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杨勇带队伏击日军,不料日军还未进入伏击圈,就忽然大喊大叫
1938年,杨勇带队伏击日军,不料日军还未进入伏击圈,就忽然大喊大叫,接着便四处开枪。杨勇大惊失色,急问:“是谁暴露了目标。”
1938年9月,日军的第108旅团踏入了吕梁山区,他们的目的是明确的——为正在进行的扫荡行动输送必需的物资。
在这紧张的情况下,时任686团指挥官的杨勇接到了紧急的命令:他必须率领他的部队,前往汾阳至离石公路的东段,一条对日军来说至关重要的补给线。在那里,他们将布置伏击,目标是一队正从汾阳驶往离石的日军汽车运输队。
一天,杨勇带领各营的干部们来到汾离公路,目的是仔细勘察地形,寻找进行伏击的更佳位置。在细致的观察之后,他们发现了薛公岭附近的一个关键点——一个理想的阻击地点。
但这个地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对面的山包上恰好有一个敌军碉堡坐落着,如同一只虎视眈眈的野兽。这个敌碉堡的存在让杨勇陷入了深思。
如果他们在战斗开始前就攻占碉堡,很可能会打草惊蛇,让敌人警觉,从而破坏伏击计划。
如果等到战斗爆发后再攻击碉堡,他们的伤亡将会非常惨重。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关系到整个行动的成败以及无数士兵的生命。
最终,杨勇作出了决定:他们将同时进行打击碉堡和执行阻击任务。
杨勇和他的第686团正处于一场紧张的游击战中,几天后,杨勇接到了决定性的情报:敌人的车队即将出动。这个消息如同一记警钟,在杨勇心中引发了紧迫的行动。
他迅速做出决策,决定提前在汾离公路中段的吴城镇东南薛公岭地区设伏,准备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
9月14日的拂晓,杨勇和他的团队在黑暗中悄然进抵预定位置。 当日军不知情地进入了伏击圈后,杨勇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他首先指挥迫击炮对日军在山岭上设立的碉堡进行轰击。3发炮弹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那个碉堡仿佛被巨力拔起,飞向了天空,震撼了整个战场。
随着碉堡的摧毁,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杨勇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勇敢地发起了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战斗技巧。
经过一小时的激战,他们成功击毁了20余辆满载军用物资的敌军汽车,造成了敌军惨重的损失。除了3人选择投降外,200多名敌军士兵全部被歼灭。
次日,日军的大部队对这一地区发起了反击,但他们所遭遇的只是一片荒凉的战场。 除了收回5车尸体外,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杨勇和他的团队早已在胜利中撤离。
由于杨勇及其部队的连番打击,日军供应线被严重切断,他们得不到弹药和给养的补给。处于绝境中的日军甚至不得不杀马来充饥,他们的处境凄惨至极。
几天后,日军决定冒险再次尝试运输补给。他们派出100多名士兵,分乘几辆汽车,试图运送一车粮食。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尝试,旨在探测中国军队的反应。
杨勇凭借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很快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他决定采取一个狡猾而高明的策略:先给敌人一点“甜头”,允许这一车粮食安全通过。
果不其然,这一行为让日军的胆子大了起来。第二天,他们更加自信地出动了200多名士兵,押送着18车物资。当这支日军部队经过油房坪一带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日军队伍进入伏击区域时,杨勇和他的部队迅速发动了攻击。这场伏击既迅猛又致命,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在激烈的交火中,杨勇的部队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高超的战术。经过一番激战,日军的全部物资和押送部队被一网打尽。
经历了两次惨痛的失利后,日军变得异常警觉,仿佛成了惊弓之鸟,他们在行进中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生怕再次落入中国军队的伏击。 面对日军的过度警惕和恐慌反应,杨勇深知,如果想要继续打击敌人,就必须采取更加大胆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他心中闪过一句古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杨勇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战术调整。他选择了一个极具冒险性的设伏点:薛公岭东南的汾阳县王家池附近的公路两侧。这个地点非常靠近敌人的活动区域,可以说是在敌人的鼻子底下。
杨勇的计划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和他的部队在夜色中悄然移动,隐蔽地接近预定位置。他们必须在保持极度隐蔽的同时,迅速做好战斗准备,等待着日军的进入。 在日军还未真正步入伏击圈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情况发生了。突然间,日军士兵开始大喊大叫,接着四处胡乱开枪,仿佛遭遇了看不见的敌人。
杨勇一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枪声,立刻感到震惊和不解。
他的之一反应是担心是否有战士暴露了他们的位置。他迅速拿起望远镜观察,心中充满了紧张。当他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时,他发现日军只是在无目的地射击,显然是出于恐慌和混乱。
杨勇紧握着望远镜,目光锐利地观察着敌军的一举一动。当日军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他果断地下达了开火命令。突如其来的枪声和爆炸声在平静的山谷中回响,标志着战斗的爆发。 在这三次激烈的战斗中,日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据统计有1200余名日军士兵在这些战斗中被歼灭。除了给予日军沉重的人员伤亡,八路军还成功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