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国人洗劫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竟在附近发现一珍贵文物
圆明园,属清当代世界更大的园林博物馆,素有“万国之园”之称,原占地达有5200多亩,东西文化兼并,南北山水悉通,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政务休闲园区”。
它将岛群、艺苑、茶馆、博物馆、骑马场、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以围绕皇家精神生活需要于一体,以卯榫式或高或低契钉于北京的更佳风水宝地。
经历19世纪那场世所周知的洗掠后,圆明园由云端筑梦师跌落为山水泥瓦匠,不见昔日豪奢和纸醉金迷,唯留被欺辱过后不屈的半钵清贵,泼与剩山残水以及晚来夕照满天云彩,令人于扼腕中仍无比怀念。
这样的圆明园,自然盛产宝物,自从1996年至今,国家考古部门分三次挖掘起复圆明园,发现不少稀世藏品,其中,就在2014年的起复中,从大宫门处的御河里意外挖出了一个形状不明的泥疙瘩,半月后恢复原貌后,才发现它竟是一件稀世孤品。
没有人会想到,过去近160年了,它仍旧色彩辉煌,工艺更甚于十二生肖,最终,它被摆放在博物馆中。
它的出现,再次勾起那些属于圆明园的独家记忆。
皇家集权于盛京
这里的盛京,不是指旧日的沈阳,而是指清雍正时期最繁华鼎盛的都城北京。
那时的圆明园,是雍正常带着爱妃甄嬛去散步乘凉的好地方。
这个时候,也是圆明园集东西方园林别墅艺馆于一体,成为世界之一大游园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西方设计师郎世宁等常常侍奉于圆明园中,这些西方人对东方无限奥妙的建筑艺术属实沉迷不已,天天拿着个本子抄来抄去,啧啧惊叹。
圆明园就像一位家财万贯加学富五车还貌比潘安的贵公子,一直站立在那里,直至雍正死后,乾隆又继位。
当我们翻开《谁收藏了圆明园》这本书,会发现作者认真数过圆明园现存于世的文物,数量大概是700多件,这些文物多数分布于英法美三大乱认祖宗国家的博物馆中。
但按历史学家统计的数目,圆明园实际的文物数量起码要在150万件以上。
剩下的文物去哪儿了呢?
专家有过判断,一部分应该流落在各国的民间收藏家手中,还有一部分仍旧是藏在圆明园的地下,有待陆续发掘。
摆放于各博物馆的文物中,大部分看起来品位优雅的,是圆明园设计师之一康熙和主要设计师雍正的喜好。它们流光华彩,令人遐想连篇,可以推断当年,雍正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跟着亲爹康熙游走于各处,有过不少耳濡目染。
但是,弘历也即后来的乾隆帝,想当初也跟着爷爷康熙帝常在圆明园的牡丹台、洗墨池等处游玩戏耍,却不曾有父亲和爷爷那样的沉稳简练,直到当上皇帝,仍然喜欢走“红底小碎花”的审美路线,开创了以繁复喧闹为主流的审美派别。
绝大部分五色大瓷瓶及“盖满了皇家各式公章”的字画,还有同样审美的战车、壁拢、箱柜、壁画等大型器物装饰等,正是圆明园第三代设计师乾隆皇帝在后期为圆明园增设家当的过程中,规划和填补进去的。
这就是圆明园大部分文物背景的由来了。
可以想象,当年的乾隆帝,站在祖宗创立的基业圆明园之中,放眼风景奇绝,满怀诗情画意,将在朝堂上受大臣的鸟气一吐而空,想象子孙万代年年有这样的春秋可看,那些殿堂轩馆、舟舫厅廊里盛放的家当,永远有侍卫在保护。
哪里会想到后世的什么八国联军呢?
更不会知道后人会苦苦挖掘后来被埋于地下的那些零零碎碎,拿出来细擦细看,只因为那是祖宗的遗物,是中华泱泱大国的文明承载。
所谓皇家集权,此一时彼一时,一时不过数百年,一切就在一群强盗的手中化为了灰烬。于是,后人只能在每一件被挖掘出的珍贵器物中,再去恢复出一个个的鼎盛时刻,去续说那时的繁华,并续写昔日的遗憾。
乾隆死于1799年。距今不过200多年。
在他死后的第61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大肆洗劫了圆明园,大清也差点陷入覆灭,在他死后的第215年,圆明园成为历史的遗址,考古文化工作者在大宫门的旧垣处,起复御河,发现了一件花纹精美的器饰,慎重地把它从泥浆里打捞了上来。
它的身上曾有什么样的故事?
象首既出鸣宫门
考古人员经过半个月的清洗恢复,发现这是一件底质为铜器,表面鎏金的象首,于是称其为“铜鎏金象首”。
这件兽首,显然曾用作大型装饰器具,而且曾经在其它更大型的器物上镶嵌,它的气势恢宏,做工考究,对应的是古人以象为尊,象首最为尊贵吉祥的寓意。
它的整体形式写实,有长的象鼻,微微翘起的象牙,以及伴饰,象眼和象耳纹路清晰,惟妙惟肖,且眉目细致传情,散发出黄金器饰独特的光芒。
铜鎏金这种工艺,准确来说,是汞镀金的工艺,属于是成熟于战国及汉代的一门高级手工工艺,在汉朝的时候,人们称它为“金涂”或“黄涂”,后来才有了鎏金这个说法。
古人用器饰之所以爱铜,是因为铜器本身的性质淳厚质朴,隔绝天然,其声又可通彻天地,清畅悠远,因此,铜是皇家的常用器皿,特别会用于祭祀仪典之中。
而铜之所以要用鎏金装饰,是因为它与黄金色泽相接,为了让器饰看起来更加色泽鲜明,上色更为上乘,古人就会给它镀金,金玉是器物之首,镀金之后,看起来更加贵重。
可以想象,这具铜鎏金象首,在当年通过抹金、开金、找色等工艺多次来回打造完成后,抛光一新,之后镶嵌于某个地方——可能是摆在宫门内的显赫战车上,也可能是祭祀用的供奉大鼎,或者是积香盛德的高炉。
如果它是镶嵌在战车上的话,必定要被命令安置于四方守护之位,它的象首要昂首向着东方,以其高尚的寓意与其它分布于战车另外三角的兽首一起,朝着远方的蛮夷鼓呐 *** 。
天子之国,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德服众,象首在这里就是德行高洁、守护王城、召令四方伏首来降的寓意,就如同东方的古神在用长长的嘶吼和鸣叫来召示他将一直守护着战争的成果。
而乾隆帝在此时,或者是身披战甲,立于战车之上,看卫士们上演“破阵歌”,命令将象首对准哪方,哪方就是攻击的一方,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又或者让士兵为他演示战车的运转精妙,偶尔抚上象首,感念祖宗恩德,将士不易,才让百里蛮夷不敢对大清朝指手画脚,轻举妄动。
他曾经长久站在厚武殿前,看累了,就去歇息一下。
厚武殿里有暖阁,暖阁中铺设着一种能取暖的粉彩瓷砖,这瓷砖也是皇家专用的,它们后来和象首一样被从圆明园中发掘出来,被发现内里的功用:砖里有干沙,因为受热和散热相对均匀,所以皇帝把它们用来取暖。
但如果铜鎏金象首是镶嵌在鼎上或者炉上呢?它们肯定不会孤独,因为这样一来,鎏金铜像首就绝不会只有一只,而是至少有四只——事实上,摒弃想象,这种象首也很少会单独地出现。
古人对这些兽首装饰物的应用一向有严格的规定,它们的文物价值在于它们承载的是怎样的历史,以及对应的是历史中哪些应用规制。
在圆明园中,与铜鎏金象首相似的文物中,较著名的就有十二生肖。
在知名武打演员自导自演的圆明园十二生肖的出口电影中,十二生肖所对应的规制,是依照皇家规定用于代表时辰等的仪制中,所以十二生肖其实也是圆明园中的“水力钟”,它们具体的效用是用来报时,所对应的正是十二个时辰。
但比及十二生肖兽首铜像,铜鎏金象首的工艺价值更在前者之上。
十二生肖虽是以铜铸成,只是它们不具备鎏金等复杂的工艺以及巨额的花费,后期还包括更高成本的维护。
鎏金工艺讲究结构致密和分布均匀,历经千百年不变色,十二生肖虽然形态足够逼真、线条也十分流畅,是郎世宁等人当初在建造海晏堂时布置的重要水器,但精细度应降一等。
只是,在文物的价值上,它们不分高低。
当年的十二生肖作为高达50公分的水法重器,绝不可能是联军们之一想要抢掠的中国文物,它们是在联军抢无可抢的情况下,才决定一起抱走的。
那么,鎏金铜像首又是如何沉于御河之中、陷在淤泥底下的呢?
我们可以翻开当年在法国军队中曾任翻译、一个名叫德里松的法国人的名为《翻译官手记》的笔记——其曾经亲自进入圆明园,目睹八国联军进入园内抢劫的过程,为此写下了园中文物如何消失以及毁灭的种种场景:
我惊呆了!这里出现了大批突然失去了理智的强盗,谁能想到他们在几个小时前还文质彬彬……
这是一大群有着世界上各类肤色,身着不同样式军服的人,不必我统计,就能够明白他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因为,他们正在大打出手。
这些人闹哄哄地一拥而上、扑向这里的天价之宝,互相用各自国家的语言叫喊着辱骂对方,如果有人拥挤,那么就会有人挥拳相向,如果有人搬不走那些和大型酒器一般重的东西,就会有同伴加入扭打中。
我看见有些字画撕烂后,人群把它们抛在一边,还有些瓷器不好拿,就被打烂或拆开,只带走完好的那一部分……总之,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个已被踩烂的蚂蚁窝。
由这样的手记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铜鎏金象首或者是被抢掠者在撬开后抱走,又在相互争夺时不慎掉进一边的河道里冲走;或者是被人随意的丢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主体,象首是权衡下被抛掉的一部分,因为主体销赃时能换取更高的价格。
总之,它曾饱受侮辱,后被弃置河道,直到有一天被厚厚的淤泥覆盖,再不用有离乡背井之担忧,直到河道干涸,不过数十年后,便没有人再记得它。
又至数百年后,它终于得见天日,却成了人们目光中的另一个谜。
从1860年到2014年,近160年的时间,铜鎏金象首再次出世,它们的秘密终有一天会完全揭开——与此同时,它们也遥遥期盼着,有一天身在外国的“兄弟姐妹”也能够早日归家,因为它们一脉同根。
文物祈望新传人
2023年8月30日,在某短视频平台拍摄的一部名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视频短剧大火,它将中国文物拟人化,化身为一个形容败落凄楚的美丽小女孩,而她更大的期望,是逃离大英博物馆,走上回国回家之路。
该短片播出后,迅速受到网友的接力传播和热捧,截止2023年9月14日,该视频共有800多万赞,70多万人评论,并175万次数转发,同时有多平台一起作公益宣发和推广。
它的背后,是铜鎏金象首这样的文物的“期盼兄弟姐妹回家的期望”,或者说,是全民对流落外国的文物的期望。
都说文物有灵,它们会告诉你曾身处的环境都发生过什么,它们都曾有过怎样的经历,或者承载了怎样够热情和深切的盼望,它们不会只是死去的一切,而是一直被寄托着深远的表达。
尾声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除了国家安排考古人员仍作定期的发掘外,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21世纪以后,文物的爱国教育除去回望历史、知耻而后勇之外,更多转变为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这或许也是《逃离大英博物馆》引起众多年轻人共鸣的原因:历史不等同于已过去,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文物世界的新传承。
参考文献:
“圆明园首次展出鎏金铜象首等106件出土文物”,北京青年报[微博],李梦婷报道,20170611
“圆明园考古现场:已发掘5万件文物,都无比珍贵”,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718
《圆明园研究四十年》,王道成编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