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存世的“状元”考卷,2460字无可挑剔,不输现代的“书法家”
隋朝时期为了能从全国挑选出卓越的人才,为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出谋划策,于是隋炀帝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让许多寒门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经过唐宋的开拓发展,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在明朝时期,为了让科考学子的诗卷文字清晰可辨,做到公平、公正,还衍生出“馆阁体”。
这种书体点画平直,形态优美,实用性跟观赏性兼得,因此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时期,可惜让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科举考试推行的1400多年中,能保存下来的试卷极为罕见,至于“状元卷”就更不用说,在我国历史上的700多位状元中,仅有一人的试卷得以流传于世。
他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状元赵秉忠,乃青州府益都县人(今山东省青州市),父亲赵僖是礼部右侍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它考中状元时才年仅25岁,才华颇为出众,之后也曾任职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位。
但是由于朝中情况日益腐败,与他正直廉洁的品行不符,一直遭受打压,所以最终自行辞退官职归乡,而且在临走之前他把自己的状元卷也给拿走了,由他的后代子孙进行保存,所以此作如今得以传世,这件“状元卷”主要根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强调了为君、为官者要修养自身的品德,保持廉洁奉公、厚德载物,不要徇私舞弊额,只着眼于个人利益,还要深化自身的能力,养成勤学苦读的好习惯,让自身的能力与社会相适应,同时对于亲人、朋友多加关爱,建立和谐友爱的社会风气,无论是天子还是人民,都应当一视同仁。
正是赵秉忠敢于直言的品行,和实用真诚的看法,让他一举拿下状元的名号,同时也为我们研究赵秉忠、魏忠贤等明朝的官场情况,以及社会矛盾提供了依据,当然从书法上看此作也是十分精悍,全卷2460字无可挑剔,每一笔都精到细致,开头的简介采用仿宋体书写,正文之前是万历皇帝用红笔写的六个大字:“之一甲之一名”。
正文内容则使用的馆阁体小楷,可能很多听到馆阁体几个字就非常排斥,其实相较于当打一些业余“大师”写的“印刷体”,馆阁体的根基在于古法,点画上依然保存着秀逸流美之态,就这样这件“状元书”,字体端庄稳健,点画清晰明了,结构安排紧密精致中,带有疏朗之气,比当代很多专业的书法家水平都高。
彰显出几分魏晋时期的风骨,气韵至今仍然不散,当然能得到良好的保存,也离不开赵秉忠十三代上百年尽心尽力的守护,到了近代传到赵焕彬先生手中,经过专家的详细了解跟证实后,最终确认赵焕彬先生的状元卷为真迹传世,之后上交给国家,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
您对状元赵秉忠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