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杨璎珞是谁
在剧中,璎珞急刘娥之所急,对其忠心耿耿,把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忧心。这一人设,算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杨璎珞因为知道狸猫换太子真相,奶娘为了保全她的性命,把杨璎珞毒哑了。
杨璎珞的历史原型,应该是宋真宗后宫妃嫔中的杨淑妃。据《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列传》记载,淑妃杨氏是益州郫县人。她出生于平民家庭,祖父杨瑫,父亲杨知俨都没有担任过官职,只有叔叔杨知信曾在禁军中当天武军副指挥使。
天武军副指挥使品秩为从四品,北宋重文抑武,一个中级武官侄女的家庭背景与身份地位,和潘玉姝、郭清漪等朝中重臣之女相比,确实是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作为真宗妃嫔中“穷人的孩子”,杨璎珞与同为平民出身的刘娥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杨璎珞十二岁入宫,她聪明伶俐,办事周全,又刻意与刘娥交好,也赢得了刘娥的信任与好感。两人关系密切,姐妹情深,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闺蜜。
宋真宗对杨璎珞与刘娥之间良好的私人关系也是心知肚明。虽然他对杨璎珞并没有什么感情,但爱屋及乌,在晋封刘娥品级的同时,也会同时晋封杨璎珞。而杨璎珞的品级因此而不断提升,从才人、婕妤一直升到婉仪。
刘娥晋升修仪时,真宗在刘娥的请求下,专门下诏把婉仪的待遇提升了一级,目的就是让杨璎珞享受到与刘娥一样的待遇。杨璎珞受此恩惠,与刘娥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李婉儿生下一个皇子,但孩子一出生就被宋真宗派人抱走了。宋真宗对外声称孩子是刘娥所生,并以此为由,册立她为皇后。李婉儿所生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借此机会,杨璎珞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又被晋封为淑妃。
刘娥当了皇后以后,因为平时要帮助真宗处理朝政和后宫之事,事务繁忙,就把仁宗交给杨璎珞来代为抚养。在史料记载中,幼年的宋仁宗把刘娥称为“大娘娘”,而把杨璎珞称为“小娘娘”。
刘娥平时对仁宗管教得比较严厉,经常教育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必须严格按照礼教行事。而杨璎珞则待仁宗比较慈爱,对其关怀备至,视若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仁宗年幼时身体虚弱,“多苦风痰”,也就是经常罹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意思。
刘娥因此严禁给他吃海产虾蟹等传统医学中认为的“发物”,以防疾病复发。仁宗年幼嘴馋,常常哭闹着要吃,却往往求而不得。
杨璎珞觉得仁宗可怜,同时也对刘娥的健康理念并不以为然,就经常趁刘娥不注意,偷偷拿着一些做好的大虾、螃蟹等海产鲜物送给仁宗吃,并抱怨说:“太后何苦这样为难孩子啊!”。
再加上她还经常在仁宗遭到刘娥训斥时,为其开解求情。因此,宋仁宗在感情上,对杨璎珞要更加亲近一些,而对刘娥则比较疏远。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赵恒去世,皇太子赵祯即位。真宗立下遗诏,让杨璎珞晋封为皇太妃。
要知道真宗在临终前,精神已经完全错乱,常常胡言乱语,根本无法处理日常事务。不管是朝政,还是后宫之事,都是刘娥代为暗中主持。因此,杨璎珞被晋封为皇太妃一事,当然也是刘娥的主张了。
刘娥当上皇太后以后,独掌朝政大权,而杨璎珞则帮助其协理六宫。两人一内一外,相互协作,把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安定祥和。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刘娥去世。刘娥出于生前对杨璎珞的信任,在遗诏中让仁宗把杨璎珞尊奉为皇太后,甚至要求她“与皇帝同议军国事”。
遗诏将要发布时,御史中丞蔡齐用眼光示意小吏暂缓。自己则去找执政大臣吕夷简。对他说:“皇帝年龄大了,已经懂得是非对错,怎么可以让太后继续执掌国家大权呢?”
吕夷简深以为然,两人商议之后,篡改了遗诏。只保留下尊奉杨璎珞为皇太后的内容,而删除了让她“同议军国事”的字眼。又将其所居住的宫殿改名为“保庆宫”,而杨璎珞也被当时的人称为“保庆皇太后”。
不过,杨璎珞似乎对君临天下,执掌朝政大权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吕夷简和蔡齐搞的这种偷天换日的小花样,也就没激起什么大的风浪,皇位得以平稳传承。
此后,杨璎珞以皇太后的身份安居宫中,并不过多地干涉仁宗。只是在仁宗后妃争宠、册立皇后以及收养宗室之子为皇嗣等重大事项上,才向仁宗提出过建议。
景祐三年,杨璎珞寿终正寝,去世于宫中。仁宗感其抚育之恩,特地下旨让礼部官员,提高自己为其穿戴孝服的等级。庆历年间,杨璎珞又被仁宗追赠谥号为“章惠”,故而史料中又多称其为“章惠皇太后”。
看惯了历朝历代后宫中争宠宫斗的大戏,再看杨璎珞可称得上是一个“异类”。她身居后宫,甘于寂寞,谨守本分,却因为与刘娥的亲密关系而步步高升,最终以皇太后的身份寿终正寝。
杨璎珞与刘娥关系密切,以她与刘娥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不知道遗诏的内容。但她却在明知执政大臣篡改遗诏的情况下,选择了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