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断崖式降温!没暖气,没空调,古人怎么取暖啊?

历史文化1年前 (2023-11-07)870

据中央气象台近期发布消息,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迎来寒潮降温,部分地区降温达12~16°C。

近日,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江南江淮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来源/央视《新闻直播间》截图

面对“断崖式”降温,已有多座城市提前启动供暖,确保广大市民温暖过冬。可见,暖气已成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过冬标配。可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如何过冬?

为确保广大市民温暖过冬,多地已提前启动供暖。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从火堆到火塘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有了火,先民们告别“茹毛饮血”,吃上熟食这一饮食习惯的改变,间接促进了人类大脑、体质的进化。据测定,金牛山人脑容量为1390毫升,比周口店北京人脑容量平均值(1088毫升)多,接近现代东亚人脑容量平均值(1415毫升)。他们虽然不会人工取火,但已想尽各种办法将火引入山洞,通过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烧,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袭与野兽的攻击。

烧骨,旧石器时代,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出土,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据推测,金牛山人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

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仅灰烬堆就发现了11个,其平面、剖面都比较规整,灰烬堆周围,遍布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专家推测,金牛山人经长期摸索,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出外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后,扒开封火的火堆,金牛山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火塘形态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方形或是瓢形,位置一般面对门道,既有助于吸收氧气助燃,又能阻挡寒风。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满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人们的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烹饪、进食、取暖、议事、睡眠都在火塘边进行,商周时代也是如此。一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用来烹饪、取暖,也是最神圣所在,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最早的壁炉和温室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燎炉。从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可看出,此时火盆腹部较浅,形制小而简单。与炉配套出土的炭箕或漏铲,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这种小型火盆虽然便利,提供的热量终究有限,如何让整屋暖和起来,达到温热如春的效果,古人做出了很多探索。

“王子婴次”青铜炉,春秋,烧炭燎炉,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此炉腹部浅,提供热量有限。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人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会潮湿,还会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叫作柳的宦官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赢得了宋元公的宠爱。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还是太子时就十分讨厌他,一度想置其于死地。宋平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柳想尽办法讨好元公。依规定,在寒冬十二月守丧,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总是暖和的,原来是柳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 *** 暖暖的元公一高兴,柳便保住了性命,再次成为宠臣。

不过,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范围取暖,毕竟大面积烧地太过消耗能源,又会在屋内产生大量烟尘。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情况,秦代建筑师们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1974年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被发现。这些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由土坯砌造,炉膛呈覆瓮形,可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余地,便于炉烟迅速排出。“入”字形的炉顶有利扩大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有存放木炭的炭槽,木炭燃烧时间较长,可长时间保持室温。壁炉被发现时上部建筑已被毁坏,无法得知烟道样式。专家推测,发现的3座壁炉有2座供浴室采暖用,1座似高级统治者专用。

秦咸阳之一号宫殿室壁炉平剖面图。来源/刘庆柱、陈国英:《秦都咸阳之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

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性温”,将其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可使人感觉到温暖,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相继出现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典型代表如西汉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温室殿”建于汉武帝时期,殿内“以椒涂壁”,设有壁炉,挂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放着来自西域的毛毯。皇帝经常在此与朝臣商议国家大事。因椒泥良好的保温性能,“温室殿”冬季还可陈列花木,成为一时奇观。

这种富贵人家在冬天“捣椒泥四壁”,布置温房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唐代。一到长安大雪天,豪贵家里“到处爇红炉”,夜夜弦歌宴饮。木炭为人工烧成,在当时仍属“奢侈品”,只有上层人士用得起。唐开元天宝年间,宫里曾收到一批从西凉地区运来的“瑞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有光,每条可烧10日,热气逼人使人无法接近。

居家必备神器

俗话说,人冷先冷四肢,今有火笼、暖手、暖脚宝等各种神器,古也有熏笼、手炉、汤婆子等小型取暖用具。如今常为南方所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熏笼为先秦时的熏衣用具,人们用竹篾编作透空的网罩,其下置炉,炉上置炭,或添香草,用以熏香衣物。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不大,高度在20厘米左右。南北朝出现的竹火笼与其类似,加上提梁后可随身携带,火笼内有红泥小炉,放置炭火用,将竹火笼放入衣袖内,周身可暖。

武则天时期,有人设计了一种迷你取暖神器,名“卧褥香垆(炉)”,其实就是香球与迷你火炉的结合。拿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它的构造十分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安装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镂空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任凭球体香炉怎么旋转,燃点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外泄,放进被窝里安全又方便。

唐代鎏金银香囊。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的导热性能好,人们在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是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炉上加上小提手,便成了握于手中,暖手暖心的手炉。古装电视剧中,手炉经常出镜,身中火寒之毒的梅长苏,相当怕冷,一到冬天就得围上毛披肩,手捧一只铜手炉,《甄嬛传》中的娘娘、小主们,也是个个穿着毛领,捧着手炉,抵御风寒。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在清人陈枚为描绘宫廷嫔妃深宫生活所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嫔妃们手中的手炉,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清代掐丝珐琅海棠式手炉。来源/故宫博物院

民间常用的一种取暖神器则是起源于宋朝,名为“汤婆子”的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使用 *** 与热水袋类似。冬天在圆壶里装上热水,拧上盖子,包上布,放入被窝中暖脚,又得名“脚婆”。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特别实用,有了它,宋人黄庭坚能“夜夜睡到明”。一直到现在,“汤婆子”都是南方很多家庭必备的过冬神器。

没棉花前穿什么取暖?

冬季待在室内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如果非要出门,古人如何保证自己不被冻成狗?靠羽绒服、棉衣?——这些在唐宋之前都还没有出现。那穿什么取暖?有钱人家当然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平民百姓则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古人穿裘,有毛的一面是露在外面的,战国初,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有一回出宫巡视,路上碰见一个反穿皮裘身背柴草的人,很是纳闷,问及原因,那人回答道,“因为只有一件皮裘,如果干活时把毛穿在外面的话,毛就会被磨光了”。魏文侯大笑道,“难道你不知道,等皮板磨坏以后,毛也就掉光了吗?”

清代明黄色彩云金龙纹天马皮镶貂皮边男朝袍。来源/故宫博物院

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如果拿现在又轻又脆的纸做一件衣服,一套被子,你肯定会严重怀疑它的可用性,更别提保暖了。可那时的纸不一样,多为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坚韧敦厚,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用料,主要为拉力强,耐折耐磨的楮树皮纸,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厚度和打浆度,就可制成既便宜、又能挡雨露风寒的纸衣。

起初,穿纸衣只是无布可衣的穷人的无奈之举。当时的 *** 工艺相当原始,就是拿几张纸黏结起来,围身挡寒。至宋代, *** 纸衣已成为专门的行业,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为处理纸衣料,“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然后将纸卷在箭杆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变得柔韧。接着才是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各种工序。纸衣里纳麻絮,便成纸袄。再往大了做,就成了纸被。

纸衣价廉,方便 *** ,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无声白似云”(陆游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对于纸被在大雪天带来的温暖,陆游深有体会,他曾写诗感谢赠其纸被的友人,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如果纸被变脏变旧,吱吱作响了,大生活家苏东坡教你应对 *** ,“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纸衣、纸被的更大问题在于不透气,长期用对身体不好,所以冬天防寒还得将布衣、纸衣换着穿。

紫禁城里的“地暖系统”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至迟在魏晋时期,东北地区已有使用火炕的记录,当时 *** 比较原始,白天,人们在灶台煮饭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卧其上。这就是原始的“暖床”。后来,暖床经过不断改造与完善,与灶分离成用烟道相连接的两体,烟道里的烟顺着屋外烟囱排出,火炕就此产生。

辽金之际,火炕技术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人们以土做炕床,一面联墙,一边有火门,炕内中空如盆。天冷时,开火门点火借以取暖;天热时,闭火门用以纳凉。”金人睡觉、饮食娱乐均在炕上进行,就连“金主聚诸将共食”,接见异国使臣大设国宴,也是在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南宋文人朱弁(朱熹叔祖)曾自荐为宋朝使节赴金,在北方被扣留多年,当他看到火炕时,简直惊呆了,原来冬天可以这么温暖!不由得写诗感叹连貂皮衣服都无法抵御的北方严寒问题,就这样被暖洋洋的火炕解决了(“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掐丝珐琅八吉祥纹火盆,清中期,高21厘米,口径51.7厘米,底径31.5厘米,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或庭院内,用以烧炭取暖,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来源/故宫博物院

火地由烧火用的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几部分组成。工作坑设在室外,深约1米,不用时用木板盖上,如平地一般,用时则掀开木板,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下到工作坑里去烧炭。排烟道也在室外,如此一来可避免烟灰污染,又可保障炭火热气沿着主、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确保受热面积均匀,温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断将此区域包围起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皇宫里东西暖阁取暖的奥妙就在此。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在紫禁城待了13年,对宫中取暖方式印象深刻。他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欧洲取暖的 *** ,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冬季防火防毒很重要

在宫里铺设地下火道,不仅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施工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建筑下陷,火地取暖更多适用于寝宫而非紫禁城大殿,如太和、中和、保和殿。皇帝冬季上殿,举行殿试、宴会等大型活动,还得靠最常见的 *** 来御寒,那就是烧火盆。为了防止火灾,炭盆外有 *** 精美的透气笼罩,时人称之为“熏笼”。熏笼有大有小,放置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现在在紫禁城三大殿里还能看见。

炭盆取暖不是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能享用,而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配给炭盆及供给炭的数量依地位等级分配,“皇帝妃嫔中答应、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宫里冬季使用燃料无外乎煤、炭、木柴,熏殿用的火盆主要使用红箩炭,由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到红箩厂,按尺寸锯截,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等,放在圆形荆筐里,外刷红土,表明宫廷 *** 。这种炭很耐烧,不会爆出火星。

红箩炭无烟无味,大冬天在室内燃烧,若通风不好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明代太监刘若愚曾注意到,红箩炭“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大人闷了尚可到室外透气,可襁褓中的“皇子女婴”很可能因此中毒早早夭亡。乾隆年间,宫廷用炭量惊人,当时标准为:皇太后日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0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清,宫廷画师绘,绢本设色,纵184 厘米,横98厘米,画面上仕女身着裘装,一手搭于暖炉上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来源/故宫博物院

从明永乐十二年(1414)紫禁城初具规模到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将近500年时间里,皇宫共发生火灾58起,清代发生的11起火灾中,有一起就与炭盆用火有关。那是清嘉庆二年(1797)冬十月的一天,乾清宫掌火太监郝士通夜里将火盆木炭闷灭后,随手将其放在乾清宫东穿堂楠木隔旁。没想到,待他走后,未被完全熄灭的余烬死灰复燃,烧到了楠木隔,火势很快从乾清宫蔓延至附近的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一时火光冲天。虽然大家极力救火,无奈火势太猛,就连交泰殿后的坤宁宫前檐也被火熏灼,幸亏西北风起,才幸免于难。乾清宫、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就此化为灰烬,龙颜大怒,郝士通被处死,与火灾相关联的25位太监受到了重罚。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冬十月一天,嘉庆皇帝严饬内务府大臣在太和殿放置太多火盆,这样既不暖和,又费钱,尤其是窗户一开,火星乱窜,幸得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才不致引起火灾。此后,嘉庆帝下令以后在保和殿、太和殿设宴,只准在两角处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灰掩盖,窗户只能开中间的;在太和殿、中和殿阅视祝版(其上写有祭祀时祝祷文字的木版或纸版)时,不需安设火盆,两边隔扇亦不准开。如有违规者,降职处理,由此杜绝一切火灾隐患。

可见,古人避寒取暖,无不围绕“火”展开,大至火塘、火炕、壁炉、熏笼等供暖设备,小至手炉、脚炉、卧褥香炉等居家必备取暖神器,都离不开它。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之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学会生火也让古人想出诸多应对凛冬的 *** ,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参考资料:

周振宇《旧石器时代的火塘与古人类用火》

王石天《试论古代中国的衣料》

游修龄《纸衣和纸被》

扬之水《也说纸被兼及纸衣》

朱庆征《关于明清皇宫冬季取暖的几个问题》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1/544002.html

“断崖式降温!没暖气,没空调,古人怎么取暖啊?” 的相关文章

徐庶选择投靠曹操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徐庶选择投靠曹操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一方面展现了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然而实际上,曹操并没有为了得到徐庶专门用计,徐庶是母亲被俘后,主动投奔了曹操。《三国演...

梁武帝萧衍为何会被称为菩萨皇帝?生平如何

梁武帝萧衍为何会被称为菩萨皇帝?生平如何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南梁开国皇帝,在位47年时间。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读者不禁要问,为何南朝会有这么的寺庙?其实这与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有关。因为这位皇帝...

为什么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刘秀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刘秀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对刘秀和中华民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秀是中兴君主,为何人们又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为什么?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制封建社会当中,有着许多的帝王在后世的评价里面褒贬不一,因为他们有过大功劳足以铭记于史册之中,却也有着一些错误的决断在当时或者未来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

在古代,后宫的嫔妃都是如何打发时间的?要做些什么

在古代,后宫的嫔妃都是如何打发时间的?要做些什么

,相比于每天要处理朝政的皇帝,古代后宫妃子的日子就比较清闲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因此大部分男子都有三妻四妾。而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的生活就更加丰富了,可以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在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是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而后宫的女子则更...

在古代什么是九锡?三国时期有哪些人得过这份荣耀?

在古代什么是九锡?三国时期有哪些人得过这份荣耀?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古代,九锡其实是九赐,因为锡与赐是通假字。它是中国古代皇帝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都接受过九锡,因此,九锡成了篡逆的...

古代皇帝临死前点名让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选中不想死怎么办

古代皇帝临死前点名让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选中不想死怎么办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和妃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驾崩后,一般会选妃子陪葬,可选定的妃子不同意该怎么办?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殉葬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非常残忍的陪葬文化,在明代时殉葬制度被短暂废除,清军入关以后建立的清代,又恢复了殉葬的制度。...

宋玉: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也是楚国著名辞赋家

宋玉: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也是楚国著名辞赋家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期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与唐勒、景差齐名。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宋玉崇尚老庄,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所作辞赋甚多。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接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