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皇帝徐寿辉临死前大哭求饶,陈友谅阴冷一笑:你活不过今天了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08)650

每个朝代的没落时期,总是伴随着腐败与混乱。无数农民不堪重负,摇旗起义,更掀起一阵马蹄声碎。

靠着农民起义做成皇帝的徐寿辉,在其部下陈友谅的邀请下来到某处寺庙祭拜,殊不知这却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

徐寿辉自应邀离开都城,进入寺庙以来,就已经中了陈友谅的诡计。但不谙谋略的徐寿辉却并未察觉异样,甚至没有亲卫护身。

陈友谅此次计划的目标是徐寿辉座下的龙椅。正所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必杀徐寿辉的理由之一。

陈友谅让手下用重器袭击了身为皇帝的徐寿辉,而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一命呜呼,被自己的臣子给设计谋害了。

陈友谅为何敢策划这种大逆不道的计谋?又是什么因素给了他达成这一计划的条件?这些都还得从徐寿辉起义之时说起。

农民起义中的徐寿辉

元顺帝统治的末期,朝廷政治腐败,各种贪官污吏一抓一大把。

昏庸的朝政使得百姓税赋沉重,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

就在这一局面愈演愈烈时,各地纷纷揭竿起义,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序幕。

他们以头上的红巾为标识,一般称为“红巾军”:又因为他们利用佛法宗教来吸引百姓加入,因此又称他们为“香军”。

那时我国南北方均活跃着红巾军的身影,而徐寿辉就是南方红巾军中的“佼佼者”。

徐寿辉的麾下士卒勇猛无比,屡战屡胜,且纪律严明。在他的带领下,起义军“摧富益贫”,从未有杀民、扰民的现象,深得百姓厚爱。

在起义军攻下蕲水后,徐寿辉在此地建立了“天完”政权,真正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可事实上如此威风的徐寿辉也只是个“傀儡皇帝”罢了。真正的领导人还是一名白莲教僧人——彭莹玉。

他碍于自己僧人身份选择退居幕后,并以徐寿辉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掌控军队。

而他看上徐寿辉的理由也很简单,面相不错,能聚众,还能忽悠。

可这徐寿辉除这些能力之外,实则上不了朝堂、下不了战场,是个不折不扣的“无能皇帝”。

不过,徐寿辉好在为人厚实,不摆架子,深得手下将领的支持。这一点,也让徐寿辉逃过一次生命危险。

反叛的陈友谅

徐寿辉带领起义军四处征战时,手下猛将众多。其中有一人,将威顺王宽彻普化的军队彻底打败,还为徐寿辉占领下大片地盘。

这员猛将便是倪文俊。他没有读过书,世代打鱼为生,但却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骁勇善战。

但功劳和威望不断提升的越多,他对徐寿辉这个无能皇帝的不满也就越多。他总想取而代之,又总是忌惮着真正的幕后之人彭莹玉。

直到某次战斗中,彭莹玉不幸战死,他造反的机会才到来了。

可惜的是,他造反的小动作被支持着徐寿辉的其他将领发现,狼狈地带着残余部队逃向黄州——陈友谅的地盘。

陈友谅原是入赘别家的,虽常常被人看不起,但起码读了点书,略通文墨,也在官府混了个小吏的位置。

眼看各地起义动乱,陈友谅也怀着“求权求财”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显然不是一个重义之人。

这边倪文俊还念着陈友谅可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指不定还能帮自己打回去,夺取皇位。

那边重利忘义的陈友谅就为他摆了一场“鸿门宴”。

酒席上,陈友谅嘴上说着各种奉承的话用来麻痹倪文俊,背后却在寻找机会,然后一刀了断了倪文俊的生命。

于是,陈友谅提着倪文俊的项上人头,大摇大摆地来到徐寿辉面前领赏。而徐寿辉也是马上册封他为丞相,并承揽一切军务。

如此,至关重要的兵权被自己拿捏在手里,陈友谅一时风光无限,而反叛的心也还在跳动。

陈友谅杀徐寿辉明夺皇位

坐上丞相这个位置后,陈友谅也是做了一些巩固措施。他连夺江西、安徽等地,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而作为和倪文俊“同一路子”的人,他也对无能的徐寿辉越来越看不顺眼。

但他不像倪文俊那么莽撞,他清楚徐寿辉与一些威望较高的将领之间密切的关系,便决定先剪除翼羽,再夺徐寿辉性命。

当陈友谅通过“借刀杀人”法杀掉其中一名支持徐寿辉的将领后,其他将领畏惧此时陈友谅对自己下手,都纷纷投奔别处去了。

这些将领一走,徐寿辉就几乎只剩下自己一个“光杆司令”了,即使是在军中的话语权,也呈现被陈友谅反超的情形。

很快,陈友谅就找到了时机,在一处寺庙内杀掉了徐寿辉。陈友谅踩着徐寿辉未干的血迹为自己黄袍加身,正式取代徐寿辉。

反叛的末路

根据历史记载,陈友谅登基之时,天上刮起了狂风大雨,导致这场庄严的仪式草草结束。

之后,天完的另一位将领明玉珍听说了陈友谅的所作所为,他勃然大怒,并决定与陈友谅分道扬镳,从此以仇人现向。

就这样,陈友谅先是遭受登基不顺,之后又遭受部下反叛。可他不甚在意,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中原大地的争夺上。

彼时的中原大地上,共存在着三位巨头。首先是继承徐寿辉势力的陈友谅,其次则是张士诚,而最后一个,便是朱元璋。

相比于不思进取的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摩擦冲突就多了。在经过几番交战后,二人的战场也转移到了鄱阳湖。

一开始,陈友谅以强盛的姿态,打得朱元璋节节败退。而陈友谅为了一睹自己大军盛壮与敌人的疲弱,从战船里探出脑袋。

这时,一只不知从何处射来的流矢正中陈友谅的脑袋,陈友谅当场含恨而终,战况也立刻被朱元璋颠覆。

被朱元璋视为更大威胁,就是对陈友谅军事才能最有力的例证,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可谓不可忽视。

但当他一次次用反叛为自己夺得利益,违逆人心,最终登上权力顶端时,他最终的失败和这样草率的结局或许就已经定下了。

对此,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陈友谅的反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6/508798.html

“皇帝徐寿辉临死前大哭求饶,陈友谅阴冷一笑:你活不过今天了” 的相关文章

严延年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延年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严延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人物,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严延年是一个汉宣帝很器重的人。那时候,严延年正在河南当太守。有一天,严延年的母亲从家乡去河南看他,没住几天就要回去。而且回去的时候对严延年说,我看你的丧期就要到了,我还是回去给你准备后事吧。严延年的母亲回去后,果然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严延年就...

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两人感情很深吗

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两人感情很深吗

对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到底有多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卫青在时,武帝安抚太子,都不会亲自去说,是通过卫青告诉太子爹很看好,卫青死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中间人了。武帝这样刚愎自用的皇帝怎么也不像是会和儿子聊家常的人。汉武帝刚开始还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当然,汉武帝这个目标...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相继担任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任内以身作则,改善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后迁任益州太守,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爱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对为何张辽在曹操军中人缘很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辽在曹操阵营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第一,他不是曹操的元从旧部,也就是说张辽不是一开始就跟着曹操的而是在曹操攻灭吕布之后投降过来的;第二,曹操的军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大将之手,外姓大将除了极个别的人...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弘昼为什么被称为荒唐王爷 弘昼是在明哲保身还是真就荒唐

还不知道:乾隆弟弟弘昼为何人称荒唐王爷?历史上他是真荒唐还是明哲保身?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56年,79岁的愉妃被安排侍寝,太监一脸惊讶,以为皇帝年老眼花看错了,立即贴近乾隆耳根大声说:“陛下,愉妃娘娘快80了,你换个年轻的吧!”万万没想到,乾隆一把打翻桌上的...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徐庶本名徐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众所周知,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主要是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控制。除此而外,还有另外三个原因,可能是你我都不曾想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寻找答案):一、三国博弈,各自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