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战争发生的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的苻坚一直主张南进攻打晋朝。
战争的起因
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争爆发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后,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
战争结果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战争的影响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