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久攻不破的城池为什么不能绕过去?
当然可以绕过,只不过之所以在有些地方设立关隘和军事重镇无非就是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咽喉,像“天下之一关”山海关一样,不打下这里入关就十分困难,而且绕过去后方补给线能否跟得上?是否会让人关门打狗,切断后路,全军覆没?这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所以绕过城池,是兵行险招,风险极大。
历史上有很多绕过打不动的城池从而达成战略目的的战役。比如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魏将钟会与蜀将姜维各率主力相持于剑门关,魏军久攻不克后,魏将邓艾自带二千军沿阴平小道,经过荆棘丛生的大山,走过大片无人区,突然袭取蜀国江油关,占领蜀国腹地涪城,也就是现在的绵阳。剑门关防线遂破,蜀国亡。
北宋伐后蜀时,北宋军同样不能攻克剑门关,后来有一个降兵告知,在剑门关附近还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侧方,宋军从此计,两路夹攻,遂灭后蜀。
朱棣靖难之役也是受困于济南城下,屡次受挫,后来没办法也是直接绕过济南直取南京。
著名的己巳之变前,后金兵多次沿宁锦防线攻明不克,都被阻于山海关。后来皇太极率大军借道蒙古,多次从蓟镇潜越骚扰北京城附近。
所以说题目上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并非不能绕过,还是那句话:代价太大。这个代价可能是被切断后路被前后夹击的风险,也可能是补给线跟不上自己把自己饿死的风险。也可能是条件不够,想绕路却没有路。
像皇太极借道蒙古,当时蒙古是明朝盟友。皇太极先分化瓦解蒙古,将蒙古拉到自己这边,才能够借道,但是这一圈下来被宣大和大同守军一路纠缠,竟然比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到北京的时间还晚。后金一向是以战养战,没有补给可以抢,但是如果明军再有几千关宁铁骑,加上地方部队把他后路一掐,蒙古再首鼠两端,皇太极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弄不好直接就挂了。
再说魏灭蜀之战,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蜀道难》,里面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山多的是,万一邓艾的两千奇兵被阴平小道、荆棘丛生的大山、大片无人区给困死,饿死怎么办?所以绕过城池实在是要冒很大风险。皇太极几次绕过明军防线兵临北京城下,但只要一次被夹住,历史上有没有清朝就难说了。
但是要论迂回作战,其中手笔更大的还要数蒙古。蒙古灭金战役,蒙古人为了攻克金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绕过金国重兵把手的居庸关,而从紫荆关进攻,遂克中都。金从北京迁都于开封后,驻重兵于潼关,以抵御占据关中的蒙古大军,而在北面则依赖黄河河防。蒙古人数攻潼关不克,为了一举消灭金国,决定兵分三路,主力绕过潼关,通过山西进入河东地区,正面强攻黄河防线;一路通过外交手段说通了南宋,借道南宋控制的汉中地区,沿汉水到达南阳盆地,迂回到了金都开封的后方;一路从河北进攻济南,进行侧翼牵制。才灭了金国。
后来蒙古灭南宋手笔就更大了,南宋的防守策略就是以长江防线抵御蒙古人。这主要涉及到长江上游的四川、长江中游的湖北,已经下游的江淮地区。为了攻灭南宋,蒙古军队在三线均保持对南宋压力的同时,主力并没有选择直接从离南宋首都最近的江淮地区下手,因为哪里都是江湖池泽,不利于蒙古骑兵纵横。他们先着眼于上游的四川,为了征服四川,蒙古人又先打服了 *** ,灭了大理,夹击四川。此外兀良哈台还攻灭越南,从云南攻贵州,又从贵州直指湖南长沙,意图和攻荆襄的忽必烈一起前后夹击大宋,蒙古的大迂回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因为蒙哥恋战执意攻克固若金汤的合州钓鱼城,死于城下。他的死亡导致忽必烈回师争夺汗位,兀良哈台不得不回师,这次大开大合的合围才没有成功。屡次进攻四川受挫后,蒙古人又把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湖北地区,重点进攻襄阳,襄阳城破后,顺江而下一举灭宋。可见若是采用蒙古人的打法,整个地区都可以选择绕过,几个关隘更不在话下。
这样只是费时费事,但是起码安全系数高,只要补给线跟得上,国内耗得起,迂回作战完全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