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县出土一个“铜削”,专家说:它不是刀,它是古代的橡皮
贵县出土一个铜削,当时有的文物工作者直接称呼它是铜刀,可是省城来的专家却纠正了这个错误观点,他说,这东西是竹刀,不是防身的武器,有一个特殊的用途。您想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
1980年,广西贵县的文物专家们同文管会的文物工作者,在风流岭进行了一次考古活动,他们在贵县西江大桥下方清理出了一座西汉木椁墓,墓室内的棺木已经腐烂,腐烂的棺木中,只发现了两块墓主人的骸骨。后来,专家将其命名为31号墓。这个墓葬出土了大量的西汉文物,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一匹高达117厘米的铜马。
铜马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铜马和其他出土文物,我们知道,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寻常。
文物工作者在接下来的清理中,发现了一个被泥土覆盖的文物,竟是一把漆木鞘刀。经过仔细的清理工作后,铜刀从刀鞘中,被拔了出来,终于露出它的真面目。这柄铜刀的鞘长约24.0厘米,中宽约1.2厘米。当专家们拔出铜刀身时,发现其中一面饰有龙纹,另一面则饰有虎纹。
这把铜刀让专家们充满了疑惑。尽管它具有刀的形态,但并不像是用于上战场的铜刀。这柄小型铜刀一不能砍,二不能刺,似乎让人觉得,铜刀有其他的用途。
由于这柄铜刀的尺寸较小,文物工作者,就推断它可能与棺木的主人的身份有关。然而,对于这柄铜刀的具体用途和历史背景,我们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为了搞清铜刀的真实用途,贵县的文管会,便向广西的专家打去了咨询 *** ,省里的专家来到贵县,经过研究,将其命名龙虎纹漆鞘铜削,它真的不是一把刀,而是一种称为铜削的工具。铜削并非用于战场的武器,它和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关系。
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竹简作为刻写工具。然而,由于工匠的疏忽,他们一不小心就可能文字刻写错误。当人们在竹简上刻错字时,他们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擦除错误并重新书写。这时,铜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铜削的主要功能是将竹简上的文字除去,为重新刻写提供清晰的竹面。在《史记•韩非子列传》中,就有提及到使用铜削来纠正文字错误的记录。在杂录《史记索隐》中,有一段记载描述了西汉官员出行时佩戴铜削的情景。资料中写道:明帝太初四年,有买铜削佩壶者。这种带有龙虎纹饰的铜削逐渐成为有身份的人的标配,它象征着学识和文化修养的象征,更能彰显个人的学问和品位。
根据史书记载,铜削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到了隋朝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兴起,铜削的应用逐渐减少,铜削就丧失了工具的功能,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古人出门携带铜削,展现了对文字的敬重,成为了西汉文人和高贵社会阶层的身份象征。这就好像是民国的文人,出门携带钢笔的目的是一样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物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了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一件不起眼的铜削,承载着汉代的一项流行风俗,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历史见证。这样的文物,尽管没有文字,却能透过岁月的洗礼,向我们展示过去的风貌和文化风俗。
正如引用的名句所言:一件文物,就是一件没有文字的历史。铜削虽然只是一件小小的物品,却衍生出了汉代的一个风俗。它见证了人们对文化和教育的追求,以及汉代社会的独特风貌。通过铜削,我们能够从中窥见汉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当时文化的面貌,并洞见它的传承,这是一件多么幸福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