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藤甲兵确实好用,不过,诸葛亮确实完全没有必要组建藤甲兵。
因为:诸葛亮的铠甲比藤甲好多了。
比起作甲来,藤还是作成盾牌更靠谱一些。
诸葛亮遇到的藤甲
《三国演义》中提到,诸葛亮南征时期,遇到了一支藤甲兵。
这些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兵。
不过,诸葛亮脑子好使,发现藤甲怕火,遂设计用火攻,一把火烧了藤甲兵,并感叹:“我虽有功于社稷,必损阳寿”。
诸葛亮南征时,确实遇到了藤甲兵。
尽管《三国志》没有记载,但其他一些史料多次提到了诸葛亮遇到的藤甲兵,《广志绎》曾记载,金齿卫(三国时期的永昌郡)的夷人,就是诸葛亮破孟获时遇到的藤甲兵,他们一直保持着漆藤缠身的习俗,“尚有藤甲之遗”;《元史》也提到,在相关地区仍然保留着三国时期的“古藤甲”。
在今天云南陆良与师宗交接的雄壁镇笃村,至今还保留着用“藤甲兵”祭天、击祖的仪式。
至于其他一些地方,藤甲就更是常见了。
今天中国台湾地区的兰屿岛上,椰美人也保留了使用藤甲的习俗。
而在南亚的安达曼群岛上,通常赤身裸体出行的加拉瓦人也不忘用藤甲护身。
而明代《武备志》,也记载了一种较多装备的赤藤甲。
因此,藤甲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护甲,虽然各地藤甲略有差异,但因为藤的特性,藤甲的特性也基本一致。
被带“偏”的藤甲
我们以《武备志》中记载的赤藤甲为例,看看藤甲的基本特性。
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可制)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武备志.器械四》
由此可见,由于藤本身就质坚而富有伸缩性,赤藤甲轻坚,能隔矢刃,确实有相当防护力。
此外,在外涂上一层桐油后,韧性加强,防护力进一步提高了。
不过,因为有一层桐油就说他易燃,那就有点瞎掰了,桐油的燃点是400度左右。
因此,《武备志》甚至表示,赤藤甲“利于水火”,不是那么怕火!
所以,罗贯中虽然说藤甲兵怕火,但仍然设计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计谋来用火攻:先以魏延诱敌,然后以横木乱石堵塞后路,然后用装载干柴的大小车辆“尽皆火起”,甚至用“低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
这个阵势下,怕不怕火已经不重要了,能扛得住的只有孙悟空。
所以,藤甲兵与上方谷的司马懿之间,差的其实只是一场大雨而已···
所以,诸葛亮不用藤甲兵,并不是因为藤甲兵怕火,而恰恰是因为藤甲的优势不足。
这不,罗贯中再怎么吹嘘藤甲厉害,也不得不提到:藤甲兵的统帅兀突骨,本人披的是鳞甲,一般将士才披藤甲!
可见:藤甲虽然坚韧,但毕竟是植物护具,抵御铁制武器时,能够削弱其砍伤、箭伤,但其防护力与三国时期的铠甲还是有差距的。
诸葛亮的铠
所谓铠甲,皮制的叫甲,铁制的叫铠。
汉末三国时期,铠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
曹彰北征乌丸时,铠中数箭,意气益厉。由于铠的保护,身中数箭也没有受重伤。
曹操与吕布大战时,典韦所率领的数十勇士,穿两重铠,甚至连盾都不要,就敢于直面吕布军的箭矢威胁,待敌靠近后持双矛与吕布军近战。
可以说,一般的铠,“隔矢刃”已经压力不大了。
而到三国时期,又发展出了许多新型铠。
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列举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五种新铠。
作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发明家”,诸葛亮也创了一些新铠。
后来,南朝宋明帝曾使用诸葛亮筒袖铠,其铠帽“二十五石弩不能入”!(《宋书.王玄谟传》)
要知道,东汉时期(三国时期的数据不详),最常用的弩只有六石!更高级的弩也只有十石!
可以说,诸葛亮的铠,应付一般的弓弩射击绰绰有余!
所以,诸葛亮使用自己的铠已经绝对绰绰有余了,根本不必远到云南去造藤甲兵。
“藤甲”的唯一优势对诸葛亮意义不大
藤甲的防护力远不如铠,但其更大的优势是轻便。
铠更大的缺点是:太重了!
所以,一般行军时,铠都由辎重车运输。
在远程奔袭时,这个缺点很危险。
比如,曹操远征乌桓时,由于行军太快,遇到敌人时,后方的铠还没有运到,曹军来不及披甲。幸有张辽意气风发,激励三军,无甲出战,击败敌军。
不过,对于缺乏战马的蜀军来说,他们就是想奔袭也奔不起来,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轻便这个优点,对诸葛亮也确实吸引力不大。
广泛使用的藤牌
藤甲虽然轻便坚固,但防护力确实不足,除了在产藤区用于地方驻军装备后,很少被用来作护甲。
不过,用来作盾牌,还是可以的。
盾牌离身体还有一定距离,即使被破入,但只要不“打穿”,也可以使身体免于受重伤。
而其轻便,可以使持盾战士保持敏捷。
因此,戚继光的鸳鸯阵中标配了藤牌兵一名,由敏捷、手脚灵便之人担任,攻守兼备。
由于早期火绳枪威力有限,藤牌可以阻挡。
因此,藤牌兵在明清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郑成功 *** 时期,启用藤牌兵,抗击荷兰人的火绳枪。
雅克萨之战时,康熙专门调500福建藤牌兵前去作战,以应对俄国人的早期火绳枪。
直到 *** 战争时期,面对新式枪械和近代化军队时,藤牌兵才力不能支。
总的来说,藤甲兵,确实是一个奇迹。
在金属冶炼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地区,藤甲曾被大量装备,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不过,技术毕竟是进步的,藤甲虽有许多优势,甚至并不如演义中所说的怕火,但其防护力毕竟不如铠。
所以,见到藤甲,你确实可能会发出一声惊叹,但是,要应付刀枪,我相信,有铁铠的话,你肯定还是会披铁铠的。
不过,由于其轻便坚韧,作为藤类护具的代表,藤牌依然活跃了千年,为古代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火烧藤甲当是三国演义里的一段精彩的一节,说的是少数民族的防身盔甲是用藤甲做的,用桐油油上后很坚固,刀总砍不进,而与诸葛亮对阵时,在满腹经纶的诸葛亮面前就是小菜一碟了,藤甲么,又油浸过,刀砍不动,用火啊!你看诸葛亮何等利害,稍一用脑子,藤甲完了,那可是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那种埸景是惨不忍睹,诸葛亮直呼折寿,折寿,说得像个真的,为什么诸葛亮不组建一支藤甲兵呢?因为罗贯中先生都知道用火,更何况用于实战,所以不能组建,原因是怕火啊!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火烧藤甲兵是虚拟的,诸葛亮一生没用过火,那是神话诸葛亮的特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