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始人:我是一条狗,吠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何为中国?何为觉醒?
穿梭百年岁月,破碎的神州大地依然会在梦中浮现。
家国耻辱,民族悲亡,有人投身侵略者怀抱,有人黯然落泪独走他乡,也有人扛着风雨创立复旦大学,为了中国人民之觉醒而四处奔走。
直至临终时他还说道:“我只是一条狗,为了中国狂吠一百年,没能把中国叫醒,痛哉!惜哉!”
他就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民族之危亡,国家之脊梁,历史云烟中华夏神州陆沉,这是中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近代中国近百年的曲折道路中,不乏壮志酬筹者,他们的努力跨越几个世纪依然留存。
马相伯,马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但为中国革命事业努力,还为现代教育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他的身上,究竟留存着怎样的故事?竟让一位百岁老人临终前称自己“是一条只会狂吠的狗”?
思想萌芽,精神世界的蓬勃发展
叩开一个国家大门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想要文明,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贸易传播;如果想要畏惧,那便用坚船利炮冲破他们的城墙和防线;如果想让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对你服从,那就需要两者兼备。
显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肆无忌惮的冲破清 *** 最后的抵抗后,他们开始了文化和文明的入侵。
少年马相伯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12岁正值青春少年,马相伯却已经接受了许多年的外来文化洗礼,因为他的父母都是最虔诚的信众,所以马相伯生下来就成为了天主教徒。
正是这一年,马相伯经由父母推荐,乘坐着一叶扁舟离开自己的家乡,江苏丹阳。前往上海的路途很远,远到马相伯每天都只能坐在船头发呆,胡乱的遐想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或许是一位小教堂里的牧师,或许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周日的早晨带着学生一同前往教堂礼拜,至少12岁的马相伯是这样以为的。
抵达上海之后,受制于年龄限制,马相伯必须先进入公学读书,彼时的公学相当于现代的中学,但又有所不同。
这所法国耶稣会旗下的徐汇公学规模很庞大,不单单教授课业知识,还管辖有小修院和大修院,在这里能系统性的直接培养出神学博士。
自幼接受天主教深刻洗礼的马相伯初来乍到便展露出优秀的天赋,他天资聪慧,且熟知天主教经义,甚至对法文、英文、拉丁文等西方语言都有浓厚兴趣。
这让马相伯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了徐汇公学的重点培养对象,直至18年之后,马相伯三十岁时,他毕业了,或者说他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神学博士、一位神父、还有徐汇公学的老师兼校长。
当个人身份远远凌驾于当时普遍的中国百姓后,马相伯发现,真正的世界和教堂里的世界似乎不太一样。
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横行霸道、嚣张跋扈,反倒是中国人,终日面黄肌瘦,看到洋人还要点头哈腰远远避开。
若是遇到当差的自己人,更是难逃被剥削的命运,那些小贩往往都要上缴大半天的收入,若是一两句话讨得差人不开心了,还要经受一顿毒打,实在是惨不忍睹。
救国之心,为何中国人的脊梁“直不起来”?
1876年,丁戊奇荒上演,赤地千里,神州陆沉,饿殍遍野,人人易子而食。
整个华北平原饱受饥饿而死的人就超过了1000万,大大小小的村落化为荒村,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无尽的动乱之中。
根据后来英国人的报道,当时闹饥荒最严重的地区居民死亡率高达70%。如此惨象让马相伯难以忍受,于是他筹资2000两白银作为救助基金帮助那些灾民,但是却遭到了法国耶稣教会的严厉反对,因为这是“主的钱财”,马相伯无权使用。
家国危难,一腔热血竟然被三十年来接受的教育所束缚,马相伯愤怒了,他找到教会对着所有反对他捐款的人一通怒骂,随后转身离去,宣布脱离教会。
离开教会后,马相伯需要一个新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早就受够了中国人的屈辱模样,他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的“脊梁重新直起来”、“要让天朝上国的威严重新响彻寰宇”。
彼时马相伯在上海名望颇高,这样一位博学强识的全才自然也会受到各方追捧。恰逢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作为清 *** 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找到了马相伯。
原来,马相伯的弟弟马建忠是清 *** 的外交官,洋务运动需要和洋人打交道,于是李鸿章便想到了马建忠的哥哥,便特意邀请马相伯加入自己的使团,出海寻找中国的实业兴邦之道路。
奈何清 *** 积弱已久,即便抵达海外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反倒是跟随李鸿章出访的使团里,大家都为世界科技之发达感到无比震撼。
此时的马相伯已经四十余岁,他看着西方国家铁轨上轰鸣而过的火车、望着一座座大型工厂冒出的蒸汽,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感叹“何时中国能有如此盛况”。
使团返回之后,李鸿章向朝廷力荐“实业救国”,于是中国各地开始轰轰烈烈的建起各式各样的工厂,神州大地终于和世界接轨了。
只可惜好景不长,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数十年积累瞬间烟消云散,化作“为日本献去的嫁衣”,亿万白银流走海外,清 *** 的积累荡然一空。
作为李鸿章手下的外交代表,马相伯承担起了签订《马关条约》的“重任”,看着白纸黑字所书写的不平等内容,马相伯沉默了,他又一次对过去十几年的努力感到疑惑,自己又选错了吗?
风雨复旦,以学证道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清 *** 签署完《马关条约》后整个社会哗然,马相伯一时间也背负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如果只是这样可能他还不会心灰意冷,最重要的是,马相伯的“强国梦”破灭了,中国人好不容易挺起来一点的脊梁,又一次被列强的重炮打碎了。
“自强之道,需以人为本,人才之兴旺,家国之昌盛;人才之道,宜设立学堂为先”。
这一年,马相伯60岁。既然跟随朝廷走不出未来,那就亲手来,马相伯四处奔走,将自身多年积累的财富全数投入到学校建设当中。
他甚至找上了当年发誓“再也不踏入”的教会,寻求他们的帮助,希望能为自己开辟出一所教学的场地。
好在马相伯在学者圈子中名望颇高,得知马老先生有办学心思,蔡元培主动来访,向马相伯推荐了24人跟随他学习。
伴随着加入马相伯的人越来越多,教会也不得不回应,只能接受马相伯的建议,用他的钱为众多学子腾出了一块地方,用以办学。
1903年,马相伯率领学生迈进学校大门,他挥毫洋洋洒洒写下两个大字“震旦”。
“震旦”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中国”,并且还有“东方之日出,前途之无量”的美好寓意,于是中国之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成立了。
在这里,马相伯确立了“学术无界限,思想需自由”的核心教学理念,年过花甲的马相伯亲历亲为,担起了拉丁文、法文、哲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重任,彻彻底底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当呐喊声过于响亮,命运就会注意到你,只不过有时候这份注视,并不友好。
马相伯的震旦大学名气越来越大,法国的教会开始不满意了。因为马相伯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对学生进行神学教育,这和教会的初衷逐渐偏离,于是教会开始干预学校的运行。
毕竟场地所有权还是教会说了算,马相伯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对抗庞大的教会,最终名震一时的震旦大学被迫解散,马相伯也被教会“软禁到了医院”,理由是“精神需要疗养”。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这是马相伯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震旦大学虽然解散,但是马相伯看到了“教育救国的希望”,他的道路,就是“以学证道”!
1905年,沉寂两年后的马相伯在社会名流富商的帮助下东山再起,再次创建属于中国的大学堂,这次他写下了“复旦”二字,寓意“重振震旦,复兴中华教育之重任”。
而这所复旦大学堂,也就是当今复旦大学的前身,现在的复旦大学也是在这里重新建设起来的。
转眼三十余载岁月匆匆而过,日寇侵华,神州又一次陆沉,百岁老人马相伯在离开上海辗转来到越南谅山时身体太过虚弱不得不停留。
1939年下半年,马相伯的生命之火已经快要燃尽,他像是一根蜡烛,插在旧中国这个早已倒下的巨人身上不停燃烧,祈求能散发出更多的光亮,让更多的国人看到民族还有希望。
是年11月4日,马相伯躺在病榻上突然高呼:“百年岁月,我何尝不是一条拴在中国门前的狗,可惜叫了整整一百年,中国也没能醒来!”
言毕,马相伯彻底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代的洪流如同滔天巨浪,任何想要与之抗衡的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拍打到沙滩上。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在大势面前退却,马相伯老先生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值得所有后来者铭记。
致敬伟大!致敬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