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战国名将李牧,如果不作死,能逆袭吗?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06)880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在历史中早有了答案。也许借鉴了前人经验,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好一些的结果。

近日,大鹅雇佣军集团领导人普里戈任突发意外身亡,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普里戈任为何死?等待瓦格纳的会是怎样的未来呢?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节点事件,涉及错综复杂的权力之争。但时代在变,人性不变。有人曾结合安史之乱进行过分析,但就当事人经历的相似度而言,更有必要结合战国名将李牧的经历来分析,换个角度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天才的指挥,加上忠诚度超高的精锐,让李牧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他类似于藩镇的身份,让赵王迁陷入两难:封赏他,任其发展,将渐渐对其失去控制;不封赏,各种隐患将渐渐被触发。

本来赵王迁可以用类似清廷处理湘军的 *** ,采取“收编换封赏”。但在赵奸春平君、郭开等人的挑拨下,赵王迁、李牧君臣生隙,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谈判彻底破裂,赵王迁最终采用强硬手段收场。

这场君臣博弈,最终以双输告终。

在一切都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是否有更佳的解决之道,让世界更为理智和安全?

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重温那段历史。

战将李牧

“佣兵”的崛起

赵国代地有个雁门郡,这里靠近大漠,和旁边的上谷郡一道,几乎承包了来自蒙古大草原的所有压力。雁门郡首当其冲地成为匈奴人的打卡胜地,隔三差五就要被劫掠一次。

驻守雁门郡的便是李牧。他定了个规矩:“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赶快退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敌人的斩首。”这样过了好几年,守军没有损失也没有什么战果。赵王想出击,李牧不干。赵王很不满意,将李牧撤了,另派人去领兵。

接替李牧的赵军主将,只要匈奴前来劫掠,就率军迎战。可与匈奴作战总败多胜少,伤亡颇大。赵王只好又请回了李牧。

李牧一如既往,人们都认为李牧太胆怯。可突然有一天,李牧召集精兵准备作战,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匈奴小股部队一来,李牧就假装打不赢撤退。匈奴单于得知后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牧的战法,无非就是防守反击,也谈不上多高明。为何李牧能胜,但替换他的将领却难胜?

答案就在李牧的这支军队上。这是一支具有雇佣兵性质的私家军。

代地位置偏远、风险太大,如果赵王直接派兵,漫长的补给线将带来巨大的运输成本和消耗。没办法,赵王只得全权委托,让李牧在当地自主解决防务问题。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费用。

这样李牧有独立的财权和行政权,更重要的是,

他能自主招募军队。

为招到更优秀的士兵,李牧自行提高士兵待遇。此外还购置更精良的装备,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并配套安排了警戒和侦察人员,有效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可以说,这是一支在战斗素质、装备、防卫、信息等领域的水平都远超同行的精锐部队。并且这支部队只听命于李牧一人。

李牧俨然成为雄霸代北的地方军阀。

李牧的势力,可以看作是一部完美的战争机器。

抛开规模不说,这部战争机器比秦国更为优化:

1、军事投入巨大。代地边境贸易的财税收入丰厚。李牧只要保证民众在边关市场安全搞钱,就能得到广泛拥护。至于什么民生、医疗、文化等等领域可以都不用管。省下来大笔钱,可以全投进军事领域。

2、扁平化管理。李牧的边军只听其一人号令,管理层级少,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且部队管理层相对固定,将领和士兵之间有默契,执行力很强。

而秦军的部队和将领相互脱离,战时再临时搭配,在配合度和执行力上没法和李牧边军比。在装备和待遇上,秦军也差一大截。

因此李牧的边军,已然成为了无敌般的存在。

后来李牧灭了檐褴,打败东胡,收降了林胡,赶走单于。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一度无敌的赵边骑

赵国的权力逻辑

为何李牧创建无敌边军,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得不到什么奖励,反而会招致打击呢?

因为赵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逻辑。

一、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

赵人雄健彪悍,崇尚战斗。每当遇到矛盾,比起走法律程序,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地用武力解决。

比如三朝元老廉颇因兵权被夺,也不向赵王申诉,而是一怒之下率兵攻击同僚乐乘。赵国总共十二代君主,就发生过九次严重兵变。

这样带来了两个后果:1、赵国法制不完善,碰到矛盾后,缺乏通畅的解决渠道;2、赵王喜欢搞“人治”,处理重大事务时偏随意,犯错误的概率较大。

这样,赵王如果高兴了,就重重地赏,让你飘到天上去。可要是哪天心情不好,也能让你连本带利全吐出来。

这为后来李牧被冤杀埋下了伏笔。

二、文臣武将内耗严重

前面说了,赵国时不时就发生点兵变,让赵王难以信任非赵姓武将,而更倚重文官集团。

每当武将们刷战功到了一定高度,就让文官们来打压制衡一下。

这个从“将相和”开头,廉颇蔺相如的冲突中,便可见一斑。

但细究起来,就是因为廉颇为首的武将隐隐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赵王重用蔺相如为相,就是为抢走廉颇的风头和权力。

长平之战时,赵王临时让赵括换下廉颇,可能也是看廉颇长期率重兵在外,担心其拥兵自重。

战后不久,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燕割五城请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为制约廉颇,赵悼襄王转而重用文官,奸佞小人郭开由此上位。

赵悼襄王任命郭开为相国,加封为建信君。

赵王随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

郭开则在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时使坏,称廉颇已老不中用,让廉颇痛失东山再起的机会。

持续打压下,廉颇终于被排挤走,赵国军队一时再找不到能人。

郭开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李牧抗秦之时。

将相和

三、受压制的边军

有人就不解了,不是还有李牧吗?李牧在代地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为什么不重用李牧呢?

前面提到,李牧的势力就是一部高度优化的战争机器。但问题是这部机器只听李牧的。李牧既可以让这部机器向外冲锋,也可以让其调转枪头打自己人。

这便是藩镇军阀的弊端:成为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势力,如果放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影响皇权,甚至架空皇权。

所以赵王对其有限使用,防止出现朝廷打不过地方的情况。

李牧在代地立下颇多战功:重创匈奴;接连攻占燕国的武遂、方城等地;在胡卢河伏击燕国相国剧辛,歼敌两万余人。

但朝廷坚持白嫖,没有给他任何封赏。

藩镇军阀是把双刃剑

君臣博弈

李牧真正具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是从他南下勤王时开始的。

赵国前线遭遇到空前的危机。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率军由上党往东,攻占了赵国的赤丽、宜安两城,向赵国邯郸挺进。秦王嬴政对这一仗寄予厚望,特意跑到黄河以南地区去督阵。

这仗要是打输了,估计赵王迁王位难保。可朝堂上这么多赵国将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没办法,赵王迁急令李牧南下。

一、甜蜜期:君王重赏,将士死战

不出意料,李牧赢得干净利落。

秦军征战多年,从未看到过如此勇猛的军队:将士们装备精良,战斗力爆表,个个悍不畏死。他们犹如北方的饿狼一般,冲击、撕裂、绞杀,让秦军在绝望中溃败。

宜安之战,李牧率不足20万赵军,歼灭了30万秦军。

桓齮仅率少数亲兵拼死突出重围。秦王震怒!

赵王先是惊讶,而后狂喜:没想到赵国还有如此精锐!有这样的王牌在手,寡人还担心什么?!

李牧,寡人要重重赏你!

这次,赵王出手豪横:将李牧封为武安君。

武安君,往上便是列侯,再往上就是王了。

这样就留下了隐患:赵王白嫖李牧多年,一出手便是如此重赏,那接下来还能怎么赏呢?

二、君臣生隙:赵王有功不赏,李牧另生异志

随着李牧功劳越来越多,赵王遭遇到两难困境:

封赏吧,这支李家军势力将更加壮大,到时候会尾大不掉,甚至反噬朝廷;

不封赏吧,李牧在代地好好的,奉命勤王损失巨大,现在钱粮跟不上,武器弹药跟不上,你让人家用爱发电吗?

赵王选择打压策略。

君臣关系由此出现裂痕。双方开始暗中较劲:

1、赵王用文官打压

公元前232年,嬴政再度发兵40万分两路进攻赵国。其中南路军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沿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李牧的精锐之师再度大显神威,经过一番长途奔袭,竟然接连击溃秦军的南北两路。强大的秦军,一时由攻势转为守势,嬴政被打蒙了,慌忙向群臣求助该怎么办。

要是赵武灵王在世,完全可以顺势搞个大转折,反攻秦国。

如此重大的胜利,赵王迁没有给李牧任何封赏。

后来李牧力胜秦国名将王翦,赵王迁的表现仅是:“将军战胜,王觞将军。”打了大胜仗,赵王迁请李牧喝一顿酒就打发了。

不仅不再给李牧封赏,

赵王迁还转而重用郭开、韩仓等小人

,试图再上演一出用文臣压制武将的戏码。

2、李牧暗中联络反对派

眼看朝廷开始卡脖子,李牧的压力大了。

长期被白嫖,就算李牧愿意,他手底下的兄弟们也不愿意啊。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是冲着钱和利益来的。现在什么好处都捞不到,那还卖哪门子命?

穷则生变,李牧开始带着他的兄弟们,寻找能够开出合理价格的老板。

他选择了公子嘉。

赵王迁的位子本是公子嘉的。赵王迁之母,一个下海 *** ,将赵悼襄王迷得神魂颠倒,以至于将嘉的太子之位转给了迁。

李牧曾极为反对换太子,显然他是公子嘉的支持者。

双方联系一直没断过,代地渐渐成为公子嘉的根据地。后来秦灭赵后,公子嘉直接逃到代地称王。

赵公子嘉帅其宗族百人奔代,赵之亡大夫共立赵嘉为代王。(《史记赵世家》)

这便是李牧给自己留的后路:万一被赵王迁逼到无路可走了,他便带兵回代地,拥立公子嘉为王。

武安君李牧

致命的催化剂

到了这里,赵王迁和李牧的君臣博弈并未白热化,双方仅是空有想法。

就算赵王迁想打压李牧,也可能会效仿排挤廉颇的先例,渐渐清空李牧的势力,但只要形势需要,还是会重新起用他。至于李牧在代地拥立公子嘉的想法,难度极大,很可能也会不了了之。

双方不至于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但在关键时刻,另一方的介入,让君臣矛盾激化。双方行为开始越过安全红线。

一、高层被秦渗透

秦国的渗透能力,相当强大。

在尉缭、李斯等几代专家的持续努力下,秦国的间谍策略初步成型,包括:谋士游说——重金收买精英——刺客重点打击——猛将统兵进攻。四个步骤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从而破坏山东六国的统治秩序,为秦军的军事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一个针对李牧的行动小组马上成立。主导人是春平君。他是赵国公族,曾在秦国做人质多年,后被秦国买通,成为赵奸。

春平君决定从赵国的内部矛盾切入。

李牧对外作战屡战屡胜,抢了其他人的风头,引发朝中实权派赵悼倡后、郭开、韩仓等人的不满。

干掉李牧,要从接近他的对手开始。春平君对赵悼倡后发起金钱和感情双重攻势,几轮下来就将赵悼倡后拿下。紧接着,又重金砸倒了郭开和韩仓。

于是“春平君 赵悼倡后 郭开”的倒李组合便成立了。

二、散布致命谣言

倒李就必须杀李,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倒李组合明确了目标:

不惜一切代价,整死李牧,搞垮边军。

怎么才能整死李牧呢?

春平君决定还是利用赵国赏罚制度不成熟的弊端。拼命煽风点火,让赵王迁和李牧之间势同水火。最后引爆矛盾,让赵王迁痛下杀手。

于是春平君开始了他的表演:

1、让赵王愤怒

郭开率先发难,向赵王迁谗言陷害李牧和司马尚谋反,准备与秦军里应外合攻灭赵国。他以心腹的身份提醒赵王迁要小心。

赵悼倡后充当二传手的角色,在赵王迁面前继续添油加醋地拼命诋毁李牧。她以母亲的身份督促赵王迁得想办法。

赵王开始下决心了。

2、让李牧恐慌

韩仓进入李牧的军营,散布赵王怀疑他的谣言。

他说李牧获胜后,赵王迁赐酒给李牧时,李牧在手上藏有匕首,是想伺机行刺赵王。

其实,那只是李牧用以固定受伤手臂的木板。

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战国策卷七秦五》)

这样一来,双方都绷紧了神经:

赵王迁误以为李牧随时想要谋反,并且有了杀心,想找机会行刺他。

李牧对赵王迁失去信任,陷入恐慌之中。心一乱,就容易出现更多的误操作,甚至让敌我双方都完全看不懂。

至此,双方再也没有沟通、谈判的可能。事情开始恶化。

负面情绪不断积蓄,直到最终爆发。

李牧处境艰难

最坏的结局

李牧和赵王迁之间矛盾的根源,本质就是如何平衡利益和风险的问题。

李牧趋近于利益,而赵王迁侧重安全。

如果双方沟通顺畅,完全可以达成双赢。即赵王迁对李牧军队进行适度收编或遣散,然后视李牧功绩给予适当封赏。李牧消除抵触情绪,全力配合行动。

赵王迁和李牧利益大致一致,且过去没什么大的过节,这种交易成功率应该是很高的。

可现在,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君臣两人势同水火,沟通渠道极不畅通。

导致出现这种问题,没别的原因,只能是第三方把水搅浑了。

这就不得不服气秦国的搅局能力:赵王君臣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秦国人给耍了。

这导致出现了最坏的结局:双方取消交易,用强硬手段来解决问题。

赵王迁不再谈收编和遣散边军的问题,他要直接杀掉李牧,夺取边军的指挥权。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派赵葱和颜聚替代李牧。

李牧当然不答应:我李牧为赵国出生入死,不仅没给我相应的封赏和认可。现在还要抢走我用毕生心血培养的精锐,这么做礼貌吗?

李牧之所以只是口头反抗,估计是天真地认为赵王迁顶多就像处理廉颇一样,将他雪藏了事。假如他知道赵王要杀帅夺军,他怎会不反?!

可没想到赵王迁在春平君和赵悼倡后的挑拨和欺骗下,破坏了老规矩。他挥下屠刀。

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将他斩杀,并撤了副将司马尚的官职。

边军的高层被一锅端。

这样赵王是不是就将边军抢到手了?

但赵王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低估了边军的独立性。边军将士曾在朝廷卡脖子的过程中,吃不饱穿不暖,弹尽粮绝、缺医少药,现在他们死命效忠的老大李牧又被斩杀。他们的愤怒,怎会轻易平息?

是的,也许他们不会谋反,不会报复。但是他们可以躺平。可以无视甚至抗拒赵葱及颜聚的指挥。

只过了三个月,赵军防线便土崩瓦解。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俘虏赵王迁及颜聚。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一场本可控制协调的内部矛盾,在奸佞小人一番煽动下彻底失控,李牧用毕生心血构筑起的护国长城,一朝全都化为灰烬。

李牧之死

结语:李牧如何避免落入死局?

秦灭赵之战,一场牵动天下的“危机交响曲”。

李牧本有可能逆转天下大势。

之前秦昭王遭遇邯郸之战的惨败。秦国不得不闭关防守了二十多年。

嬴政时,如果王翦失利,将导致秦国遭遇伐赵三连败,损失巨大的秦军将转攻为守,短时间内再难以恢复元气。到那时,秦国的运气可能就不会那么好了:

嬴政死于公元前210年,也就是19年后。

如果胡亥继位,秦国估计自身难保,更别提统一六国了。

那么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将就此止步。

李牧怎么才能争取到这种完美结局呢?其实只要他足够谦虚谨慎,头脑足够清醒,逆袭并非不可能。

如果能穿越到战国末期,真的很想告诉他,可以借鉴两个人的做法:王翦和曾国藩。

王翦父子灭了五国,这份功劳不仅盖了主,在历史上都罕见。可他们父子都能得以封侯,并且最后还全身而退。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大的野心。比如王翦就明确表示,自己对功名没啥兴趣,只要嬴政多赏他些良田美宅就好。此外王翦还懂得让机会给李信等年轻人,避免自己一家独大,成为被集火目标。灭六国之后,王翦又带领族人集体隐退,从此不问江湖事。

而曾国藩则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撤十万湘军,消除朝廷对其戒心,并成功上岸获取封赏。同时曾国藩还注意分散权力,成功举荐三十多名部下官至总督巡抚,这样既不会因个人权力过度膨胀引来祸患,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利益联盟,确保了自身日后的平安发展。

若借鉴二人的做法,李牧或许能够避免最坏结局,维持住秦赵之间的微妙平衡,为自己、赵国乃至天下赢得一线机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4052.html

“战国名将李牧,如果不作死,能逆袭吗?” 的相关文章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汉末时期为何会出现三国乱世?真相是什么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进京,再到诸侯混战,最后到三国形成,东汉灭亡。东汉的灭亡不是因外敌入侵而亡,而是内部的一种自我调整...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对生育了55个子女的康熙皇帝,为何将弟弟的女儿收为养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三国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与曹操多次交战,身处险境,刘备也多次从曹操重兵包围中突围出来,可以说,刘备每次都死里逃生,而且,毫发无损,其中,包括从许褚和夏侯惇等大将的眼皮底下走脱,刘备究竟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这里仅举几例,分析一下。先说第...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艺高强,一向以枪快著称,在战场上,敌将往往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已经死于赵云枪下,这里面,包括比较厉害的高览和朱然,都是被赵云一枪毙命。赵云曾在卧牛山一枪刺死裴元绍,连刺周仓三枪,没...

萧懿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萧懿是什么身份?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为萧道成建,定都建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萧懿是南北朝时的萧齐名将,击退北魏,平定叛乱,为萧齐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还对萧齐忠心耿耿,三拒谋反,但最后仍被萧齐朝廷处死。那忠心耿耿的萧懿为何会被杀害呢一,与萧齐同宗萧懿是南齐临湘县侯萧顺之的长子,梁武帝...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做轮椅 诸葛亮的腿出问腿了吗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做轮椅 诸葛亮的腿出问腿了吗

对诸葛亮双腿健全,为何打仗却坚持坐“轮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不少能人和天才,他们中有的人精通诗词音韵,写下的诗词流传上千年,有的人则是能带兵会打仗,在乱军丛中取下敌方上将的首级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另外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阻止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玄宗本人穿越回去了,或者当时有人告诉他安史之乱的相关细节,然后唐玄宗马上把安禄山处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唐玄宗自然是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还不知道:唐玄宗与武则天有仇,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权力欲很强,为此,她不惜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不幸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成为了她的孙子,小时候的李隆基饱受煎熬。父亲李旦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母亲对自己动手。而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本是贵族,为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