强化留居地的城防设施。在1617-38年间,他们先是在中央区域修建圣保禄炮台,接着是外围制高点的南湾炮台、柿山炮台,妈阁炮台和嘉思栏炮台。最后是射程可覆盖整个半岛的东望洋炮台。城市的西北方向同样有新墙封堵,连旧墙体的所有方形直角结构,都被更科学的棱形结构取代。
明末澳门地图上的城防与关闸位置
作为回应,北面的关闸也于1617年开始重新修缮,显然是一种对留居地升级城防措施的跟进。这次,明军不仅重新垒石建造城楼,还用大量掺入蚝壳混合泥沙砌成的新墙取代旧夯土城墙,并增添有城垛、女墙等必要设施。但依然没有部署火炮等杀伤性武器。彼时的明朝已深陷内忧外患之中,饱受关外清军和内地农民军的双重摧残。加之美洲白银输入中断,基本上无更多费用支持沿海防御。这或许是关闸重修如此粗糙的根本原因。
明清两朝 澳门关闸的结构都不曾有显著变化
讽刺的是,由于葡萄牙人接连失去长崎、马六甲和马拉巴尔海岸,澳门的重要性逐步下降。特别是当荷兰人在台湾岛站稳脚跟,不再有兴趣染指珠江口,澳门的城防升级也就戛然而止。明朝则在差不多时间段内灭亡,将所有历史遗产拱手 *** 给满清帝国。
清朝地方志上的澳门关闸
在整个清朝中前期,澳门关闸的整体结构不曾有过变动,只经历过两次时间间隔较长的小维修。之一次是在1673年,由于海禁政策的执行不力,地方官府特意重建坍塌的关闸城楼。顺便增添官厅,专门用于控制流入半岛南部的粮食供应。第二次是在1809年,由于张保仔的红旗帮海盗集团肆虐,朝廷被迫强化珠江口防御。不仅为关闸两侧加筑石垣,还新建哨楼一座,修复营房九间。另为加强关闸的军事防御纵深,又在距关闸3里处建营房6间、望楼1座、烽台3座。同时还在前山营添建军装局1间、兵房418间,修复海防营旧兵房90间、火药局2间和演武亭1所。可见清朝中期的半岛驻军规模,相较于此前200年里要庞大不少。
19世纪 欧洲人笔下的澳门关闸驻军
随着国际局势的瞬息万变,这座迷你长城终于在 *** 战争中迎来军事考验。公元1840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贯彻自己的驱逐英夷方略,开始向关闸北部增兵。此后,他将澳门半岛的驻军扩编到2000多人,还配置新修炮台和水师舰船辅助。奈何远征军起初只对珠江口采取封锁措施,将攻略重点放在浙江舟山,只留下少量部队维持现状。8月6日,圣公会牧师史丹顿在澳门附近游泳时被巡逻清军抓捕,进而促使英军对关闸两侧发起突袭。
英军笔下的澳门关闸风景
当年8月18日,英国人出动2艘单桅帆船和1艘蒸汽轮船,拖拽着9艘满载陆战队的小艇直扑关闸方向。他们在550米外抢先射击,用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猛轰清军阵地。后者虽然有17门大炮,但在持续一个小时的对攻中毫无建树。随着380名英军水手、陆战队员和孟加拉志愿兵登陆,更多清军也从南北两头同时涌向关闸。可惜,这座迷你长城无法应对侧翼威胁,半岛另一端的水师炮手也缺乏射击准星。结果,守军在阵亡60人后全面溃散,留下营房和大批辎重被对手悉数焚毁。
英军的进攻让关闸守军难以招架
这场持续一下午的交锋,无疑是整场 *** 战争的缩影。作为胜利方的英国人很清楚自身优势,愧为失败者的清军同样意识到无能为力,而在澳门城中目睹全过程的葡萄牙人亦陷入沉思。
见证中美首个外交条约的 望夏村观音庙
两年后,无力再战的清朝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港口用于通商。其他欧美国家也纷纷效仿,前来索要同等待遇,其中就包括独立尚不足百年的美国。他们在1844年派特使顾盛抵达珠江口,在关闸南侧的望厦村与两广总督耆英签订《望厦条约》。
1849年被村民伏击杀死的亚马留
但作为东道主的澳门并无任何获益,反而因特殊地位的丧失而走入下行通道。不得已之下,将维持繁荣的希望寄托于扩张留居地面积上。
占领澳门关闸的葡萄牙水兵分队
公元1849年,担任澳门总督的海军上校亚马留强推各种扩张政策。由于同关闸内侧的华人发生冲突,被6个村民伏击杀死。葡萄牙人借此扩大事端,出动120名士兵 3门火炮,在快艇炮火的掩护下向进攻关闸守军。由于清军弱不禁风,主动将镇守数百年的城关拱手相让,稍后又被追击攻破附近炮台。
1870修建的凯旋门式关闸
此后,葡萄牙人将明清两朝的澳门关闸完全拆毁,包括望厦村在内的缓冲区都被兼并。到1870年,他们又在原遗北侧建立新关闸,作为己方殖民地和清朝领地的分割线。这座关闸完全采用欧式设计,外形与西方世界相当普及的凯旋门类似。两侧还有象征性城墙,新修的城市主干道则从闸门正中穿过。
其遗址留存至今,而最初的迷你长城早已烟消云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