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经典的书生误国案例
说到误国这件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会发现其实是都是一些什么昏君啊,一些后宫啊,但是说到书生吧其实更多的时候这类人好像是有国家做贡献的人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
中国文化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又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是可忍,孰不可忍”,又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然而,书生真的百无一用吗?书生真的能够误国吗?
1、纸上谈兵的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用他为将,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而上将军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消息。赵王果然上当受骗并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而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从而导致赵国元气大伤,不敢再与秦相对抗。
2、文人相轻,书生误国
卓敬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殿试第二名,博学多才;而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进士,殿试第三名,同样是博学多才之士。因此,两人交情一向深厚,但相对于卓敬,黄子澄在政治上显得十分老辣、狠毒。
黄子澄与卓敬是好友,平时交流对朝政的看法,早已达成“诸藩强大、必成祸乱之源”的共识,因此黄子澄才对卓敬说道:“诸藩大权在握,实为朝廷腹心之患,如今皇上虽削了他们的兵权,可他们统兵多年,军中许多将领都是他们带久了的兵,这可是大大不妥。”而卓敬也说道:“以行兄所言甚是,诸藩之中,若论带兵日久者,唯有燕藩,而且懿文太子和秦王、晋王已相继过世……”
黄子澄欣然道:“惟恭言之有理,今上仁孝,明知朝廷腹心之患,碍于骨肉至亲,却难狠下心来,我等做臣子的,自该为君分忧才是。为兄早有心向皇上建言,奈何为兄是帝师,若为兄出面,难免叫人误会是皇上授意,惟恭可愿直言上疏?”
这段话的妙处在于迫使卓敬不得不上疏削藩,这样既有人提出削藩,又不用黄子澄自己来承担万一削藩失败的责任。这招难道还算不上狠毒吗?
此外,真正反应黄子澄卑劣品行的是针对另一个天子心腹——齐泰:
齐泰是兵部尚书,对军队有一定的认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虽然可能陷建文于不义,但是却行之有效。况且,成大事者怎么能在乎“义”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黄子澄的眼里只有自己的盖世功劳,任何与自己不合的理念都是他打压的对象,何况是目前和他平起平坐的齐泰。
但是,黄子澄想要真正削藩成功,成就盖世大功,却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黄子澄的策略是正确的。而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黄子澄先剪除燕王羽翼,再徐徐图之的策略只是其一厢情愿罢了。因为这时候的燕王根本没有造反的意图,剪除“羽翼”反而逼反了这头北京城里的猛虎。
文人相轻,书生误国,莫过如是。
3、“理学”创始人朱熹
朱熹篡改儒家学说,创造了一派忠君而不是忠国忠民的愚忠思想,他的学著演变出八股文。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陷入黑暗!看看宋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多么辉煌灿烂,中国出了多少伟大的文人。朱熹之后,中国再无成就斐然的文人。宋朝以后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思想陷入黑暗和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