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康熙之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28)1170

前言

康熙这位开国君主功绩辉煌,但其治国才能与作为开国之君的政治手腕,在面对众多子嗣争夺皇位的局面时,还需经受住最后的考验。功高盖主至关重要的,还是要确定一个贤明的继承人,来延续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治理。

在皇子众多的情况下,康熙设计了一场考验,让各皇子充分发挥,以期看清他们的才能和品质。一个小小的围场打猎,成就了大清最伟大的帝王之一。这也成为后世君主选拔人才的典范,被后人津津乐道。

之一段:

康熙朝,国泰民安,康熙用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令大清国界不断扩张。他平定三藩之乱, *** ,使大清国力达到鼎盛。这位英明的开国之君治下,疆土广袤无比,民富国强前所未有。然而,康熙也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诸多子嗣的皇位继承问题。

作为一代明君,康熙深知天下兴亡系于人才。要确保大清江山长治久安,皇位的传承至关重要。康熙共有子嗣三十五人,孙嗣更是多达九十七人,这给皇位继承带来了极大的变数。康熙此时已是老邁之年,他必须及时解决皇储人选,以确保大清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下不出现内乱。

康熙曾任命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按照惯例允礽本该继承皇位。但允礽早逝,其他皇子们便陆续想方设法讨好康熙,希望获得宠幸和传位机会。朝中遂出现了复杂的派系斗争,大有九子夺嫡之势。

第二段:

特别是年仅4岁就被封为和硕亲王的八阿哥允祥,他天资聪颖,又得到康熙的欣赏和宠爱。允祥几次在朝堂上和允礽榜上对垒,每次都能勉强压过允礽一头,使康熙对他颇为满意。这使允祥变得骄纵跋扈起来,他认为只要不断立下军功,就能稳坐太子之位。

但允祥不了解的是,康熙乃一代明君,最看不上的就是子嗣在自己还健在时就争权夺利。康熙是位智勇双全的帝王,他深知权力斗争会带来什么,曾在历次政治斗争中杀伐果决。一个还未正式继位的皇子,就已经如此争权夺利,康熙岂能看在眼里?

允祥的作为无异于在康熙面前明争暗斗,这已经触碰了康熙的底线。一个聪明的皇子,本不应如此鲁莽,他已显示出自己还不具备治国的政治智慧。允祥天真地认为康熙会重覆辈,不知道真正决定皇位的,是康熙这个九五至尊。

第三段:

康熙的第四子胤禛则深谙此理,他低调行事,隐藏锋芒,专注处理朝政大事,通过自己的才干来展现给康熙。康熙也多次在朝议上点名胤禛发言,对其治国才能称许有加。

当胤禛的儿子弘历十二岁那年,康熙破例亲自南巡,来到胤禛的府第用膳。此举已显示康熙对胤禛的重视。一家人其乐融融,康熙也颇感欣慰。在饭桌上,康熙抱着弘历询问他的读书情况,获得了满意的回答。

“小子何莫读书,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面对康熙的提问,弘历不慌不忙给出了恰当的回答,引经据典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康熙见弘历虽然年幼却思维敏捷,对经典诵读到位,不禁对这个曾孙加以欣赏。

也许正是这个孩子,能够继承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治理,康熙暗忖。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能说出如此睿智的话,足见他日后必成大器。

第四段:

不久,康熙便设计了一场围场打猎,让诸皇子充分发挥。这不仅是一次打猎活动,更是对皇子们的最后考验。康熙让官们在木兰围场内放生各种猎物,还特意选在了皇子们生日这一天。

当日一早,康熙亲自前往木兰围场,还带上了文武百官观礼。康熙命人在围场四周架起高台,以便充分观察皇子们的表现。他明确表态,这次猎获的多寡将关系到皇位继承人的选拔。

康熙一声令下,皇子们即刻策马奔腾,进入围场猎取猎物。允祥为显示自己的仁德,只生擒小兽却不杀生,赢得朝中大臣一致好评。允祥认为康熙必会欣赏自己今日的表现,这一次皇位就可稳操胜券了。

第五段:

打猎结束后,康熙准备将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如意赏给猎获最多的皇子。众大臣无不称赞允祥今日表现,并推举他获得玉如意。允祥已迫不及待想上前领取玉如意,心中窃喜计谋得逞。

只有弘历冷静指出,康熙一生中亲自打猎不计其数,难道他就没有好生之德吗?弘历的话一出,康熙立刻会意,他哈哈大笑,将玉如意赏给了弘历。

弘历不仅聪慧过人,还勇于直言,洞察康熙的用意。他不仅展现自己的才能,更表达了对康熙的了解与忠心。允祥等人哑然,心中不免有些惴惴。

第六段:

这两次见面,康熙对弘历颇为欣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看清事理,言辞恳切中透着智慧,他是大清最适合的继承人选,康熙在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康熙看人老练,他通晓人心,深知弘历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思维缜密,又懂得体察民情疾苦。这样德才兼备之人,正是大清需要的皇帝。

康熙也明白,弘历勇于直言地指出自己的错误,正显示了他敢于承担责任,有当皇帝的气节。康熙决心扶持这样的人才,以确保大清江山后继有人。

第七段:

后来,这位聪慧的弘历果然顺利登上大统,就是后世所称颂的康熙盛世后的又一位英明之主——乾隆帝。

乾隆继承大统后,马上致力于整饬吏治军事,使康熙晚年遗留的问题迎刃而解。他广涉博采,召集贤才,使科技文化大有进步。他还效仿康熙南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在位期间,他发扬光大了康熙的治国方略,使大清国力达到鼎盛,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乾隆盛世”。

如果没有康熙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断,选拔出杰出的乾隆继位,大清盛世恐怕不会出现。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一位君主的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帝国的未来。

结语

每个朝代的兴衰存亡,不仅依靠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也有赖他选择出贤明的继承人。康熙在诸多子嗣中辨识人才的睿智,成就了他开国君主的伟大。乾隆也身体力行发扬光大康熙的治国方略。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是大清最伟大的两代君主,他们的伟大都植根于那一次关乎帝国命运的抉择。

这也给后世君主留下了宝贵的启示——要确保自己辛苦创业的基业长盛不衰,就要及时选拔出贤能之才,使天下兴旺。一个君主的明智选择,能决定一个王朝的盛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9/528956.html

“康熙之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赵云与徐晃的箭术怎么样?孰高孰低?

三国时期赵云与徐晃的箭术怎么样?孰高孰低?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赵云和徐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在演义中,赵云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作为大将,弓马娴熟,箭法自然都要精良。赵云在南屏山接诸葛亮时,曾一箭射断徐盛船帆绳索,徐晃在铜雀台射箭比赛中,一箭射断柳条,夺取锦袍...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干掉沈万三?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沈万三是谁?二、三次打击彻底干掉三、朱元璋为什么干掉沈万三家族?四、沈万三对朱元璋的还击沈万三是谁?沈万三,本名叫沈富贵,字仲荣,别号万三,元...

何进不死董卓还有称霸的机会吗 汉献帝会不会上位

何进不死董卓还有称霸的机会吗 汉献帝会不会上位

还不知道:何进如果不死,董卓会有机会称霸天下么?汉献帝是否就不会登基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何进是外戚集团领袖,董卓是外放的封疆大吏。按等级上来说,何进是董卓的上司。都说汉朝是被外戚搞残的一个朝代,的确是这样。从汉高帝刘邦死后,吕后外戚就已经成为了汉朝朝廷内的毒瘤...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毋庸置疑是战国末年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嬴政13岁在秦国称王。虽然在此之前,吕不韦曾经在赵国有恩于嬴政,但出于诸多政治目的和私人恩怨,嬴政最后还是将吕不韦削官,到头来吕不韦不得已饮鸩自杀。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不去请诸葛亮出山?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每次提起三国,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诸葛亮,这个能掐会算的卧龙先生硬生生为资质平庸的刘备指明了方向,还帮他建立了蜀国,甚至在他死之后还稳住了朝堂。而让人不解的是,曹操明明最为惜才,怎么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反而让刘备捡...

胤禔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什么

胤禔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什么

胤禔是康熙皇帝皇长子,被圈禁26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据统计,康熙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虽然有夭折,但康熙仍然算是大清拥有子女众多的帝王之一了。在康熙众多子女中,有一个儿子却比较福薄命苦,其后半生遭康熙囚禁终不得出。话说虎毒不食子,那么这位皇子究竟是...

裴行俭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裴行俭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调露元年(679年),唐朝大食安抚使、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波斯王泥涅师回国。在途径西域的路上,裴行俭招募一万人马,发动突袭,平定了西突厥。为何裴行俭没有从长安带一兵一卒,仅在西域招募了一万没打过仗的人就兵不血刃平定了西突厥呢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