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在成为丞相后,都有哪些作为?
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汉成帝即位之后,所有汉朝的臣民都期待着汉成帝能够给汉朝带来新气象,于是汉成帝真的为汉朝惩治了一个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就是汉朝之一宦官石显。
汉成帝示怎样惩治石显的呢?说起来也是比较戏剧性的。
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深得汉元帝信任,甚至到了每件事都征求石显的意见的程度,以至于石显渐渐在朝廷做大。在石显得势的时候,石显就开始疯狂的党同伐异,因为石显的迫害,很多朝廷重臣被汉元帝质疑,退出朝堂,更有甚者直接被石显给逼死了,比如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
汉元帝非常宠信石显,所以在整个汉元帝时期,石显在汉朝都是横着走的,直到汉元帝去世,再也没有人保护石显了,汉成帝即位之后,之一件事就是想要将石显这颗毒瘤拔除,但是要拔除石显这颗毒瘤需要一个突破口。
而这时候,一向和石显同流合污的丞相匡衡在汉成帝继位之后,之一个弹劾石显,匡衡将石显所犯的罪,一桩桩一件件地列出来,上奏汉成帝,经过调查,石显的罪都是证据确凿,应该判处死罪,但是汉成帝考虑到汉元帝刚刚过世,于是决定将石显贬为庶民发回原籍就好了。
于是石显在同伴匡衡的背叛之下,被狠狠地打击了,一代宦官石显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同伴的手下。
匡衡之所以弹劾石显,是为了自保,石显已经被汉成帝看透了,汉成帝是绝对容不下石显的,如果汉成帝亲自动手除掉石显,难免会留下话柄,如果是石显自己出事了,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汉成帝不会留下任何不好的名声。
石显去世之后,匡衡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其实匡衡做丞相的能力是可以的,汉成帝也没有想着动匡衡,但是架不住匡衡之前和石显同流合污的时候,也打压朝臣,并且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迫害平定西域小国的陈汤,幸好陈汤心态好,并没有影响心情。
匡衡既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又得罪了朝臣,群臣必然不是放过匡衡,群臣们收集了匡衡的罪证,于是汉成帝想要维护也有心无力,最后将匡衡也贬为平民,匡衡回家后没几年,就病死了。
因为语文老师不能告诉小朋友们,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和奸佞宦官同流合污的大贪官。毕竟这对小朋友的心理影响不好,老师只是想激励小朋友读书,不想让小朋友学坏。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匡衡,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勤奋刻苦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贪官呢?在匡衡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凿壁偷光这件事,不就是投机取巧吗?而且这本来就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凿壁偷光的目的是读书,那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人们就把这件事赋予了某种神奇的意义,让这件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事情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励志故事。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古代的蜡烛到底有多贵啊,至于买不起吗?而且你把人家的墙凿出一个洞,那不是什么东西都被看到了吗,说严重点,这叫偷窥吧。
再说了,凿人家墙这件事,应该藏着瞒着,为什么会被人知道呢?难道是邻居发现了,认为匡衡的好学精神值得赞扬,所以给匡衡打了广告?
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不过匡衡小时候,家里确实没什么钱,匡衡的家里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匡衡也是真的热爱读书,所以千方百计打工赚钱,支持自己读书,匡衡没做官之前,生活确实挺苦的。
匡衡读书是为什么?为了做官啊,幸好当时的西汉当时的选官制度,向平民百姓打开了一道门,也就是汉武帝创建的察举制,因为有了察举制,匡衡认为自己读书是有希望的,于是每年都去报名参加这个考试。
不知道是匡衡学习能力不行,还是受教育水平有限,匡衡连考了九次才考到了丙等,后来做了一个文学卒史,负责文书工作,如果匡衡只有这个工作,那么匡衡一辈子都不会出头了,幸好匡衡有一个拿手戏。
匡衡有什么拿手的呢?
匡衡这个人,性格非常的风趣幽默,匡衡又喜欢《诗》,对《诗》的研究非常理解透彻,由匡衡讲解的《诗》,非常深刻有趣,很多人都很喜欢听匡衡讲《诗》,匡衡就到有人喜欢他将《诗》,也非常有成就感,就经常给人们讲,时间久了,匡衡讲《诗》的的名声就流传了出去。
后来很多高官权贵,甚至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都对匡衡很有好感。
汉元帝是一名儒家弟子,爱好文学,汉宣帝时期,汉元帝虽然喜欢匡衡但是也不能提拔匡衡,毕竟当时是汉宣帝当家,在加上汉宣帝对文学和《诗》,也不太感冒。
但是汉元帝非常喜欢啊,所以,汉元帝在上位之后,就把匡衡提拔起来了,任命匡衡做郎中,博士,给事中。
于是匡衡因为汉元帝的欣赏,之一次走向了汉朝的政治核心,如果匡衡是一个没有野心的读书人,可能这样的官职很满意,但是匡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读书就是为了能够升官发财啊,所以匡衡开始想办法博一个更高的位置。
正好汉元帝有一段时间沉迷天降异象的说法,十分擅长投其取巧的匡衡便抓住这次机会,想汉元帝上书,劝说汉元帝“不要铺张浪费,要任用贤能的官员,制定合理高效的制度,近贤臣,远小人”。
匡衡这些话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并且好像还挺有道理的,但是大家细细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道理是个人都能说得出来,但是架不住汉元帝年幼无知啊,汉元帝看了匡衡上书的竹简,就认为匡衡明理宽和,应该给他升官,于是汉元帝将匡衡提拔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的位置。
匡衡就这样从一个小小的博士,给事中,一跃成为了汉朝的核心权利忠心的三公九卿的位置上。
匡衡升官这件事,大部分是因为汉元帝偏爱,小部分原因是匡衡投其取巧,匡衡升官之后,恐怕自己都在想,就这么简单就升官了?好神奇啊。
要知道,在汉元帝之前,很多官员都是兢兢业业地爬了好多年,经历过文官谏官父母官,用很多政绩都不一定够能够爬到高位的。
如果匡衡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也不会这么做,可匡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啊,所以即使是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也不能满足匡衡对权利的欲望。
在之后的几年里,匡衡主要做两件事,那就是给汉元帝讲《诗》,哄住汉元帝,再就是好好做官。匡衡在几年里将这两件事把握得很好,所以后来匡衡很顺利就就升官了,这次升到了御史大夫。
再后来前任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就任命匡衡为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匡衡就这样凭借《诗》讲得好,和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得出手的政务能力,成功了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在汉元帝早期的时候,匡衡就靠着这两招维持着丞相的位置,但是到了后来,宦官石显的势力越来越大,汉元帝也逐渐地越来越荒唐,匡衡感到了危险,如果再这样下去,匡衡哪天一不小心得罪了石显,也是要被石显搞死的。
匡衡经过权衡之后认为,如果抗衡不了石显,那不如就和石显同流合污吧。于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开始了他的贪官生涯。
其实做贪官无非就是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贪财好色之类的,但是这些事情是不是听起来就很 *** ,无论这个人有没有良知,如果能够肆无忌惮的做这些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于是匡衡就做了,具体是不是每样坏事都做了,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铲除异己这件事,匡衡确实做了。
虽然汉宣帝时期,基本平定了西域,但是还是有一些西域的国家反复无常,在投降于反叛之间反复横跳,西域有一个叫郅支的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突然就在西域反汉了,当时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陈汤见郅支来势汹汹,如果不及时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甘延寿和陈汤一合计,就假传圣旨调兵将郅支给平定了。
虽然是假传圣旨,但是这件事毕竟是安邦定国的大功劳啊,应该论功行赏,至于假传圣旨的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应该忽略不计,但是石显认为,如果论功行赏,让甘延寿和陈汤加官晋爵,这两个武官做大时候,就会威胁到石显的利益。
所以石显决定,拉上丞相匡衡,一起反对给甘延寿和陈汤加官晋爵,就拿他们假传圣旨的事情说事,尽全力搞死甘延寿和陈汤。
于是昏头的汉元帝真的有点拿不定主意,接下来就没有将他们加官进爵,只是后来群臣看不下去了,纷纷为甘延寿和陈汤说话,汉元帝才清醒一点,将甘延寿和陈汤都封侯了。
石显眼见着甘延寿和陈汤做大了,非常着急,于是一逮住机会就弹劾这两个人,后来经过石显和匡衡的不断洗脑,汉元帝后来还是将陈汤贬为平民了。
这在历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一件事,毕竟是非太明显了,假传圣旨这件事在汉宣帝的时候发生过,那时候也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当时汉宣帝虽然没有给当时的将军封侯,但是也没有将其治罪,汉元帝但凡有点脑子,参考一下他父亲的做法,也不会因此将陈汤治罪的。
可见汉元帝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后来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汉成帝早就对石显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一上位就找了个理由将石显治罪,并贬为庶人了。
在此之前,匡衡也知道汉成帝上位之后首先就是要对付石显,匡衡想起了自己和石显同流合污铲除异己的事,担心自己会被石显牵连,就反手弹劾了石显做贪官的种种罪行。
于是汉成帝果然没有将匡衡治罪,但是群臣看不下去啊,他们容不下一个贪官继续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就纷纷上书弹劾匡衡,后来匡衡做贪官的种种贪赃枉法的事情被扒出来了,汉成帝就将匡衡贬为平民了。
其实做贪官也是有技巧的,但是匡衡做得比较粗糙,让人家拿住了把柄,再加上匡衡并没有得到汉成帝的信任,成为汉成帝的心腹,没有拢住新君,又得罪了群臣,这才是匡衡失败的原因。
至于匡衡为什么变成这样,其实是很自然的,匡衡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利益投机取巧的人,这里不是说投机取巧不好,这种事情其实跟善恶没有关系,以汉元帝时期的政治环境来说,大臣只有同流合污才能活下去,所以大多数人换到匡衡的位置上,其实都会做出和匡衡一样的选择。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是真理,而且匡衡做丞相也并没有显示什么非凡的能力啊,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只能如此,所以匡衡变成贪官这件事,只是说是适应环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