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谁 真实姓名叫什么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17)180

在古代有着花木兰替父从军,如今在各个地方都有着成功的新女性。在我国的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智慧卓越额女同志,其中“双枪老太婆”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 *** 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的呼声,悍然发动国共内战。内战期间 *** 军大肆屠杀 *** 员,战争末期他们更是逮捕了大量地下共产革命者,统一关押在重庆渣滓洞中,为了让地下党组织成员交出歼 *** 产党的重要情报, *** 军用尽酷刑,对各位革命者进行严刑逼供。

眼看着中国 *** 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 的阴谋彻底破灭。恼羞成怒的 *** 军在撤退前,将关押在渣滓洞中的200余名革命者聚集在一起,用机枪扫射。在遇难的革命者中,就包括“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的邓惠中。

1、跟随丈夫参加革命

邓惠中出生在20世纪初的四川省,受传统封建思想压迫,她从小没有上过学,一直被关在家里。她想读书识字,只能等哥哥们放学后向他们求教。

通过自觉的勤学苦练,渐渐的邓惠中竟也能读书看报。她把哥哥们学过了的书籍和家里能找到的所有带有文字的书本纸张,通通看了一遍,这让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远远超越了当时普通的农村女性。

1919年,家里要给15岁的邓惠中找婆家了,那时找对象,双方在定亲前是不能见面的,也就是一个女人在完全不了解一个男人的情况下,就得跟他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种草率的婚姻方式,让思想早已开化的邓惠中受不了,她不能接受自己跟一个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于是她向家里提出,确定恋爱关系前一定要见对方一面,至少对方得是个她能看得上的人。

父母实在拗不过她,最后只能勉强同意。

过了不久,母亲就让她去见一个人,说对方是小学教师,隔着门帘,邓惠中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大眼睛中等个男青年,邓惠中一见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男人,欣然答应了跟他的婚事。

和她相亲的男人就是她后来的丈夫邓福谦,邓福谦是个受过教育的文化人,尤其懂得尊重女性。

在丈夫的影响和帮助下,邓惠中变得比以前更独立、更上进,决心成为一个和丈夫一样有文化的人。

她一切靠自学,没几年就考上了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与丈夫在同一所小学任教,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还有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儿女。

为了感谢丈夫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她将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张惠中”改为了“邓惠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热心革命事业的丈夫邓福谦投身了抗战。

邓惠中十分佩服丈夫的英勇果敢,随后,不甘落后的她,也加入到地下共产组织中来,参加了游击战和起义军。

2、与儿子牺牲在渣滓洞中

加入革命的队伍后,起初组织上安排邓惠中白天教书,晚上辅导农民认字读书。

忙不过来时,她就把三个孩子送回老家,让母亲帮忙照料。

抗战胜利后已是校长的邓惠中,眼看三个孩子都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她才把孩子们接到身边。

大儿子邓叶甲为了减轻母亲压力,很早就辍学打工,二儿子邓诚在中学上学,小女儿邓叶芸跟着自己上小学。

由于工作需要,邓惠中经常带革命战友来家中商议要事,孩子们对母亲的朋友也都非常熟悉,他们还经常被母亲要求站在门口放哨。

组织上为了方便邓惠中工作,给她配了一支手枪。后来因工作表现突出,党支部又奖给她一支手枪。

为了掩人耳目,她经常需要乔装打扮,有时会打扮得老成一些,以至于看起来像个老太太。

因此她“双枪老太婆”的称谓不胫而走。

听到别人这么称呼自己,邓惠中不但不生气,反倒有些得意。

不过据邓惠中小女儿邓叶芸回忆,邓惠中枪法一般,没有人们传说的那样神奇。

1948年深秋,邓惠中和二儿子邓诚不幸被 *** 特务抓住,随后大儿子和小女儿也被捕入狱。

来到监狱,一进门,邓叶芸就听到了母亲的惨叫声,她这才知道母亲早已被捕。

在这里邓叶芸经历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牢牢记住母亲跟她说过的话,坚持声称二哥去给姑姑祝寿了,家里没来过别人。

敌人对她无可奈何,只好将她暂放别处,另行处置。

让邓叶芸没想到的是,这是她跟母亲最后一次见面。

1949年11月,在渣滓洞中,敌人谎称要将他们转移,将全部革命者聚集到一楼的男人监狱,丧心病狂地用机枪扫射,200多名革命志士英勇就义。

年仅45岁的邓惠中和20岁的儿子邓诚也不幸遇难。

3、“双枪老太婆”其他原型

1960年,我国之一部反映国共内战的小说《红岩》出版,书中双枪老太婆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可不只邓惠中一人,刘隆华和陈联诗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双枪老太婆。

刘隆华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比邓惠中小十几岁,当年在游击队中担任政委。在参加革命期间,她多次身居要职,支援起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联诗出生在1900年四川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三个人中年龄更大的。

早在读书期间就跟丈夫参加了五卅运动,毕业后又参与多次武装斗争。她的传奇经历同样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

经历过诸多不公正待遇和磨难后,陈联诗于1960年溘然长逝,结束了风雨飘摇的一生。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意思是说女子不比男子差,表达了对精诚英勇的女性的赞美。

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所以不只有一个,原因也是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涌现出了太多女中豪杰。她们无畏牺牲,一次次用血肉之躯捍卫自己的尊严。虽然是女性,却丝毫不逊色于男人,勇敢地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们也要坚强自爱,向她们学习坚毅勇敢的拼搏精神,赢得属于自己的辉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6/510283.html

“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谁 真实姓名叫什么” 的相关文章

李勣的一生有哪些贡献与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勣的一生有哪些贡献与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对曹操执意杀吕布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布,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但一山更有一山高,失了徐州以后,他被曹操杀掉了,曹操杀吕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单纯是因为被坑怕了吗?被坑怕了,肯定是原因之一,张飞骂卢布是“三姓家奴”,可完全没有冤枉他,这个人...

罗弘信是什么出身?他选择依附朱温是因为什么?

罗弘信是什么出身?他选择依附朱温是因为什么?

罗弘信祖籍长沙,晚唐军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军入侵魏博,不仅败于宣武军,连主帅之子李落落都被俘。宣武军把李落落交给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处置,以试探其态度。结果罗弘信立即杀死李落落,向朱温表示臣服。此前罗弘信一直在河东与宣武两镇之间左右摇摆,但亲近...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还不知道:刘备手稿出土,昔日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究竟是真是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然而...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这件事是真的吗?乾隆有哪些特殊之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古代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60年,禅位后又训政3年,实际统治清朝长达63年的时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不但达到了...

陈宫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陈宫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陈宫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在曹操与吕布手下效力,先后助二人各自夺取兖州。但由于吕布不听陈宫的建议,导致二人最终为曹操所擒。曹操曾力劝陈宫投降,要留他一命,但陈宫不为所动,执意赴死。为何陈宫宁死不降呢一,投靠曹操陈宫为人刚...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为什么曹操的后代都短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魏政权延续46年,皇帝换了5个,一个比一个短命。曹操活到66岁,也算长寿,可仿佛诅咒,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人活过他。这是为何?作为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活到了66岁,不算短命了,可他的后人却都不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