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见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经典
古代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三十岁考上明经,都属于天资愚钝,被读书人瞧不起。但是,如果五十岁能考上进士,足以称得上年轻有为,走到哪里都倍有面子。由此可见,进士的录取率极低,试卷的难度很大。
一提到刘墉,人们想到的就是“刘罗锅”,而“罗锅”便是中国旧社会对直不起腰的人的蔑称,因为罗锅是一种病,营养不良就有可能得,总之不算什么好词。
但当了解刘墉这个人之后,会发现他在清朝确实是鼎鼎有名的一个人物,而且他的名声不是和珅那样贪官弄权的污名,而是两袖清风,为民办事的清名。
但这样一个正面人物,外号却不那么光彩,这就能说明两件事。之一,他的驼背可能十分严重,让人们无法忽视。
第二,则是像宋朝的名人包拯包青天那样,是一个身上的标签。
史书上说,包拯并不黑,额头上也没有印记,但人们敬佩包拯,感叹于他判案决断神武,所以将这些样貌赋予了他。
所以说,这个“罗锅”的称号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轻视,或是一种蔑称,但对于刘墉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赞扬。
而刘墉能获得这么多赞扬,则离不开他为百姓们做的那些好事。
乾隆十六年,刘墉虚岁三十二,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即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假如名落孙山,不仅他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老刘家的脸也会被丢光。刘墉知道此次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在仆人的陪伴下,坐上马车赶赴京城,迎接决定命运的考试。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刘墉轻轻松松做完试卷,迈着自信的步伐交卷离开。放榜那天,刘墉根本不着急看榜单,因为他确信自己一定会金榜题名。果然不出他所料,不但进士及第,而且成绩名列前茅,在所有考生中属于佼佼者,自然拿到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一般来说皇帝在此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些才子,殿试是之一次见面。没曾想乾隆刚刚看到刘墉就大吃一惊,因为此人和想象中差距太大,竟然是一个罗锅。虽说人不可貌相,但是外貌毕竟给其他人的之一印象,一时间乾隆脸色有些难看,对刘墉也生出不满。
不过乾隆自然不可能当场发火,毕竟拒绝对方的话会贻人口实,即便身为皇帝没人敢反对自己,但是也需要为了面子而考虑。经过一番思考后乾隆想出一个办法,他当场便出一个对联,想要以此来刁难刘墉。乾隆笑着说了一个上联:
“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
言外之意是挖苦刘罗锅,虽然有一定的才华,奈何身体不太健全,如同建造房子用的木头,像刘罗锅这种人,充其量只是不堪大用的木头,成不了顶梁柱。
这件事,所有人都很清楚,刘墉更是心如明镜一般。如果常人见识到的这番景象,估计会直接退出殿试,或者殿试落榜,总之都不是什么好结果。
但刘墉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稍稍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
虽然对出下联不难,但这实属妙对。
上下联对于刘墉这个罗锅的看法不一样,上联是悲观。认为他不堪大用,下联则是喜,认为他自己正是做大事的人才,这就相当于毛遂自荐了。
而乾隆也对这个身材猥琐,但雄心壮志的年轻人有了新的看法,而刘墉也凭着这个下联成功当上了状元。
可以说,刘墉本身就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并不是像读书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气质,而是世故圆滑,就像他弯着的背一样。
假如给你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你如何对出下联呢?不妨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