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原因是什么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明成祖朱棣,他在位的时候可是经历了五次北伐,而且每次北伐都将蒙古造成沉重的打击。然而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土木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的一件大事,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因此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大明王朝举国震惊。对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来说,‘’土木之变‘’真是奇耻大辱。
瓦剌本是蒙古部落的一支,随着势力的增强,不断吞并其它部落,瓦剌太师也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公元1449年6月,也先率军入侵大明边境,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决定御驾亲征,虽然他的决定被很多人反对,但英宗还是亲率20万大军出发了。他在出兵前征得了母亲孙太后的同意,安排自己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郕王朱祁钰监国。9月份,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对于土木堡的惨败,后世不少学者都把责任归咎于太监王振,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存在偏颇,王振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更不是全部责任。要说清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明成祖朱棣。
当年永乐皇帝为了颠覆忽必烈家族,不断地扶持新型势力,正因为永乐帝的规划,以至于后来的仁宗和宣宗都没有打击这些势力,错过了机会。看似边境友好,其实暗流涌动。公元1439年,脱欢去世后,其子也先继位后,也先先后征服了漠南大部分地区,刚开始也先还比较顺从大明,后来就得寸进尺,不断的给大明施压。
大明还是一如既往的把瓦剌当小弟,瓦剌闹一闹,就给点甜头安慰安慰,以为这样他们就消停啦!实际上也先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并不满足于大明的施舍。于是他不断的收买大明的官员,探听消息。明仁宗和明宣宗也没有在意这些,给了瓦剌发展壮大的机会,也为土木之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不到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刚开始有‘’三杨‘’和太皇太后帮他打理朝政,一切还算平稳,太监王振也不敢兴风作浪。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先后离世,明英宗朱祁镇没有了依靠,此时太监王振极力的为他分担朝政,年轻的英宗对王振十分信任。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南方经常出现叛乱,于是大明要调集军队进行平叛。大规模的有三次,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的丰州之战、正统九年的以克列苏之战,而这些平叛的主将几乎都是从北部防线调过来的,这无疑削弱了北部的防御力量。因此给了瓦剌也先机会。
土木堡之变应该说是早已注定的惨剧,虽说土木之变的外因是也先南下犯明,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这是一个战略布局的失误,一心以为北方安宁,没想到瓦剌觊觎已久,本以为大明军队威武,没想到如此不堪一击。明英宗御驾亲征,本来就是想作作样子,把瓦剌人吓跑了,抒发一下皇帝的气概,没想到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