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再论BC2-3世纪的希腊化军队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30)510

【再者,皮洛士他不仅使用这些(罗马式的)武器装备,还使用意大利人的部队,在与罗马人决战时他把意大利人的中队(maniple)交互置入自己的方阵之中。】-------波利比乌斯18.28

前二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解释马其顿方阵为何败给罗马军团时,他批评马其顿方阵相比罗马军团缺乏机动性,且适应地形能力差。并列举汉尼拔和皮洛士两者在对抗罗马人时,他们纷纷采用罗马式的武装,甚至皮洛士在赫拉克利亚获得胜利后,他对于罗马战术感到惊讶并且深感自方的不足,还把意大利部族的盟军中队纳入主要方阵之中。

皮洛士本身他重步兵数量不足以与罗马人的数量相抗衡,他手中仅能依赖人数5000人的精锐马其顿人方阵和从伊庇鲁斯本土的方阵,以及一些希腊带来的佣兵们。皮洛士从希腊来时人数总计只有20000名步兵,以及2500名弓箭和投石兵[1],然这20000名步兵其中还有埃托利亚、阿塔马尼亚和阿卡纳尼亚的雇佣部队,这些很难归类成重装。就算皮洛士来到半岛后接收塔兰托和其他大希腊城邦的古典重装步兵,以及他们雇佣的佣兵,主要多是当地意大利部族,这些实力都不足以对抗罗马人。更糟的是罗马人才刚刚挫败塔兰托的军队,并肆虐他们的乡村和田野,皮洛士来接收时无疑这支军队士气相当低迷,迫使皮洛士需花点时间重建塔兰托的军队。

在赫拉克利亚战后,皮洛士得到很大的胜利,这让与罗马敌对的意大利半岛部族纷纷加入他的帐下,使得军力大大扩充。在阿斯库路姆,皮洛士与罗马双方共投入近十六万的军队,根据狄奥尼索斯的记载皮洛士阵营共有7万步兵8千多名骑兵[2]。需注意的是其中皮洛士自身的中坚主力还是只有那不到2万重装方阵,就算算上塔兰托的步兵他们差不多仅有2万多人的动员能力,前302年塔兰托曾动员公民兵和意大利佣兵共2万2千人与意大利部族作战[3],但考虑到皮洛士来到半岛之前塔兰托的失败,这人数可能会略减。因此,在阿斯库路姆皮洛士的大军可能将近一半以上都是意大利部族所构成,如何与这么庞大的意大利盟军共同协同作战,这是很大的问题,毕竟这是包含两种不同的作战体系。

如阿斯库路姆布署从右至左,根据狄奥尼索斯的记载

马其顿人、

意大利佣兵、

希腊安布拉基亚人和塔兰托人[4]、

卢卡尼亚和布鲁提亚人、

伊庇鲁斯三大部族[5]、

埃托利亚、阿塔马尼亚和阿卡纳尼亚人、

萨莫奈人。

因此从狄奥尼索斯的皮洛士军配置来看,皮洛士是把自身萨里沙方阵、希腊方阵旁边,部属一支活动较灵巧的意大利部队,这也如同波利比乌斯所说的皮洛士把意大利人的中队(maniple)交互置入自己的方阵之中。

南部意大利

然而,阿斯库路姆战役普鲁塔克明确提到这是场共两天的战斗,并批评狄奥尼索斯的描述仅一天且特意不提罗马人吃败战[6],还特书皮洛士才像打败战一方。很可惜的是,对于阿斯库路姆的经过,现存较详细的资料仅有狄奥尼索斯,且他没提这是第几天的战斗叙述。对比狄奥尼索斯的战役后半罗马人利用战场地形的灌木丛和破碎地形来对抗皮洛士军的反击,我认为正应是普鲁塔克记载的之一日战斗,他明确地说罗马人利用破碎地形获得优势。

考虑到地形,普鲁塔克叙述之一日的战场是在森林地带,并有河川和松软的地面,而不像第二日是在平坦的场所,且加上狄奥尼索斯描述战斗后段罗马人逃到高处结阵来躲避战象的追击[7]。综观来看我们可知之一日的战斗是一个不适合马其顿式方阵的战场,它有大量灌木丛和树林,有激流的河川,有起伏的山丘,对皮洛士倚重的萨里沙方阵而言,它的作战效率将会被大打折扣。因此,皮洛士较灵活的混合布署方式,很可能是结合希腊和意大利的作战习性,以及战场适应性来考虑,是为应付之一日的复杂地形战场特别设计。尽管我们不清楚皮洛士在第二日战斗的布署,是否还是维持前一天的混合方阵编制,还是回归到传统布署,毕竟在第二日的平坦地形可以让萨里沙方阵完全发挥作用,原本皮洛士的战象和优势骑兵也可以纵横于沙场。总结而言,皮洛士以笨重、坚硬的马其顿式方阵配上灵活的意大利中队结合,创造一个关节式、可活动的混合方阵。这是萨里沙方阵对应复杂地形战场的新型态。

然而,皮洛士的阿斯库路姆之一日是失败的,较轻活的卢卡尼亚和布鲁提亚部队成为罗马人的突破点。新型关节式方阵后来也没有成为马其顿方阵的常规形态,波利比乌斯对于同时代马其顿式方阵的描述,丝毫没有提到这种灵活的关节式的混合方阵,他眼中的马其顿式方阵依旧是个笨重、适应地形能力差、正面无敌的怪兽。

【(马其顿式)方阵被广泛公认需要平坦且空旷的地面,没有障碍物如壕沟、山谷、洼地、堤岸或河床........如果方阵离开有利地形企图改善战局的话,它将容易被敌人所击败。】-------波利比乌斯18.35

同样地,在描述理希腊化军队的教范中,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和埃利亚努斯都没有提到混合式的新方阵,他们理想化的16384人马其顿方阵tetraphalangarchia中并没有导入其他部队存在[8]。回到战史,前220年阿波罗尼亚、前217年拉菲亚、前200年帕尼翁、前197年库诺斯克法莱、前191年温泉关以及前168年的彼得那,马其顿方阵都是以一个全体存在,例外的是前222年的塞拉西亚战役和前190年马格尼西亚,这将会接下来一一讨论。

关于塞拉西亚战役

前222年的塞拉西亚战役是个具代表性的战役,如同学者J.D.Morgan所说的,这是场萨里沙方阵运用在一个不平整的战场很好的例子,而本文将着重于马其顿右翼,也就是波利比乌斯以“交替布署”来形容铜盾兵与伊利里亚部队的阵线。

在塞拉西亚的马其顿右翼,波利比乌斯如此介绍部属情形:

【安提柯将马其顿铜盾军和伊利里亚人以交替的单位布置在之一列,由阿克米特斯之子亚历山大和法罗斯的德米特里分别指挥;在这些人后面的是阿卡纳尼亚人和克里特人,在后方作为预备队的是两千名亚该亚人。】-------波利比乌斯2.66

可以清楚看到,在波利比乌斯的描述中马其顿右翼由三个战线组成,其中最前面的是马其顿铜盾军和伊利里亚人,他们以交替布置成之一线,这不仅联想到皮洛士在阿斯库路姆的关节式的混合方阵,如同前例同样也是发生在不平整的战场上。而在后续的战况,菲洛皮门擅自出击来解救遭到围攻的伊利里亚部队时,波利比乌斯提到这解救了伊利里亚和马其顿人的阵线[9],再一次证明伊利里亚是与铜盾军部属在一起。

但从普鲁塔克的记录中,提到伊利里亚人和阿卡纳尼亚在克里奥米尼斯三世的视野中消失[10],我认为这是个误记。对比波利比乌斯的战场配置,阿卡纳尼亚人当时和克里特人是在后方编成第二战线,而不是与伊利里亚人。而之后波利比乌斯提到伊利里亚人与后方的亚该亚部队脱离太远而遭到敌人中央的轻步兵攻击,注意到这里原先亚该亚人是在后面编成第三战线,也就是说此时马其顿右翼的第二战线已经消失了,这也是克里奥米尼斯所观察到的。尽管波利比乌斯没有提到这段迂回,或许是波利比乌斯自己的亚该亚人爱国情怀,他归功这场战役功臣是同乡的菲洛皮门。结合两方的资料,克里奥米尼斯所观察到消失的乃是阿卡纳尼亚人和克里特人,而不是阿卡纳尼亚人和伊利里亚人,同样地普鲁塔克明确提到擅自出击这发生地点靠近中央阵线,他说菲洛皮门解救的伊利里亚部队就部属在骑兵附近。

有趣的是波利比乌斯并没有对伊利里亚人和铜盾军这种可能的混合式方阵多加描述,就算是交替布署,交替单位规模也应该很大,256人speirai级的交替不太可能,因为不论普鲁塔克或是波利比乌斯的记叙,都多次提起说菲洛皮门解救的是伊利里亚部队,如果是256人speirai级程度的交替的话,遭遇轻步兵攻击时会连着旁边的马其顿部队一起攻击。故估计可能是1024人chiliarchia级以上的交替较有可能,甚至可能更高,在皮洛士阿斯库路姆时的交替已达万人级,安提柯三世的交替却无从得知,或许是把3000人铜盾兵分成两半1500人来与伊利里亚部队交替亦有可能,这也可以符合波利比乌斯的交替描述。

另一方面,在马其顿左翼尽管也是不平坦地形,仍依传统方式部属。

关于马格尼西亚战役

前190年马格尼西亚战役,我认为这非塞拉西亚式的衍伸,尽管它同样是交替布署,但这次交替对象是战象和它的附属轻步兵。无论阿斯库路姆或塞拉西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非平整战场,然而马格尼西亚无疑是个平坦地形,相当适合使用萨里沙方阵和战象。或许安条克三世在希腊本土的遭遇或者有特别研究皮洛士的战史,同样创造出关节式混合方阵来应付罗马人的机动性,但有很大的差别在于作为关节脚色的战象和它的附属轻步兵,他们的人数不多,阿斯库路姆的方阵与关节人数比例约是1:1,塞拉西亚约是15:8,而马格尼西亚却是16:1,如果每只战象配50轻步兵的话。

马格尼西亚战役无论是李維或者阿庇安都仅记载安条克把战象交替插入萨里沙方阵中而没提到其他轻步兵[12],但根据从继业者战争以来的希腊化军队传统,这些战象猜测都有一些轻装步兵保护,惯例上是每只战象配50上下的轻步兵[13]。安条克应该没有把其他轻步兵部队大量配置在战象旁,毕竟这样会使李維或者阿庇安不得不注意到这些轻步兵存在,而实际上就是这些战象身旁的轻步兵太少以至于李維或者阿庇安都省略不计,或者说原始作者波利比乌斯的省略不提。

尽管这空间人数不多,但所占空间却很大,学者Bar-Kochva估计方阵中全体战象所占正面约200公尺,然而另外一位学者Philip Sabin估计希腊化战役中每头战象左右布署的话,间隔可达约15~30公尺(原文是英尺,我随便换成公制) [11],这会使马格尼西亚方阵全体战象空间达330到660公尺左右。就算是最短以330公尺为例,这空间长度已接近方阵所占正面长度,因此Bar-Kochva所估的200公尺应是战象前后排列而不是左右排列。无论如何,这布署的结果使方阵间的空间几乎像是空的一样,这不同于塞拉西亚,塞拉西亚的伊利里亚人是结成方阵与铜盾兵交互布署,而马格尼西亚则是完完全全的散兵状态。

关于安条克三世中央阵列的指挥系统,虽然Bar-Kochva依循阿庇安的记载,认为象兵指挥官腓力是方阵指挥[14],但因为李維在关于中央指挥权的描述却不同于阿庇安,且这里我认为更有参考性,因为李維在解释中央方阵中战象的配置时比阿庇安的描述更为合理,李維如此记载[15]:

【国王亲自统帅右翼,左翼交给他的儿子塞琉古和侄子安提帕特,中央的部分它交付给三位将领,米尼翁(Minnio)、宙克西斯和腓力,后者是象兵指挥官。】

在李維的描述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谁是方阵指挥,但因为腓力是象兵指挥官,暗示米尼翁、宙克西斯这两人负责统帅中央方阵,很可能分别率领方阵的左右两半,这也符合马其顿式方阵的惯例。从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的教范中,一个完整的16384人马其顿方阵中,可以分成8192人的两翼,分别由指挥官(kerarches)统领。同样地早在亚历山大时期萨里沙方阵在战场上就被分成两翼,如前333年伊苏斯战役时,帕曼纽是全军左翼指挥官,但克拉克鲁斯是方阵左翼指挥官[16],以及在高加米拉时克拉克鲁斯的职位亦是方阵左翼指挥官[17]。持续到希腊化时代,如前217年的拉菲亚,塞琉古军的中央方阵指挥官是尼卡尔科斯和狄奥多图斯厄弥欧利俄斯,同样地对面的托勒密军队的萨里沙方阵也是由两名指挥官统领,分别是重臣索西比乌斯和安德罗马库斯[18]。

相比李維,阿庇安把门迪斯(Mendis)和宙克西斯认为是散兵的指挥官,这值得怀疑,宙克西斯是安条克三世的小亚细亚统帅,地位崇高[19],塞琉古帝国这个职位都是国王交给王族或是心腹,如之前的安条克伊厄拉斯和阿凯夫斯。不太可能会把重要臣子统帅这个不甚重要的散兵指挥官,还是与他人共同指挥,何况宙克西斯本身就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前220年阿波罗尼亚战场上与重臣赫米亚斯共同指挥王军左翼[20]。

题外话,就我的印象,学者John D.Grainger大胆的增加马格尼西亚罗马军数量,原因是他仔细分析古代记载,发现罗马人除了在希腊本土丢上两支军团外,还先后大量增援这支军队,而假设这些援军和两支罗马军团都被带入小亚细亚的话,这会造成罗马两个军团处在超编的状态合计约五万多人。塞琉古军减少的缘由我就忘了,书不在身边。

暂不讨论彼得那战役,没有直接或间接证据来推论彼得那马其顿有无使用混合方阵,从普鲁塔克对于该次战役描写更多显示它仍是传统的萨里沙方阵布法。且N.G.L.Hammond的论文是引据方阵21000人以常规16人纵深,可占据1.5公里[21]。算上其他步兵19000人纵深10名,可占据2公里正面。合计扣除骑兵,全步兵共占据3.5公里,根据Hammond的战场实测,战场地形更大宽度可接近4公里,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战场更大宽度4公里必须全部用完。

最后是最棘手前162年的贝特-匝加黎雅战役(Beth-zechariah),这真的很难搞。

学者NicholasSekunda他曾大胆提出论点认为塞琉古帝国和托勒密埃及于这段期间转变成罗马式风格作战。尽管后来的一些学者评论他过于大胆[22],认为那些罗马军团装备的证据,更像是thureophoroi,但仍无法忽视NicholasSekunda提出得证据,尤其关于托勒密埃及曾经军事改革的证据[23]。

上图为新式托勒密埃及军制,此军事改革发生于前217年以后至前160年代之间

可以注意到,托勒密埃及已经废除128人的taxis基本战术单位,采用更小的50人hekatontarchia为基本战术单位。这事实确实让我对于NicholasSekunda的假说感到心动,毕竟这实在太像Maniple。且罗马人的装备多可以从希腊现有装备替换,如Thureos代替Scutum、可用70公分长[24]的machaira代替Gladius等等,但此非关本文主题,先就此草草带过。且外,新军制也无法让人感受到萨里沙方阵是否还存在。

尽管装备未明,客观的说,托勒密埃及新军制仍与罗马军制有些许的差别,如罗马的基本战术单位是centuria,新托勒密军制就比罗马军制小许多。NicholasSekunda提倡这改革发生于托勒密六世之时,约是前160年代之间[25],但实际上或许还要早,不排除这改革是因托勒密埃及 *** 为解决南部的大叛乱,才采取较小战术单位来应付叛军游击战术的可能性[26]。

相比托勒密埃及罗马化军团的不确定性,塞琉古军队确实在前一世纪中叶出现一支罗马式军团。在前166或前165年的达夫尼阅兵中:

【带头进场的是5000名正值青年的士兵,他们配置罗马式风格的装备,身上穿着锁子甲。】--波利比乌斯30.25

然而,同场的阅兵中塞琉古仍保留20000名的萨里沙方阵。

马加比一书提到,塞琉古军战役前把每头战象置于战阵之中,每只战象身旁配置1000人重装方阵兵,身披锁子甲和铜盔,又为每只战象配属500名精锐骑兵(epilektoi)。也就是说战象至于中间,旁边是各500名重装步兵和250名骑兵分占两翼,学者Bar-Kochva认为这是个缩小型的传统希腊化军队布阵方式[30],个人认为这亦是马格尼西亚的改良型。其中,马加比一书又提到塞琉古士兵身穿锁子甲,以及他们的盾牌金光闪闪,这可以推论塞琉古迷你型布阵中的重装步兵一部份是罗马化军团兵、一部分是萨里沙方阵,因为传统萨里沙方阵的士兵手持的轻盾,外层会用铜条覆盖,才会反射阳光而闪耀。

Bar-Kochva把约瑟夫记载80头修为8头,一来也是因为战场山谷最宽处最多只能容纳8个这种迷你型布阵,约瑟夫明确地提到战场是在狭小的山谷,同样马加比一书提到塞琉古军一部分在平地一部份在山地[31],很明显这次布阵同样在一个不适合传统马其顿式方阵的地形,是为了战场适应性才如此布阵。因此,在山谷狭小时,可让小布阵一个接一个通过,在较宽的地方可让小布阵左右展开。在山谷中,Bar-Kochva认为迷你型布阵最前头的重装布兵是由罗马化军团兵组成,而后面的则是萨里沙方阵兵组成[32],可充分利用罗马式灵活的战术来因应山地战。

总结

波利比乌斯对马其顿式方阵的评价是相当切中要点,马其顿式方阵只要在破碎地形就失去它的功用。因此自皮洛士以来,希腊化军队将领试图改良或改善方阵的适应地形能力,在平坦的场合他们仍使用原本的传统配置如拉菲亚和彼得那,但在山地地形,一些将领如安提柯三世会让一部分萨里沙方阵与中装部队交替布置以提高灵活度,但这只是特别做法,如前197年遭遇战的库诺斯克法莱,腓力五世就仍以传统方式布置。这时期的马其顿式方阵仍延续古老的传统,军制也与亚历山大时期雷同。

随着时间来到前二世纪中,东方继业者国家先后发起军事改革,托勒密埃及放弃了亚历山大时期流传下来的军制,并采用更小作战战术单位来提高作战灵活度,但因为史料和证据尚未充足,不排除有罗马式战术取代萨里沙方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较晚改革的塞琉古帝国,在安条克四世的领导下引进罗马式军团进入萨里沙方阵体系,从马加比战争中显示这使山地战更有效率。但随着文献散失,同样也不清楚塞琉古帝国最后是否用罗马式战术是否完全取代萨里沙方阵。尽管学者Nicholas Sekunda如此提倡,但考虑到后来本都王国仍使用马其顿式方阵,很可能衰弱的塞琉古 *** 还坚持一阵子,但最后很可能因长期内战原因,导致中央 *** 崩溃而无力支持萨里沙战术而消失,因萨里沙方阵的装备和训练是由国家所提供,而非城市或公民自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502120.html

“再论BC2-3世纪的希腊化军队”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许褚是曹操手下大将,正史中记载,许褚腰大十围,勇力绝人。后来,许褚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曹操,立下大功。许褚和典韦都是以猛著名,也都深受曹操喜爱,两人不相上下。然而,许褚手中有一支奇特的队伍,让曹操非常喜欢...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安庆绪弑父的原因是什么?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安庆绪弑父的原因是什么?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安史之乱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始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谋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安庆绪弑杀自己的父亲安禄山,《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明确的记载。《旧唐书》说:“庆绪立于户外,庄持刀领着李猪儿同入禄山账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禄山眼无所见,床...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嘉庆二十五年夏天,嘉庆在热河暴病而死。由于死得仓促,嘉庆来不及安排后事。不过自雍正开始建立秘密立储制后,继位人的名字,一般早早就写在继位密诏中,放在光明正大匾后面。所以只要找到继位...

宁成的一生是什么样?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造成的?

宁成的一生是什么样?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造成的?

在古代酷吏是中国古代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是我国历史上的打黑策略之一,与文官都代表着国家政权的一体两面。宁成,南阳郡穰县人,西汉酷吏。最初做侍卫随从侍奉汉景帝,之后当上了济南都尉,与济南太守郅都相识,宁成效法严格,下属非常害怕他,宁成所作所为很对郅都的胃口,二人也结成了好友关系。公元前150年,郅都...

襄樊之战关羽要是将女儿嫁给孙权 最后能够消灭曹魏吗

襄樊之战关羽要是将女儿嫁给孙权 最后能够消灭曹魏吗

对如果襄樊之战时,关羽将虎女嫁给孙权犬子,他能灭掉曹魏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襄樊之战是蜀汉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刘备拿下汉中,以及刘封和孟达拿下东三郡后,刘备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时期,但是随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大战之后,孙刘联盟破灭,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东吴之手...

诸葛亮知道赵云死后是什么表现?为何要大哭?

诸葛亮知道赵云死后是什么表现?为何要大哭?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一生忠勇,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喜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领命去箕谷做疑兵,以偏师牵制魏军主力,虽然以弱敌强失利了,但是,没有丢失一件辎重,诸葛亮大为赞赏。赵云病死,诸葛亮听...

王钦若:北宋时期宰相,促成封禅泰山,深得宋真宗信任

王钦若:北宋时期宰相,促成封禅泰山,深得宋真宗信任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县人。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宰相,“五鬼”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寺丞、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主张迁都金陵,受到宰相寇准弹劾,出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