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根的法兰克人首领海登已死,异教复苏,教士和修道士生活堕落
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更大动力,谢谢!
722年,格里高利二世在给图林根首领的信中赞扬他们的虔诚,当异教徒逼迫他们改信异教时,他们宁死也不肯背弃基督。
但当卜尼法斯到来时图林根的法兰克人首领海登(Heden)已死,异教复苏,图林根人或沦为异教徒,或是界于基督教信仰与异教崇拜之间。
人们庆祝异教节日,祭祀异教神祗,用符咒、预言、抽签等各种方式举行异教仪式:当地上层显贵则虽固守基督教信仰,却受到普通民众的威胁:教士和修道士的生活也极为堕落。
尼法斯到处游走,尽力建立秩序,但收效甚微。
他发现必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唯可以求助的力量就是查理·马特,于是719年下尼法斯毫不迟疑地启程前往法兰克。
途中,卜尼法斯再次到达弗里西亚,此时拉德博德已死,其子阿尔德吉尔二世(AldgilsII)继承王位,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阿尔德吉尔二世完全改变其父对威利布劳德的敌视态度,并与法兰克人达成和解,着手恢复弗里西亚的基督教生活。
卜尼法斯改变行程,在此辅佐威利布劳德三年,被摧毁的教堂得以重建,教士和修士的生活步入正轨,大量受过迫害的基督徒回归,成百上千的人饭依基督教,本尼迪克特修院制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威利布劳德死后,下尼法斯离开弗里西亚回到德意志地区。
此前,威利布劳德想立卜尼法斯为继承人,但他以教皇派他在德意志地区传教为由推辞,弗里西亚在卜尼法斯离开后重被异教占领。
722年卜尼法斯从弗里西亚来到黑森,此地位于法兰克人和撒克森人之间,居民原是基督教徒,但因缺乏适当的的指导又变成异教徒。
撒克森人的袭击使黑森不断陷入战争的恐慌,在此形势下,卜尼法斯难以建立固定的传教中心。
但在已皈依的两位首领德提克(Detdic)和德奥鲁尔夫(Dicrolf)的帮助下,卜尼法斯仍在阿明娜堡(Amoneburg)建立了一所修道院,作为当地教职人员的传教中心和教育中心。
722年,卜尼法斯应教皇之请再访罗马,被任命为传教主教,并向罗马教皇宣誓效忠。
卜尼法斯虽无教区,但却享有一般主教的职权,利于在黑森和图林根的活动。
带着教皇格里高利二世致图林根、黑森教民以及致查理·马特的推荐信,卜尼法斯离开了罗马。
途中在查理·马特处作了短暂停留后再次回到黑森。
这一次下尼法斯的传教工作由于教俗统治者的帮助而取得了迅速进展。
此时,一些已饭依的教徒在他离开期间又变回异教徒。
卜尼法斯决定砍倒当地人的神树一一“朱庇特橡树”以证明上帝的伟大和异教神的无能。
这一事件在卜尼法斯生平中更具传奇色彩,历来的传记作者也描述得颇为形象。
据维利巴尔德记载:卜尼法斯举起斧头砍下时,一阵强风袭来,巨大的橡树立即倒下,四分五裂。
橡树之倒证明了异教神祗的脆弱,异教徒见状立即皈依基督教,之后卜尼法斯在原来的橡树所在地建立了一所小教堂。
725年,卜尼法斯来到图林根。
由于异教反抗力量强大,卜尼法斯及其徒众时常因受攻击而逃往有防御工事的城镇,直到基督徒召集军队将袭击者赶走才得以解救。
尽管如此,他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量异教徒饭依,并建立奥多鲁夫(Ohrdruf)修道院。
732年,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III)赐予下尼法斯白羊毛披肩带,提升他为传教大主教,意味着卜尼法斯的权力扩大到一个教省。
受教皇的鼓励及大主教责任的影响,732年到735年,他在黑森扩建阿明娜堡修道院,之后在弗里茨拉(Fritzlar)又建立了一所新修道院。
735年以后,卜尼法斯把目光从多璃河以北地区转移到以南地区。
巴伐利亚于63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获得独立,而在735年卜尼法斯到来时已被查理·马特征服,再次被置于法兰克人的统治之下。
在卜尼法斯到来之前,巴伐利亚已在一定程度上基督教化,只是饭依时日不多,7世纪末巴伐利亚统治者提奥多一世(TheodoreI)接受洗礼,他热衷于传教事业,于716年专程赴罗马向教皇请教基督教问题及请求教皇帮助整顿巴伐利亚教会,格里高利二世派3名使节将教会条例带至巴伐利亚以规范秩序。
提奥多一世之孙胡克伯特(Hucbert)公爵既不反对下尼法斯也没有公开支持:736年继位的奥迪勒(Odilo)公爵虽不服从查理·马特,却忠于教会,对下尼法斯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企图通过与罗马教廷的联合来控制主教、教区和宗教会议。
在奥迪勒的帮助下,卜尼法斯在巴伐利亚不断进行传教、巡访教堂以及驱逐异端。
737年卜尼法斯第三次赴罗马朝圣,获得“教皇 *** 人”的资格,因而肩负起重建德意志教会,并且将其联为一体使之与罗马教廷建立紧密联系的责任。
到739年为止,卜尼法斯把巴伐利亚分为四个教区,并任命了其中三个教区的主教:萨尔茨堡(Salzburg)主教约翰(John),弗莱辛(Freising主教艾姆伯特(Erembert),雷根斯堡(Regen *** urg)主教高巴尔德(Gaubald)。
第四个教区帕绍(Passau)的主教维维勒(Vivlo)已由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任命。
这四个主教区并非由下尼法斯所建,早在7世纪末已经存在。
这一时期建立的修道院主要有阿尔泰赫(Altaich)修道院和本尼迪克特伯恩(Benediktbeuemn)修道院。
在巴伐利亚重组教会、任命主教和建立修道院的同时,卜尼法斯也非常关注图林根和黑森的教会建设。
741年建立了三个教区:黑森的布拉堡(Biraburg)教区,图林根的维尔茨堡(Wirzburg)和爱尔福特(Erfurt)教区。
另有742在法兰克尼亚建立的艾希施泰特(Eichstatt)教区。
这些教区都被纳入了罗马教皇的管辖之下,卜尼法斯所领导的莱茵河以东的教会重建工作至此大致结束。
重建教区的同时,卜尼法斯还建立了大量的修道院,主要有:陶伯毕绍海姆(Tauberbischofsheim)、奥森福特(Ochsenfurt)、赫斯菲德(Hersfeld)、卡尔堡(Karlburg)及赫尔茨克恩(Holzkirchen)。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744年建立的富尔达(Fulda)修道院,它与其他修道院的区别是直接受教皇管辖,成为德意志基督教会后来发展的中心地。
卜尼法斯传教和组建教会的过程艰辛而缓慢。
其一,异教徒原有信仰根深蒂固,大规模的武力对抗经常使传教士们面临被驱逐和被杀的危险,长期的努力因此毁于一旦。
威格伯特(Wigbert)曾到达德意志并得到卜尼法斯的接待,在他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尼法斯等人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各种艰难和危险的境地之中,遭受饥饿、干渴、寒冷和异教徒的攻击。”735年,在他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诺瑟姆的信中,卜尼法斯谈到:“我思想的容器被日耳曼各部落循环发生的风暴搅得动荡不安,希望你的祈祷将我带至安全的岩石环绕的港湾。”752年在给教皇斯蒂芬二世(StephenII)的问候信中,卜尼法斯提到他忙于恢复被异教徒毁坏的30多座教堂。
其二,与教会的建立相伴而来的是士地分配问题,因为这对于已有教座来说是“对其所有权的破坏”。
如在乌特勒支教区的管辖权上,卜尼法斯与科隆主教产生了争执。
其三,从722年到743年,卜尼法斯虽有教职却无固定教区,因而比一般的主教更为艰辛。
格里高利三世在信中督促卜尼法斯:“你不能随意长期留在一个地方,当你已完成那儿的工作,应坚定教士们和西方所有信徒的信念,在上帝为你开启的灵魂拯救之路上继续传教。”据统计,仅738年和739年两年,卜尼法斯所走过的路程就达1.500英里。”
其四,325年尼西亚会议规定参与封授神职仪式的主教不得少于三位,格里高利三世的信中也要求卜尼法斯根据教会法规任命主教。
但是德意志地区有资格行使这一职责的主教极少。
其五,凯尔特传统根深蒂固,在卜尼法斯改建教会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阻力。
来自西班牙的传教士皮尔明(Pirmin)遵行凯尔特传统,不仅门徒众多,遍及德意志地区的南部地区、美茵茨地区以及撒克森人和斯拉夫人的边境地区,而且还得到了查理·马特和巴伐利亚的奥迪勒公爵等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卜尼法斯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但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卜尼法斯凭借无所畏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图林根、黑森以及巴伐利亚等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贡献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传教基督教,使大量异教徒皈依。
到他去世前德意志地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基督教,基督徒总数达到20万之多”。
二是组建教会,并使之规范化,以罗马传统代替凯尔特传统。
萨尔茨堡的凯尔特反抗势力强大,卜尼法斯按罗马仪式任命约翰为新主教:雷根斯堡修士主教维克特普(Wikterp)反对改革,卜尼法斯则以高巴尔德取而代之。
三是建立和改建修道院,引入本尼迪特院规并使之从属于教会。
卜尼法斯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 人的征服运动所引起的基督教世界在北非和西亚的损失,“就确立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基础这点而言圣卜尼法斯的工作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
不过,卜尼法斯没有实现他来西欧大陆时的初衷一一使德意志地区的撒克森人皈依基督教。
尽管撒克森人逐渐承认卜尼法斯为自己的同胞甚至有时态度非常友好,卜尼法斯也想利用这种关系感化撒克森人,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尽管查理·马特在738年击败撒克森人,但短暂的胜利没能保证传教工作的完成。
持久的征服才可保证传教活动的有效性,这个任务将由查理曼的军队完成。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卜尼法斯建立了德意志地区教会组织与罗马教廷的紧密联系,固然是8世纪早期西欧历史的重要发展,但是不能将其夸大。
在他之前,阿尔卑斯以北新建立的教堂大部分是献给圣彼得(有时是圣保罗)的,许多修道院也是以罗马为依靠。
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卜尼法斯的工作顺应了当时罗马教皇权威不断增长这一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