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居正的悲剧: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终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中国历史12个月前 (12-12)590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内阁首辅张居正因操劳过度而病重,万历为了给恩师祈福,要求京城大小官员都要为张居正斋醮祈祷,甚至封老师为太师,要知道太师这个尊号大部分都是死后追封的,张居正也成为明朝唯一一位活着就被封为太师的大臣。

张居正

但张居正早已病入膏肓,被封为太师后第九天病逝,得知恩师病逝,万历悲痛欲绝,几次哭得要晕厥过去,不仅给恩师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追赠上柱国,赐谥“文忠”,可以说生荣死哀,朝中大臣看来,张居正和万历这对师生感情超越了寻常,羡煞旁人。

只是这份感情是有保质期的,仅仅一年后,万历却下令剥夺恩师一切职务和谥号,甚至还抄了恩师的家,活活饿死张家十几口人,大儿子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二儿子发配充军,即便如此,万历还不满意,下令将恩师开棺鞭尸,要不是有人求情,张居正的坟恐怕都要被自己好弟子给刨了。

至此一心为国的张居正最终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也证明了动了既得利益的改革家不管生死,都没有好下场。

师徒感情保质期太短

时间来到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张居正正式担任大明首辅,但接手的却是被嘉靖玩坏了的大明,嘉靖多年不理政务,大臣玩忽职守,朝廷效率极其低下,大明财政赤字严重,积弊已积重难返,也让大明开始走下坡路。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吏治有个特点,就是

朝廷机构冗杂庞大,能做实事的很少,办事效率非常低下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朱元璋建立的言官制度,

言官制度下,朝廷专门养一群人没事就弹劾,以言代行,到了最后居然演变成了变着花样折磨皇帝的死谏

死谏是明朝的特色

朱元璋的初衷是为了群臣相互监督,既可以保证皇帝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又可以保证吏治清明,但缺点就是助长了官僚体系的虚无主义,加上后面的皇帝都没有朱元璋那么勤勉,最终被这种制度反噬。

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大明官员每天就是打嘴仗,尚空谈,能做事的极少,甚至

为了弹劾而弹劾,哪怕皇帝询问治国之道,这群文臣就是大谈特谈尧舜王政,揪着皇帝的小辫子不放

,更要命的事自从明宣宗时期三杨辅政后,权力逐渐过渡到文官集团手中,更加放大了这种缺陷。

张居正作为文官系统出身,自然看透了这一点,也明白治国靠这帮空谈理论的文官是不行的,这些人长期人浮于事,能办实事的极少,导致大明边防军事压力大,社会流民问题反复出现,大明日益衰弱,针对吏治的弊病,张居正率先祭出了

考成法

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正式上书上疏实行考成法,所谓的考成法就是考核官员的政绩,和今天的KPI一样,将各个官员的工作内容一条条登记在册,然后规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并且明确完成的期限,完成一件,核销一件,每月考核一次,保证每件事都能落到实处。

考成法淘汰一批尸位素餐的人

同时考成法又和淘汰机制联合在一起,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淘汰,间接地解决了明朝后期的冗官问题。

所以说

考成法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务实,将这群喜欢空谈的官员拉回实际工作中

,至于张居正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在任期间容不得官场上出现半点懈怠与推卸,更不允许出现任何拖沓与敷衍的事情出现,以至于每天到忙活到凌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度将自己累到吐血,可以说张居正纯粹是把自己累死的。

而伴随考成法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如何用人,在张居正眼里,海瑞这样的清流虽然廉洁奉公,但却得罪所有人,令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知道

政治讲究的是交换、权衡和妥协,得罪所有人是干不了事情的

因此对于海瑞这样的清流更多的是选择供起来当一面旗帜,却不会给予多大的实权,这也是张居正执政时期的方针,

只用能人,而不是完人,在他眼里经世致用是之一位的

,虽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老是被其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但张居正依旧靠个人权威压下来,大力提拔他们,毕竟他们可以为大明守住边防,至于私德,随他去吧。

海瑞这种清流只适合当旗帜

刷新吏治后,张居正开始在经济上进行改革,早在隆庆元年(1567年)的时候,国库只剩下三个月的开支,此后连年空虚,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封建时代,国库靠的就是税收,但大明过了二百年,已经有了末代王朝都有的重病,这就是

土地兼并

历朝历代的历史脉络大体上分为

朝代建立-恢复生产-达到巅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乱世重建-新朝建立

,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显然大明已经到了土地兼并这个节点上了,这虽然朱元璋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用来登记全国的人口和土地档案,以此作为税收的基础,但到了明朝后期,大量土地早就被官僚地主利用特权隐匿起来,实际上就是侵占了朝廷的税收。

徐阶和他的家族占有土地二十万亩,约16000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可以缴纳赋税的田地有

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顷

,隆庆五年(1571年)只有

四百六十万顷

,两百年不到就失去一半的赋税的田地。

因此想要增加税收,之一步就是丈量全国的土地,先盘算好家底再考虑如何提高国库收入。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力主推行《清丈条例》,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认真的清丈,最终得出全国田地有

七百零一万三千顷

,比隆庆年间多了两百多万顷,很显然这些都出来的土地都是从官僚地主口中硬生生地夺下来的。

但丈量土地只是之一步,想要真正改变赋税和胥吏盘剥问题只有改革大明的赋税制度,不然还会走上土地兼并的老路,说实话大明的税收制度只有一个字:乱。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所有百姓交的都是实物税,比如米、麦、粟等,每年要交多少斤实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设计之初有更大化符合时令气节的心思,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并且还需要经过详细的计算,制度越复杂,钻空子的空间就越大,结果收上来的实物少得可怜。

张居正鉴于实物税的混乱,提出了一条鞭法,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合并征收所有的税收,将种类繁多的徭役和其他费用,摊入到田赋,大家不要计算今年交多少斤米、麦、粟了,所有这些统统折算成银两,大家只要缴纳规定的银子就好了

,不仅避免了实物储存的问题,还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毕竟农民需要将自己的产出卖出去折算成银两,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本质上是缴纳白银,如果种田挣钱就选择种田,如果手工业挣钱就选择手工业,

一定程度上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条鞭法推行后,国库收入大大增加,到了

万历十年(1582年)的时候太仆寺和太仓存银居然达到了近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甚至可支十年之用

,财大气粗下,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大明国库充盈了,百姓开心了,万历帝开心了,但地主官僚不开心了,

一条鞭法得罪了隐匿不报的地主阶级,考成法得罪了尸位素餐的官僚阶层

,只是碍于张居正的首辅地位,大家不敢发作而已,但张居正的命运早已注定。

纵观整个历史,改革者大半都没有好下场,因为

变法和改革就是打破现有的社会格局,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重新分配,所以说改革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毕竟改革势必会触动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不管改革成功与否,改革者的下场都不会好

比如商鞅,商鞅之所以被清算从个人层面来看是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他废除了秦国官爵世袭制,代之以军功授爵制,只要上阵杀敌就能获得爵位,也因此平民也可以获得爵位,爵位代表了什么?就是背后的土地、房产和税收优惠,这些原本都是世家大族的,现在都拿出来给平民,动了人家的饭碗,能不和商鞅拼命吗?

商鞅被车裂

张居正倒是不用担心没人支持他,毕竟他是万历的老师,还有司礼监冯宝和李太后的支持,但人死如灯灭,师生的恩情比不过皇权的冷酷,张居正当首辅期间,内阁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机构,张居正也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首辅,六部都被自己控制,连他自己都说出了“

吾非相,乃摄也

”。

加上张居正这些年的独断专行,触动了万历这个敏感而又自尊心强的心,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自然反对大人的一切,而

张居正去世后上层权力结构需要重新洗牌,既得利益者对张居正的痛恨,

几方联手下,张居正最终落得如此一个下场。

只是万历忘了,摆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张居正,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在清算张居正的前几年,万历还是相当勤政的,但发现和大臣们的冲突越来越多,即便张居正死了,他还是不能为所欲为,因为挡在他前面并不是张居正,而是整个文官集团,最终他懈怠了,彻底不上朝。

万历十五年(1787年)后,万历彻底怠政,本质上就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无声的对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58657.html

“张居正的悲剧: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终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的相关文章

卢钦:曹魏至西晋时期将领,以选举公允而受人称颂

卢钦:曹魏至西晋时期将领,以选举公允而受人称颂

卢钦(?-278年4月24日),字子若。范阳郡涿县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将领,东汉名儒卢植之孙、曹魏司空卢毓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卢钦出身范阳卢氏,为人淡泊而有远见,专研经史。齐王曹芳在位时,被大将军曹爽征为掾属,后升为尚书郎。高平陵之变后,卢钦因曹爽故...

有哪些与关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关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轶事典故许田围猎刘备与曹...

赵云的妻子是谁 他们有没有后代留下来

赵云的妻子是谁 他们有没有后代留下来

对三国名将赵子龙智勇双全,他的妻子到底是谁,有留下后代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神赵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作为一名帅气又武功盖世的千古儒将,赵云的女粉丝还是不少的。正史中关于赵云妻子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是赵云有后代这件事却是事实。史实记载,赵云有两个儿子,还有...

曹丕在选择托孤时 最后为什么阻止不了司马懿夺权

曹丕在选择托孤时 最后为什么阻止不了司马懿夺权

还不知道:曹丕托孤,为什么还是没有阻止司马夺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丕英年早逝,40岁的时候就死了。历代皇帝死的时候,肯定会托孤,因为他的孩子曹睿才不过23岁。论狡诈,曹操乃一代奸雄,曹丕可谓得他亲爹的真传,在怀疑别人这地点上,他比他...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句话叫:猛将常在阵上死,善泳终会江中亡。元末明初,猛将如云,诸如花云、丁普郎、徐达、朱文正等辈,个个都武艺超群,武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的是,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有的英勇就义,有的被开国皇帝诛杀,得到善终者寥寥无几。...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古人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贺若敦生前效力于西魏、北周两朝,以勇武闻名,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们的赏识。贺若弼为北周、隋朝两朝大臣,文武双全,“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纵观吕夷简的一生,他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纵观吕夷简的一生,他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寿州人,北宋杰出政治家,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夷简在宋真宗年间中进士,先后官至通判、刑部员外郎、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等。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

后世是如何评价晏几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晏几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晏殊第七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道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