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文/南柯纪实
编辑/南柯纪实
<<·——前言——·>>
“杯酒释兵权”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成功从手下将领中拿回了兵权,保证了宋朝的政局稳定。
然而,在“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中,赵匡胤却漏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并最终导致宋朝的江山落入到这个人手中。
那么这个被赵匡胤忽视的人是谁?为何赵匡胤会忽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
<<·——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停了下来。本来,根据朝廷的命令,这支军队将前往北方去抵御契丹人的入侵。
然而,在这支军队之中,却不断的发生着逃兵事件,一次又一次的逃兵事件使得整个军队内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避战情绪。这就使得军队内部是人心惶惶。
那么,这支部队又是为何会出现大量的逃兵呢?
答案来自于不远处的开封,由于年仅7岁的小皇帝刚刚登基,“主少国疑”的因素令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效忠,皇帝是否能看到,这使得不少将领心中萌生了“换皇帝”的想法。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政变就时常发生,如果行军打仗的将领觉得自己的利益因为新皇帝的上台而受到影响,那么很自然的就会出现换皇帝的念头。
因此,他们开始不断的向军队中官职更高的人表达希望更换皇帝的意愿,而这支军队中官职更高的人,就是后来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于五代的一个军人家庭,成年之后,他就加入到了当时还是北汉枢密使的郭威麾下,成了郭威手中的亲兵。
有意思的是,郭威和赵匡胤所面临的情况十分类似,也是因为在新皇帝上台之后,由于受到了新任后汉皇帝的猜忌而受到打压。
郭威
因此,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前程,郭威就在部下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后汉政权,并建立了后周。
有历史学家就认为,郭威的这一做法极有可能为赵匡胤后来的陈桥兵变开了先例。这是因为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控制一整支部队发动军事政变,就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不过在《宋史》中,则不是这么认为的。《宋史》中的赵匡胤完全是在处于手下将领对于自己当皇帝的拥护,以及赵匡胤自己对于天下苍生的关心。
不过,无论是部下的怂恿还是早有预谋,赵匡胤最终是穿上了黄袍并率军进入开封,夺得后周朝廷的控制权。随后在960年,北宋王朝就此建立。
<<·——杯酒释兵权——·>>
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就对开始思考如何巩固自己王朝的统治地位。
作为一名从混乱的五代时期走出来的军事将领,赵匡胤明白手下将领的手中的军权将对自己构成严重的威胁。
此外,由于当时的北宋王朝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割据势力,因而北宋必须派兵将这些势力一一摆平。
而在这些宋朝将领出兵的过程中,他们势必会因为战争的胜利而获得大量的声望,一旦这些手下将领获得了足够多的声望,那么就势必会影响到皇权的稳固。
赵匡胤在位时,尚且可以凭借自己的资历压制住手下将领,可一旦自己那在军中毫无威望的继承人走上台前,这些将领能不能服气听指挥都是一个问题。
到那时,保不准哪个手下就会效仿赵匡胤和郭威的做法重新改朝换代也说不定。一想到这一情况,赵匡胤就寝食难安。
“这些人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对大宋江山不利?我到底该怎么办?”
一个声音在赵匡胤的内心响起。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赵匡胤决定找机会收回自己的兵权。
在961年的一天,赵匡胤就以宴会的名义将自己曾经的将领都聚集到一起。
宴会开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把酒言欢,赵匡胤就开始自己的计划。首先,他将所有侍从从宴会上的撤下。
随后,赵匡胤以一种非常难过的语气对自己的手下将领说:
自己的皇帝十分不好当啊,每天都在担心会不会重蹈前任的规矩被手下篡夺了皇位,还不如早点离开去某个地方当节度使养老一生得了。
手下的将领们突然听到皇帝这么说话,顿时感到非常的惊恐,他们明白如果自己接下来的回答不能令眼前的这位皇帝满意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小命难保。
因此,这些手握大量权力的将军全都跪了下去,哭着向赵匡胤表明自己的忠心,并恳请赵匡胤能够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
而赵匡胤在见到自己手下的将领如此识时务之后,也不在为难他们,只是告诉他们回去之后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天宴会中所发生的一切。
这些将领自然明白赵匡胤的用意,在离开宴会后的第二天,他们就宣布将自己的兵权移交了出去。
而赵匡胤也果然没有为难他们,还给他们定下多门婚事联姻,来保证他们在未来的权益。
最终,凭借着“杯酒释兵权”的做局,赵匡胤成功的保证了宋朝的江山不会被手下将领这些“外人”夺取。
但是,赵匡胤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势力,那就是自己的“家里人”。
<<·——斧声烛影——·>>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在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
赵光义原本的名字叫“赵匡义”,但是在自己的哥哥登基后,为了避开哥哥的名讳,因而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赵光义。
作为一同起事的亲兄弟,他们的兄弟之情自然是深厚的。但是,随着赵匡胤成为皇帝,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毕竟以往历史上手足相残的情况可并不少见。
也许是明白这一情况,作为两人母亲的杜皇后在临终前就将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叫到跟前,并告诉赵匡胤,一定要念及骨肉亲情,可以将皇位先让与弟弟,等赵匡胤的孩子长大后,赵光义再将皇位让与赵匡胤的孩子。
由于这是自己母亲在临终前的要求,因而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自然都不敢违背,他们答应了下来,并将之称为“金匮之盟”。
然而,当杜皇后逝世后,这对亲兄弟的表现却截然相反,赵匡胤总是想要减少金匮之盟的影响力,而赵光义则是希望将这金匮之盟弄得举世皆知。
可以说,二人之间的矛盾在此就已经显现。
对于赵光义来说,自己更大的优势就是比赵匡胤要年轻的多,因此,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最终,在公元976年,时年五十岁的赵匡胤突然得了严重的疾病。随后,赵匡胤下令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叫来商议。
由于在两人商议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要求在殿外等候,因而谁也不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
不过,有传闻说在外面的众人听到里面传来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并看到殿内的烛影在频繁晃动。
而在这一切都结束后,赵匡胤于这天晚上去世,而他的兄弟赵光义也成为了宋朝新的统治者。而如此离奇的事件,也令后世对此多有猜想。
不过,不管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关系,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手段想要维护的江山终究还是被他所忽略的弟弟赵光义而夺走。
<<·——结语——·>>
尽管赵光义最终还是从自己的哥哥赵匡胤手中获得了大宋的江山。但是,随着北宋末年爆发的靖康之变,大批北宋皇族都被金军捉拿,只有九皇子赵构逃到了江南并成立了南宋。
然而,虽然赵构最后活到了八十多岁,但他却并没有什么子嗣。而为了皇室的血脉能够传承,赵构不得重新从赵匡胤一脉的子嗣中来选拔新皇帝。
至此,宋朝的江山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