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神童却妙对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如果上下两联对得巧妙,暗藏玄机,就会变成流传千古的名句,就比如说明成祖朱棣与一神童作的那幅对联。
在朱棣讲出“灯明月明,大明一统”的上联后,在场之人全都静默,鸦雀无声,只有一个机灵的神童巧对出了这下联!
朱棣对联,暗藏深意
史书有载,明成祖朱棣在外出巡幸时,见到了百姓安居,社会安定的局面后非常欣慰,觉得是自己的努力才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太平年代。
想到此处,朱棣就有感而发并出了个上联,也就是“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但是在他话音落地之后,现场根本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这是因为朱棣的上联并不简单,藏有玄机。
上联才短短8字,可却出现了3个“明”字,这实际上是在暗指他朱棣才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任帝王。那么,为什么朱棣的下属都不愿意接下联呢?这实际上是与朱棣的得位不正有关。
话还要从朱元璋封诸子为王开始讲起。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忧心明朝江山根基不稳,就决定将自己的各个儿子封为藩王,让他们镇守属地,安定大明。
但是朱元璋的这个办法也只适用于他还存活于世的时候,倘若只要他一死,他的这些没被选中成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子保不齐就会生出犯上作乱的心思。
公元1398年,朱元璋崩逝,皇太孙朱允炆承袭皇位,是为明朝的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能成为皇帝是因为他的父亲朱标早死,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被册立为太子。
建文帝在登基后就觉察到了他的这些藩王叔叔们在封地都存在着拥兵自重的情况。一旦国内藩王的势力坐大,就会对皇权统一构成威胁,所以朱允炆就开始了他的削藩大计。
只不过这位建文帝操之过急,他一上位就立马废黜了五位藩王,这让其他的藩王感到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所以,对于这些藩王来说,与其坐以待毙被削藩,不如主动出击,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公元1399年,他发动了一场“靖难之役”。
朱棣是有资本发动政变的,他当年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兵马娴熟,精通战术,根本不是在皇宫中养尊处优长大的建文帝能比的。所以,这一战,建文帝败了!
建文四年,朱棣率领大军攻入了都城南京,终结了他的统治!
得位不正,是为心结
虽然朱棣是朱家人,身上流淌的是朱元璋的血,但是这个时期的皇位已经是由朱允炆一脉继承了,这就意味着朱棣没有承袭皇位的资格了,他只是与皇帝存在着血缘关系的皇叔罢了。
一般来说,帝王的之一顺位继承人是嫡皇子,也就是皇后给皇帝生下的之一个儿子。所以,朱棣的行为无异于谋逆。尽管朱棣上位了,可是明朝天下的臣民都知道这位新帝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
当然,朱棣自己也非常介意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让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为他草拟即位诏书。
如果能经由方孝孺的手来宣布他继承皇位,也能堵上天下悠悠之口。毕竟,建文帝的老师都承认他的正统地位了,天下臣民都谁敢不服气,但是方孝孺却宁愿死都不愿遵从。
面对这种情况,朱棣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做了一些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名正言顺的一些事,比如迁都到了他的封地北京,篡改史书将自己生母的头衔改为皇后等。
小小神童,对出下联
尽管朱棣做了这些事情,可得位不正一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因此,在他巡游之时所给出的上联中出现的三个“明”,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明朝的三任皇帝,即朱元璋、朱允炆和他朱棣。
因此,对于群臣来说,他们也一定听懂了朱棣对联中暗藏的深意,可是要想将对联对得工整,且还不要冒犯到朱棣,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就算是跟在朱棣身边的那些翰林院饱读诗书的学士,他们也不敢轻易作答。而在这个时候有个小孩却站了出来,并给出了绝妙的下联,即“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三个“乐”字正好呼应上了三个“明”字,而最后的永乐是朱棣的年号,也就是帝王万岁的意思。这个下联表达出了因为有了朱棣这位帝王,明朝才会进入平安喜乐的社会。所以,在朱棣听到了这个下联后非常欢喜,忙问这个小孩姓甚名谁,他答曰他是彭印山。
彭印山的来头可不小,他可是江苏溧阳远近闻名的神童,父亲在朝中做官。在他小时候,由于说话说的比较晚,家里人一度还以为他先天有什么疾病。
在他会说话后,父亲也给他找来了社会上更优秀的老师给他上课,而彭印山最擅长的就是对对联。他的对联除了工整有韵味外,还能创造出一种意境感,这是非常难得的。
毕竟,对联是要在短时间内对出的。所以,朱棣才会如此肯定彭印山的学识,还专门给了他“廪膳生员”的头衔,这是明朝年间的由官府供给粮食、俸禄的生员。然而这位小小神童却在14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早夭了,这或许也是天妒英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