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逃台湾,因飞机超重,扔了10块“破石”,今成九大国宝之一
1948年的冬日,北方大地早已银装素裹。
这一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 *** 军节节败退。
12月的一个早晨,蒋介石仓皇出逃台湾。
机场里鸡飞狗跳, *** 士兵们手忙脚乱,试图将一批批国宝文物搬上飞机。
“喂,你们小心点!”一名军官厉声喝道。
几个士兵咬紧牙关,满头大汗,艰难地抬着一块块巨大的石头,那是陈仓石鼓,每一件都重达千斤。
十面石鼓很快就被搬上飞机,飞机轰鸣着启动,准备起飞。
“不好了,飞机超载了,无法飞行!”不一会儿,机上的无线电就传来紧急通讯。
军官急忙命令士兵,重新卸下石鼓。
“就这样丢在跑道上吧,我们必须赶紧离开!”
于是,十件沉甸甸的陈仓石鼓,就这样被遗弃,最终留在了大陆。
文物部门,及时将其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妥善保存。
历经沧桑的石鼓在新中国找到了家,成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一度被誉为“中华之一古物”。
这些沉重的巨大石鼓,看似“其貌不扬”,却承载着无尽的历史故事和荣辱悲欢。
它们见证了中华的沉沦与复兴,记载了几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石鼓的来历为何神秘莫测?
这长达千年的历史启迪,还有许多迷雾等待我们去解开。
陈仓石鼓,颠沛流离
公元627年,陕西陈仓山下。
苍茫山野间,一群羊儿飘逸地啃食着田野的新绿,恬静的山谷中回荡着羊倌悠扬的歌声。
阳光温柔地洒落在羊倌身上。
他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片刻,目光不经意地掠过身旁一块怪石。
好奇心起,羊倌走近仔细端详。
这些石头个头差不多,形态宛如鼓状。
表面绘着诸多古朴的图纹,犹如沧海之迷踪,引人无限遐想。
羊倌双眼微眯,用手轻轻抚摸着石鼓的纹路,感受着上面蕴藏的历史沧桑。
对于这不解之谜,他只得摇摇头,继续放养羊儿,心中却不免藏了几分好奇。
当晚,羊倌兴奋地与村民们描述了石鼓。
陈仓山一带突然人声鼎沸,好奇的村民和邻近乡亲纷纷前来,围着那神秘的石鼓议论纷纷。
许多村民伸出粗糙的手,轻抚石鼓表面凸起的字迹,试图解开其万年谜题。
一位身着白衣的读书人也步履匆匆来到现场,目光专注地审视着石鼓上古朴的纹路。
他皱眉思索,手指轻拂着石鼓表面,脸上闪过一抹惊讶,随即又沉静下来。
与他相邻的村民依然诧异,皆为这石鼓的来历,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些神秘的石碑,为何会出现在此?
上面记录的古老文字,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十面石鼓静静地立于草原,表面斑驳的文字似在诉说着千年沧桑的故事,等待着有缘人的解读。
千年沧桑,颠沛流离
公元755年,春日初暖,兵锋相接之声却在唐都长安已隐隐作响。
王方翼率安禄山叛军逼近长安,肃宗仓皇出逃。
大唐盛世迎来安史之乱。
唐肃宗挟裹着帝国的最后一丝底气,匆匆逃至雍城。
逃亡途中,传闻陈仓石鼓隐匿于山谷之间,唐肃宗心怀好奇,竟亲自护送着石鼓进入了雍城的边远角落。
然而战乱蔓延如火,追兵已逼近,只得将石鼓暗中藏匿于荒野之中,继续艰难逃亡的旅程。
唐朝亡后,大宋一统中原,国势强盛,社稷安泰。
宋徽宗对这神奇石鼓,极为倾倒。
他坐在御案前挥毫泼墨,边品茗,边令太监将石鼓搬到殿内。
细细抚摸石鼓粗糙的质感,期盼从鬼画符般的文字中解开谜题。
甚至有专人在其字缝间填注黄金,为其镀上金光,彰显尊崇之意。
然而,由于金身的封装,这些石鼓再次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靖康之变后,金兵将石鼓当作战利品掠走,却因无知而抛弃荒野。
直至近代,八国联军的破坏肆虐北京城,陈仓石鼓似乎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庇护,成功躲过了这场文明的洗礼。
这重达千斤的文化瑰宝。
虽然历尽风雨,却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荣辱兴衰。
1933年的秋天,热河陷落,日军步步逼近。
北平古都的安危,令国民 *** 备受担忧。
为保护故宫文物免遭战火蹂躏,南迁工作悄然展开。
这一行动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珍贵的书画、瓷器、铜器、玉器、刻本等文物被仔细包裹,装箱,准备进行千里迁徙。
其中,陈仓石鼓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物,自然也在搬迁名单之列,但其打包保护却成了一项巨大挑战。
他们神色凝重,小心翼翼地记录每个文物的位置。
忽然,一位老专家招呼庄尚严到一旁,面前是十面沉重的陈仓石鼓。
“这可是重中之重,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啊。”老者叹道。
庄尚严脸上也难掩担忧,他知道石鼓脆弱不堪,稍有不慎就可能灰飞烟灭。
在老者指点下,庄尚严耐心地用湿纸包裹石鼓,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碰坏表面的文字。
他细心地用棉被和麻绳进行了两道包扎,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石鼓放入木箱。
最后,他轻轻拍了拍箱子,像在向石鼓诀别一样。
然而,好景不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上海这座曾经的繁华都市,迅速沦为硝烟弥漫的前线。
此前数年,它们安然躲避在公共租界的万国博物院内。但战火已逼近眉睫,他们再无宁日可期。
“这些古石那么沉,值得大费周章带走么?”起初许多人持怀疑态度。
但明智的文物专家坚持保留,认为它们承载了太多可贵的历史见证。
最终,十面石鼓踏上了南迁漫漫之路。
先是汽车载着它们穿过乡间小道,又转乘火车抵达湘江之滨的武汉。
一次,敌机袭来时,他们将沉重的石鼓抬下地基,小心藏入地堡。
轰炸过后,地面已是瓦砾满目,但石鼓安然无恙。
然后又是轮船顺长江而上,经过重峦叠嶂进入云贵高原。
几番转折之后,这批文物终于来到战时陪都成都,在四川博物院得以安顿。
直到1948年,蒋介石败逃,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陈仓石鼓的秘密
陈仓出土的石鼓,记载了秦国早期的历史风貌。
它们大约刻制于公元前325年后,秦惠文王时期。
犹如一部描绘秦代盛世的历史画卷,其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当时秦国王室及贵族生活的丰富场景。
石鼓表面刻有“籀文四言诗”,每面一首,共十首。
诗中描绘了王室贵族的生活场景:祭祖训兵、打猎烹肉、分餐赏乐。
譬如一首写秦王训兵的诗曰:“秦王命守,戌役熊豹。”
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王室军旅威武的气象。
又如一首出猎的诗曰:“秦王如狩,埏载饼肉。”
生动展现了古时王公,外出打猎的盛况。
历经岁月洗礼的陈仓石鼓,依然散发着古老文明的气息。
其字体规整大方,每一笔都饱含着秦国王室的雄风和威仪,承载着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的历史记忆。
笔触优美圆润,完美展现了文字的力量和美感。
如今,这批石鼓,成为研习古文字和秦文化的瑰宝。
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书写笔法的演变,也让后人一瞥中华文明的悠久底蕴。
抗战胜利时,看护石鼓的专家,欣慰地抚摸上面布满裂痕的文字。
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将与这片热 *** 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