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范仲淹为母找墓地,风水先生指着一块绝户地,他却说:就要这块!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06)480

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风水先生指着一块地说:“这块地好,能庇佑子孙多出贵人!”走了百步,他又指着一块地:“这是绝户地,葬入此处恐会断子绝孙。”未料,范仲淹却说:“就要这块地!”

大孝子范仲淹,为何会为母亲选一块绝户地呢?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一瞬间家里没了主心骨,也没了生活来源。母亲谢氏一个人,苦苦拉扯儿子,日常只能糊口而已。可是,眼见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却拿不出钱来,她心急如焚。

为了让一家活下去、让儿子有书可念,谢氏两年后,改嫁给了八品小官朱文翰。

好在,朱文翰虽然俸禄微薄,可是对谢氏母 子很好。而范仲淹也很争气,自小就很懂事,读书更是异常用功。

范仲淹20岁那年,来到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每次离家,母亲总让他多带一些粮食,范仲淹知道继父家也不容易,所以从来不多带。

他在醴泉寺学习,常常全神贯注到错过了饭点。后来,他干脆自己煮粥吃。

有一天,粥已经煮好了,可范仲淹却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粥已经凝成了一块。范仲淹索性,把这块粥划分成4块,早晚各吃两块,再配些咸菜下饭。

后来,因为这个故事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划粥断齑”。

范仲淹的同学见他过得这么苦,默默地给他送了好些吃的。然而几天后,同学见到吃的都放坏了,范仲淹却一点没动,于是生气地问范仲淹:“你为什么宁愿放坏了也不吃?”

范仲淹揖了揖手:“我很感激你的心意,只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我吃粥已经成习惯了,要是吃了您送的美食,恐怕我以后就再不能吃苦了!”

这样的昼夜用功、以粥为食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5年。终于在26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在参加殿试的时候,第 一次见到了宋真宗。

范仲淹感慨万千,一年前,宋真宗与他一墙之隔,然而他不为所动,只专心念书。如今,他终于坦荡地站到了宋真宗面前。

那时,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念书。恰逢宋真宗返回汴京时路过应天府,学生们一个个激动不已,赶紧放下书,跑到街上去,挤在众多围观的百姓身边,想看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毕竟许多人,这一辈子可能都见不上皇帝一面。

然而,范仲淹却一个人坐在原地不动。同学回来后好奇地问他:“你怎么不去看皇帝呢,多难得的机会啊!”

范仲淹只说:“皇帝是要见的,以后再见也不晚!”

结果,范仲淹真的实现了他的愿望。不过,他这么辛苦地走到皇帝面前,可不是为了什么名利,而是为了实现他济世救人的抱负。

科考之前,学子们都会去占卜一下未来运势,范仲淹也不例外。

有一次,他在寺庙遇见一位高人,便上前自报生辰八字:“先生,您看看我的八字,我将来能做宰相吗?”

先生盯着范仲淹沉默不语,心想:“这年轻人好大的口气!”

范仲淹见状又问:“如果做不了宰相,那您看我能做一名医生吗?”

先生铁青的脸色舒缓下来,可顿时又变成了一脸问号:“刚才还要做宰相,现在怎么又要做医生了?”

在古代,医生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行业。通常,这属于没考上功名的秀才或者书生从事的职业。范仲淹的志向差异之大,着实让人疑惑。

随后,范仲淹缓缓说道:“此生我不为宰相,便为良医,只有这两个职业可以济世救人!”

先生听了这话感动不已,赞赏范仲淹:“你有这份心,当是真宰相啊!”

范仲淹考试前,继父已经离世。如今他考中了进士,于是把母亲接到了身边赡养。不过,老太太只享了10年福就离世了。范仲淹为了给母亲选个墓地,特意找来了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指着一块地说:“这块地好,能庇佑子孙多出贵人!”

走了百步,他又指着一块地:“这是绝户地,葬入此处恐会断子绝孙。”未料,范仲淹却说:“就要这块地!”

风水先生一脸疑惑,范仲淹解释道:“既然这块是绝户地,那就不要让别人来承担这份厄运了!”

风水先生直愣愣地望着范仲淹,一脸佩服崇敬的神情,犹如见到了圣人一般。

范仲淹如愿成了为宰相,以他的品级薪资并不少,可生活却依旧清苦。这是因为,他的钱基本上都捐出去了。

他为了让穷 人家的孩子有书可念,专门买了一些田来种,称之为“义田”,生产的粮食卖的钱,全部都用来给学子们读书。

还有一次,范仲淹想在老家苏州买地盖房子。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这块地好极了,住在这里的人家将来必定世代出卿相!”

范仲淹笑了笑:“要是这样就太好了,这块地拿来盖学堂吧,风水这么好我不能独享啊!”

范仲淹买下这块地捐了出去,建成了苏州府学。后来,在这所书院里,为当地培养出了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直到现在,建在这块地上的苏州中学,仍然在不断为国家培养着人才。

范仲淹去世后,无数人为他焚香祭拜。百姓们悲伤不已,一代心忧天下的宰相就这么逝世了。

不过,范仲淹之前虽然买下了那块绝户地,可是他的家族薪火旺盛。他自己有4个儿子,各个出众,都是朝廷要员,还有一个当了宰相。

范氏家族更是在范文正公厚德之名的庇护下,繁盛了八百多年,有70多个子孙位列公卿、尚书等高位。

@紫衫书舍

《道德经》里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意思是,善于为自己制定道德规范、并能坚持执行的人,不会动摇、不会气馁、不会失去自信,并且子孙也秉持这个原则、坚守这个道理的话,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范文正公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不仅用自己的德行济世救人,更是庇荫了后世子孙,使得家族多年繁盛不衰。

他的圣洁德行,就是给子孙最 好的礼物和传承。他的善良慈悲,就是为家族留下的最 好风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8/519005.html

“范仲淹为母找墓地,风水先生指着一块绝户地,他却说:就要这块!” 的相关文章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刘邦曾经公布项羽十大罪状,这些罪状都是真的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趣谈答案:这十大罪状都是真的,但是刘邦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并不是说给项羽听的,而是说给当时自己的部下听的。刘邦奇特的部队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刘邦从最开始的泗水亭亭长,转眼之间就已经变成...

翟让:隋末瓦岗军首领,为推翻隋朝的斗争发挥重要作用

翟让:隋末瓦岗军首领,为推翻隋朝的斗争发挥重要作用

翟让(?—617年),字号不详,东郡韦城县人,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首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功高强,颇有胆略,善使长枪。初为东郡法曹,因事犯法,逃入瓦岗寨,率众发动起义。攻陷荥阳,击杀名将张须陀,夺取兴洛仓,控制中原地区达三年之久,有效歼灭和牵制了隋朝军队,为推翻隋...

在医学方面,华佗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医学方面,华佗做出了哪些贡献?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乾隆六十年皇帝后就禅让给嘉庆 乾隆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乾隆六十年皇帝后就禅让给嘉庆 乾隆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做了60年皇帝,乾隆为何会选择生前传位给嘉庆?他不怕大权旁落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绝对是全世界,有人类以来,最潇洒快活的一个人,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哥们从25岁登基开始,做了60年皇帝,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始终手握实权。这段时期...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还不知道: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为何随随便便就能养活军队好几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盗墓,一般都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而封建社会为了防止盗墓的现象发生,统治者通常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盗墓者的行为。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铤而走险的人。总...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纳兰明珠为什么要妻子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

纳兰明珠为什么要妻子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

众所周知不管在哪个朝代,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比贪污受贿严重多了,可是在清朝,有一位大臣,他因为贪污被抓了之后,却要自己的妻子向皇帝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这位大臣就是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来头不小,纳兰一族与爱新觉罗家有着亲戚关系,他的妻子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并且纳兰明珠本人很会察言观色,处...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入主成都时,赵云为何劝阻刘备分田地给诸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