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荒诞与诡异:那位叛逆皇帝与他的离奇一战
今天,先跟大家聊两句。
今年5月5日,白驹说发布了之一篇文章,到现在已经满五个月了。
截至目前,公众号总关注人数为10300人。在此,白驹衷心感谢所有新老读者的陪伴与支持。
既要工作,又要带娃,业余创作确实不易,但历史是我的爱好,相信自己能始终保持初心,一直努力写下去。
破万了,做个小活动吧。今天这篇文章留言获赞最多的读者,白驹将送出一本《青铜资本》,截至时间为10月9日的晚上7点。届时我将在留言板公布获奖者。
往后余生,还请多多关照,再次感谢大家!
———————————————————
这是白驹说分享的第67篇文章
01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初三,居庸关。
都指挥使孙玺远远望见一队轻骑疾驰而来,顿生戒备之心,遂下令军士严阵以待。
这队人马行至关城时,一名身穿甲胄的武官走上前来,向守关将士大声叫嚷着,说是奉皇上旨意出关。孙玺听罢,自然不敢怠慢,随即陪着笑脸上前,要求核查出关勘合。
武官哪有什么出关勘合,心里虽有几分心虚,但态度仍极为傲慢,对着孙玺骂骂咧咧,强令他立即放行。
明太宗朱棣曾定下旧制:出关必须勘合。
有规章制度可循,孙玺自然不敢擅自放行,可对方咄咄逼人,左右为难的他便将此事汇报巡关御史张钦。
没有出关勘合,张钦同样让这名傲慢的武官吃了闭门羹,态度比孙玺还要决绝,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见张钦不肯就范,武官遂拿出一纸诏书,诏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正德皇帝朱厚照即将出关北巡,抵御来犯的蒙古达延汗,命各关隘守将即刻放行,不得有误。
然而让武官万万没想到的是,张钦看完诏书后非但没有放行,反倒赶紧命孙玺关上城门,并洋洋洒洒写下一封奏疏,让武官将其转交皇帝,随后,转身告辞。
奏疏是这样写的:“陛下要出居庸关,北巡宣府大同,臣只知天子的举动关系重大,若陛下想亲征虏寇,就应该先下诏进行廷议,绝不可这般擅自出行,更应当定个好日子清道而行,并由百官随行。而现如今这些臣都没有听说,陛下却只是轻骑潜行,万一是奸人假冒陛下名号想要过关,以引诱胡人,进而危害社稷,国家又该如何防范。臣的职责便是守关,陛下想这样出关,臣万死不敢奉诏。”
△明武宗朱厚照
此时皇帝车驾正在昌平,看完张钦的奏疏后,朱厚照惊得目瞪口呆,当即暴跳如雷,遂命人召指挥孙玺前来觐见。
孙玺哪敢直接蹚这趟浑水,便回绝来人道:“御史在,臣不敢擅离职守。”
嚯!朕的话都不好使了是吧,快,给朕把居庸关分守太监刘嵩叫来。
接到诏令后,刘嵩哭丧着脸找到张钦,哀叹道:“我就是皇上的家奴而已,不敢不去啊。”
太监终究是靠不住的,张钦也不管他,自顾自仗剑坐在关门之下,此后不论朱厚照派谁来叫门,他就一句话:“敢言开关者,斩!”
随后,几波使者均被张钦喝退,吃了闭门羹的使者们纷纷回禀朱厚照:“皇上,这张钦可了不得咯,臣下差点被他斩于关下。”
朱厚照大怒,快,那谁谁,替朕把御史张钦给宰了。但气话终究只是气话,这样的御史是万万惹不起的。
也就在这时候,内阁首辅梁储领着阁臣蒋冕、毛纪赶到,请驾还宫,除此之外,京城百官的奏疏也如雪片般飞到了昌平。朱厚照深知这一次怕是出不了关了,于是只能幸怏怏地回宫作罢。
但仅凭这小小的居庸关就想困住一心破虏的正德皇帝,大明群臣显然是有些想当然了……
02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二十三日,依旧在居庸关。
朱厚照的车驾刚刚驶出居庸关,径直往宣府方向疾驰而去。
这一天,巡关御史张钦正好前往白羊口巡查,很明显,朱厚照对张钦的行踪了如指掌。而当张钦他听闻皇帝出关的消息后,已是追悔莫及,痛哭不已。
朱厚照不光算计了张钦,也给群臣留下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首辅梁储等人追至居庸关时,居庸关集团的法人已变成了朱厚照的心腹太监谷大用。临走前,朱厚照反复叮嘱谷大用,要向张钦学习,务必做到铁面无私。谷大用当然牢记于心,向试图出关劝谏的所有朝臣下达逐客令,一律赶回京城。
朝臣满头黑线,既然见不着皇帝,那就写奏疏吧。于是,文官集团开始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理由劝说朱厚照回京。
阁臣蒋冕、毛纪,吏部尚书陆完等人纷纷上疏,表示你太爷爷留学瓦剌一事尚在眼前,难道陛下忘了吗?“如果再重蹈土木之变的覆辙,那国家又该如何抵御?”
首辅梁储、给事中汪玄锡、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等人则以国本未固为由,劝谏道:“眼下皇上连个皇子也还没有,大明人心不定,您就这么出关一走了之,竟连个居中留守的人也没安排。”意思也很明白,英宗留学前好歹也安排了弟弟郕王监国,你这也太不负责了吧,来,赶紧回来。
此外,梁储以及提前夺情回京的杨廷和都表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打仗,这祭祀天地神明的大事同样不容忽视,皇上必须回来主持各类祭祀大典,才能顺应天意,不至于招来灾祸。
对于朝臣们的劝谏奏疏,朱厚照大多予以留中不发,任凭你们磨破嘴皮子,我全当没听见。
得,看来皇帝是铁了心要和蒙古干一仗了,那既然拗不过,索性就加入吧。
于是,梁储代表文官集团向朱厚照表态:“陛下,臣等看您独自在外奔波劳累,于心不忍啊,做臣子的就应当随侍左右,供您差遣。现在内阁及各府部衙门都开具了堂上官的名单,请从中各点一人随侍,让我们也尽一尽臣子的本分。”
朱厚照回复:不准,我身边不缺人。
梁储再次上奏:“我、蒋冕、毛纪三人轮流派一人随侍左右,这总行了吧?”
朱厚照还是不准,索性直接留中不发,不予回复。
看来这一次朱厚照是下决心要撇开文官了。朝臣们当然很生气,那行,皇上你打仗总是需要兵马钱粮的,这兵马钱粮的调动事务总离不开咱们五府六部六科吧,有的是你求咱们的时候,到时可别怪咱们不配合。
然而,文官们显然又一次打错了如意算盘,朱厚照干仗还真不需要他们助力。
抵达宣府后,朱厚照便以威武大将军之印信钧贴调动兵马粮草,以豹房班底打造总参谋部,着手准备战事,将文官集团彻底排除在战事之外。
面对入侵的五万余蒙古铁骑,朱厚照在宣府附近的阳和城扎下行营,后调遣大同、辽东、宣府、延绥等地的五、六万边军,构建了以大同为中心的U形防御体系,静待蒙古军队落入明军预设的口袋之中。
九月,随着蒙古军队从明军预设的缺口进入大同境内,一场明蒙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明武宗出游图
03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二十日,阳和城行营。
当朱厚照接到应州军报时,涧子村的明军已是万分危急。
此前,经历几天的较量,明蒙双方势均力敌,战局相持不下。
这一日,大同总兵王勋再次率部出战,在应州涧子村遭遇蒙古骑兵主力,双方遂陷入激战。随后,激烈的交战声引来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等部兵马,这本该是两股明军聚歼这支蒙古骑兵的绝好机会。
怎料,这支蒙古骑兵悍勇无比,竟能分兵拒敌,两股明军反而遭到敌骑的袭扰牵制,一时无法合兵一处,战斗越打越被动,明军甚至随时可能被蒙古人逐个吃掉。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朱厚照当机立断,决意亲赴战场,率军支援涧子村。
眼看皇帝要以身犯险,众将皆大惊失色,谁都担心再次发生土木之变那样的祸事,于是纷纷劝阻朱厚照。
其中延绥参将杭雄便苦口婆心地劝道:“主人养狗,就是为了防备盗贼,现如今盗贼真来了,主人却要自己前去驱赶,那还要狗做什么,我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力。”
朱厚照笑着制止了他,随后振臂一呼,亲率提督太监张永、都督江彬等各部兵马出营而去。
当涧子村明军看到威武大将军旗帜时,当即明白这是皇帝亲自上阵施以援手。明军顿时士气大振,人人皆效死力,战场上万岁声与喊杀声此起彼伏,声震四野。
援军的到来,让原先的战场形势也骤然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蒙古军逐渐被明军压制,而三股明军也乘机合兵一处,结垒迎敌。
第二日,朱厚照继续在涧子村亲自督战,明蒙双方激战百余回合,仍不分胜负。蒙古军见久战无法冲垮明军,也担心其他明军赶来合围,于是开始退却。
蒙古军要跑路,朱厚照当然不能让其顺顺利利全身而退,明军遂展开追击,但终因天气等原因引兵退回大同。
应州一役,明军阵斩敌首级十六级,己方则阵亡五十二人,另负伤五百六十三人。相比激烈的战况,双方战损之小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不免让人怀疑是否有人在数据上做了手脚。
但无论战果是否丰厚,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此一战后,蒙古每年虽仍有犯边,但却再不敢深入大明内地,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三十三年之久。
应州之役后,战事基本结束。为防备蒙古再次入侵,朱厚照重新部署防御,待一切妥安排当,他于第二年正月返回北京,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军旅生涯。
回程途径居庸关时,朱厚照不忘调侃张钦,笑言:“之前御史阻止我出关,现如今我已经得胜归来啦。”
04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初六,北京德胜门外。
数十座彩帐拔地而起,数千副彩联悬挂于城墙之上,彩联上“威武大将军”的金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夺目。
这些都是按皇帝的旨意布置的,与此同时,文武百官也按照皇帝的要求,打破常规穿戴曳撒、大帽、鸾带等蒙元胡服迎接圣驾凯旋。
这一等便是一整天,直到入夜时分,圣驾方才抵达德胜门,为首的正是乘赤马、着戎服、佩宝剑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群臣立刻跪拜叩首,山呼万岁。
随后,朱厚照进入事先安排好的御帐,接受百官朝贺。此次北征,朱厚照自然是万分得意,他兴奋地对首辅杨廷和说道:“朕在榆河曾亲斩虏首一级!”杨廷和等人再次叩首,赞道:“皇上圣武,臣民不胜庆幸。”
△内阁首辅杨廷和
大捷之后必然少不了一番大赏,何况这次可是御驾亲征。
朱厚照倒也不客套,他之一个要封赏的人便是他自己。朱厚照加封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是朱厚照本人)为镇国公,食禄五千石,顶格拉满。
其次要赏的便是跟随出征的宦官、边将、锦衣卫等一干人等,以及出关后征调的各路参战边将,录功封赏人员合计竟达到五万六千四百余名,皇帝身边的阿猫阿狗人人有份,比此次参战的总兵力还要多。
兵部尚书王琼拿到这份厚厚的功劳簿时,顿时傻了眼。于是,他命人重新核实战功,大幅缩减冒功人员,又拟定了一份九千五百五十五人的升赏人员名单,交朱厚照御览。
朱厚照看后,当即下旨斥责道:“朕御驾亲征,又岂是委派将帅出征能相提并论的,你们兵部拟定的奏折有失体统,着仍按原功劳簿升赏办理,不必再拟,也不得拖延。”
得嘞,您说了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打仗没有留守文官的份,但回过头来的封赏,朱厚照却并没有忘记他们。上至阁臣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四人,下至五府、六部、都察院以及各科道官员,皆有封赏,甚至包括那位不让自己出关的御史张钦。
对于朱厚照递来的甜枣,文官们却纷纷予以拒绝,以此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首辅杨廷和就推辞道:“臣并非将领,无功不受禄,如果受了这无名之赏,传出去会引起全天下的非议,请陛下收回成命。”一时间,辞赏的奏疏纷至沓来,好不热闹。
但在朱厚照面前,这样的抗辩显然是无力的,统统给朕受着,想辞赏,没门!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年仅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突然病逝。皇权接替之际,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们便清洗了朱厚照生前最为倚重的江彬、魏彬等一大批豹房人员,将昔日朱厚照的总参谋部连根拔除。
另外,对于那份五万多人的功劳簿,也必须重新追究,冒功受赏者悉数遭到裁革。
而对于“在榆河亲斩虏首一级”的大行皇帝朱厚照,文官们在一则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正德丁丑大同应州之役,止生擒虏一,斩首十有五。”
显然,位于顺天的榆河当时并没有爆发战事,言下之意:先帝,您所谓的斩首,只不过是杀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