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前立下无字碑,千年来无人能解,无意间被一河南老农破解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史,女子执政的情况极为少见,早就在北魏时,我国就诞生了一位女皇帝。但由于历史的进程,她并没有被人们所记得,这一位女皇帝不被人记起,那是因为她在登基当日便被罢免了,史书也没有太多记载。
而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她的许多行为都是在挑战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豢养男宠、任用女官,由于历朝历代也没有皇帝造字的先例,她就开辟皇帝造字的先例,去做一些闻所未闻后无来者的事。
最匪夷所思是指,历朝历代帝王陵墓前的石碑被称作&34;,记载着帝王生前丰功伟业,及大臣们的歌功颂德!但女皇武则天的碑上却一个字也没有,被人们称为“无字碑”,有关于武则天为什么立下“无字碑”的说法,同样是众说纷纭,千年来更没有人能解。
金简被发现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
住在嵩山周边的农民屈西怀像往常一样身背竹篮进入嵩山去采药,纵然是常常爬山的他,也没法来去自如,每次登上山顶时,都会坐在石板上休息一下。
无意间,他意外发现石缝中居然是一张黄色的“纸”,在好奇心理驱使下,他通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总算把它给抠了出来。
当屈西怀放到手中的时候,他发现这并非是一张纸,而是一个刻有字的“铜片”。
屈西怀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对上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没法解读,于是他就便带着“铜片”下了山,并拿给他表叔看。
屈西怀的表叔有一些文化和见识,当他看见铜片时,也没能看得懂上边的文字,但他却十分明确地告诉屈西怀,这个不是铜片,而是价值不菲的“纯金片”。
屈西怀激动不已,急忙将金片给藏了起来,打算之后卖个好价钱,但是还没等屈西怀去寻找买家,却有神秘买家找上门来。
当屈西怀咨询对方愿出多少钱购买的时候,他们看了金片以后,立即说出一个令屈西怀险些惊呆的报价:五万元。
要清楚那时候是八十年代初,万元户还寥寥无几,屈西怀对于这样一个天文数字,他心动不已,却也犹豫了,因为这数字太大了,让他难以相信,也不敢去卖。
琢磨了几天后,屈西怀又找到了表叔,表叔听说买家的报价以后,立即认识到,这块金片肯定不简单,或许是重要文物,他就建议屈西怀将后金片交给国家。
屈西怀虽说不舍,当他听表叔说贩卖国家文物要被判刑的以后,立即做出决策,将金片交到了当地文物局。
经过权威鉴定之后,他们了解了这块金片的由来,它属于武则天,是武则天嵩山封禅时向上天提交的除罪金简。
鉴于武则天的墓穴并未打开,这金简直到现在依然是武则天的唯一一件文物,它的价值已经不再是金钱能衡量的,为了能奖赏屈西怀的主动上交,县城还嘉奖了他1500元。
这个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原文是:
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段意就是说,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投金简乞求诸位神仙,希望可以除去她身上背负着的罪责。
这一块金简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武则天,阐述了武则天对封建思想的废除,同时为人们说出了她之所以树立无字碑的真相。
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男尊女卑”这一愚昧思想在历史上十分严重,那么究竟严重到哪种程度呢?
古时候,也有很多出生于富贵人家的女性,虽说生活优渥,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依然缺乏,仍然遭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限制,具体表现在政治与经济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男女在经济实力上的不同。
在“父系社会”时期,农业重要生产者的地位被男性代替,这时女性主要从事家里面的劳务。如此一来男女之间地位差异就开始展现了,家里财产所有权归男性所有,就算是女性的生产物也不归自己,一样归丈夫所有。
《礼记·内则》里就有记载:“妇女是没法得到私人财产的,也无法做决定将家中的财产往借出出或赠送”。即便对方是自己家属亲人,都不能擅作主张进行赠予。通常都要父母答应或者是丈夫应允才可以。
此外,女性朋友出嫁时所随身携带的嫁妆也是属于夫家的财产,妻子不可以私占。
在丈夫去世以后,家中的财产也无法任由妻子处理,她是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力的。假如家里有儿子,那继承人便是儿子。
要是没有子嗣的话,那么这财产则归妻子,但是只可以用来养老,是不可以进行交易的,决不能赠给他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古代男女政治上的不公平。
古代的女性是直接没政治权利的,不可以参加任何的政治活动。这在儒家经典之作《周易·家人》里就有谈及:“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意思是说女性的正事便是管理好家庭的事,做一个贤妻良母就可以了,政治之事由男人来处理。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以后,曾与各诸侯立下一个盟约:“毋使妇人与国家”。也就是说女性不可以参政议政。除此之外,在各个朝的明文规定中女性是不得参加科举的,当然就与当官无缘。
就连参军都不能,所以才有了花木兰隐藏身份“替父从军”的故事。
推崇佛教
古代统治者使用宗教来维持自己统治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于李唐当过的过皇帝也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用考虑男尊女卑的问题,只需运用宗教信仰来包装一下自己,就行了。人们提到佛教,备受《西游记》影响,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在唐朝建国之初就重视佛教这是错误的。而李唐给自己选的是道教。道理很简单,因为道教在成立以来,为了能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便说道教的鼻祖是大名鼎鼎老子,老子的名字是——李聃,姓李。
而唐朝时期国姓便是李,所以源自陇西贵族的李家,也与历代的皇帝一样把自己包装得非常好,将日趋成熟的道教大举追捧。这样一来,中国地地道道的道教,在唐朝早已比较完善了,老子也是被列入三清之首,说李氏是他们的子孙,是古人因为社会原因,对宗教信仰有种天然的信任和尊敬。
在李唐统治者的倡导下,老百姓将对道教里的神仙太上老君的崇拜都转嫁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身上。而武则天的继位,在但是无疑就是给众人的当面一击,去掉男尊女卑的不良风气,更重要的是根据李唐利用道教影响力对自己的塑造早已让百姓接纳了他们的统治,例如李世民&34;的称呼。
武则天即位,不仅仅是女性称帝,对百姓来说也是&34;,接受不了的不仅仅是李唐宗室,也是普通百姓。而武侧天对这样的状况,是很了解的,李唐借助道教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达到的效果被她换汤不换药的用来借用了。她请自己的男宠让自己有了一个女性即位的故事,因此薛怀义不负使命,帮她找了净光天女的故事。
说净光天女得知了佛法,转世为女,最后变成了国王教化众人。而且当时敬天光女的故事在唐代并不出名,就是被大家称之为弥勒佛,因此她还着人伪造了一部经书的注释:其实就是这部经的诠释注疏,暗示着出武则天便是转世,想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也将崇拜归顺。
武则天成长环境
武则天念书许多,知识丰富。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优异的家庭条件让其参加学习变成了可能。武则天从小就喜欢念书,她看过的书有许多,有很多关于国家大事该怎么处理的书籍她也读过许多。而且在一段时间,她专门研读过这方面的书籍,而且能写出自己的观点。武则天的知识非常丰富,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一个“曌”字。意思是明月当空,她要变成当空的明月,照耀着大地,由此可见她志向远大,立志要想成为一个女管理家。
武则天的韧性也比较强。她身边有四五个哥哥,人性的自私和可怕让这几个哥哥不但没有保护武则天,反倒常常欺负她,武则天年纪轻轻就要和几位哥哥对抗,这不但没有令她变得懦弱,反倒锻炼了她的自控能力和忍耐力,让其对生命有更高的期望和渴盼。在武则天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位道士讲出其中隐藏天机。道士说,假如此婴儿是一个男身,长大以后将会成为帝王,那时候武则天的父母听到,同样是半信半疑,并没有相信。可是武则天只是女子,便没人对这个消息重视,渐渐地的便被大家遗忘。
纵观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大致分为否定和肯定两种。
之一种观点为否定。认为: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 *** 骗取信任,当上皇后,熟练掌握朝政实权,又培植党羽,创建宫廷奸党集团,用表里不一的手法扩张权势,解决异己;任用酷吏,实施恐怖政策;崇信宗教,愚弄人民;失掉安西四镇,危害全国统一等,总之,说她的上台是“历史性的一次逆转”,“全方面倒退”,使“唐朝鼎盛时期的到来,比两汉、明清等朝也要推迟三、五十年”。得出的结论是:武则天有过无功,是个被否定的历史人物。
第二种观点是持肯定的态度。觉得:武则天传承了唐初“贞观之治”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治国政策方针,推行重文轻武,休养生息的政治手段;注重农业生产,奖赏农桑,修水利,薄赋轻徭,体恤民情,使社会经济发展大幅提升,人口增加迅速。另外觉得,武则天在夯实封建国家边防,改进唐朝边疆民族关系方面做了许多有利工作;她还保留了太宗时期的纳谏风格,对缓解当朝的阶级斗争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总而言之,武则天在当任期间,继承和发扬了“贞观”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有一定的发展提升,为唐盛世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武则天为什么立无字墓碑
武则天本来就十分具有传奇色彩,因此有关于她的一切,后代都会拿到桌面讨论讨论,无字碑这样独一无二的事自然逃不了众人的“唾沫星子”。有一些后人根据揣测武则天的想法,给武则天的无字碑赋予3种解释:
一、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盖千秋,再长的碑文也难以描述她的丰功伟绩;二、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敢把自己的事迹刻到石碑上;三、武则天有意为之,把对自己的评价交给后代评说。
这三种民俗时兴的说法都有不同的道理,但实际上都是些空穴来风,由于这块无字碑是武则天驾崩以后由那时候的皇帝李显立的。既然立无字碑并非武则天授意而为之,那前文所述的三种诠释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根据我国古代的礼制,皇帝的墓前是不能够立墓碑的。由于皇帝做为天子,他的功绩怎么能用仅仅一篇碑文来阐述?因而,皇帝这个群体也就没有立碑的必要。为什么李显要违反礼制,给母亲立一块高大挺拔碑呢?
实际上,违背礼制的是武则天。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并没遵循先例,反倒是为唐高宗立下了一块墓碑,上边刻有她亲自为丈夫作的《述圣记》。高宗和武则天是合葬的,高宗有墓碑,武则天怎能没有。因而,李显同时也为武则天立下了一块墓碑。
对皇帝李显而言,立一块宏伟的墓碑轻而易举,但在碑上写点什么就并不是一件易事了,由于武则天这一辈子充满着矛盾。在性格方面,她既冷酷又温情。对待敌人,心狠手辣,对待大臣,她又有人情味。
政治理念,她重用酷吏,变成当政一大污点;但她也变革科举,任人为贤,选拨出了许多人才,像姚崇、宋璟等开元贤臣全是武则天时期被选拨出的。可以这么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夯实了人才基础。
综合许多因素,李显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的碑文就一拖再拖,直到李显崩逝,他也没有为武则天做好碑文。然后,李旦、李隆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给武则天作碑文这件事情被抛之脑后,碑文自然就不了了之。
因此,无字碑就是这样立在了乾陵前边,变成了武则天的又一新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