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的真相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考古人员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经研究人员考证,此剑即为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列国争雄,峰烟四起。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诸候国一百四十多个。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霸主。
春秋时期,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候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步战及近战利器——青铜剑便成为兵器中之翘楚。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当时及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铸剑能手。吴、越铸造的名贵青铜剑,坚韧锋利无比,威披天下、声震各诸候国;这些名剑被载入史册典籍《吼山勾践石刻像》,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无论铸造工艺还是实战价值,均堪称中国宝剑铸造史上辉煌的巅峰。
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