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时,如果没有他投毛主席一票,中国的命运或就此改变
“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这个人的支持,遵义会议的走向或许不会那么顺利,而中国的命运或许就此改变。
一、毛主席被王明等人打压、孤立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但在他的报告中,丝毫不见对这次失败的反省和思考,而是一直在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原因。
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明显是他不顾中国国情,一直坚持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的。
面对理直气壮的博古等人,毛主席一行人深知如果再也不纠正他们的错误,由着他们乱来,那中国革命将再无天日。
实际上,早在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就意识到王明的“左”倾路线不适合中国,但碍于“共产国际”的干涉,毛主席并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就算说了也得不到支持,甚至一再被博古、李德等人孤立。
说到共产国际,还得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说。
在那个黑暗的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爱国人士都在积极探索挽救中国的革命模式,当时风头最热的是西方的无 *** 主义和资本主义。
然而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让我们看到西方人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博爱”就是一场笑话,这只是个空洞性的口号,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于是,抽象式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被抛弃,我们转而开始向以广大工人、士兵和农民为依托的俄国学习,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行得通的。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指导实践,我们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向苏俄求助。
列宁推翻俄国资产阶级统治后,建立了世界上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将各国的 *** 和左派社会党联合起来,成立了“共产国际”。
作为世界上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也是希望社会主义国家越多越好,所以在中国提出想寻求苏俄和共产主义帮助后,很快就得到了支持。
还派了代表到中国,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李德、博古。
但是共产国际有一点很不好,就是对 *** 有着绝对领导权和控制权,不仅是革命 *** ,就连革命路线、领导人的任命都由共产国际做主。
因此,在共产国际的干涉下,即便毛主席一早就发现李德等人的路线不适合中国,也得不到支持,甚至一度被排除在红军之外。
例如:1927年11月,在 *** 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指挥上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并认定更大的责任人是 *** ,因此撤销了他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
1929年6月红四军的第七次党代会,毛主席再次落选。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更过分,直接撤销了毛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位,这就意味着毛主席失去了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
1933年,毛主席临时到了苏区,结果没多久,又开始批判起所谓的“罗明路线”。
当时的
罗明
是中央苏区 *** 福建省委 *** 书记,在接二连三的失败中,罗明还有广大的苏区干部纷纷认为毛主席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更适合中国。
罗明还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了实践中,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是正确的,可王明等人却认为这是在给他们“下马威”,于是开始了所谓的批判。
但实际上是想肃清毛主席在党和军队的影响力。
面对这些磨难,毛主席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放弃了,中国革命不知将陷入怎样的境地,所以,他需要联合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力量,这样才能为中国谋出路。
二、王稼祥与毛主席的惺惺相惜
前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后有共产国际的盲目干涉,一场艰难的“湘江战役”更是直接让红军损伤过半。
“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而一手促成这场会议的,率先支持毛主席的,给毛主席投下关键一票的就是
王稼祥
,原来的“左”倾路线支持者。
早在国外留学时,王稼祥就听说过 *** 这个名字,对毛主席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更是感兴趣。
所以王稼祥回国后,就一直希望能跟毛主席交流一番,直到1931年他才真正有机会跟毛主席彻夜长谈。
1931年王稼祥被调到中央苏区,参与并领导了第二次到第四次反“围剿”,但是刚到苏区的王稼祥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很多时候他都扮演着“听众”的角色。
在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时,出现了多数人主张分兵退敌、退出中央苏区,但毛主席还有朱德等人却坚持“诱敌深入、集中歼敌”,最后毛主席的主张被采纳。
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依然没有说话,但他对毛主席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觉得他很有想法,说出来的话也很透彻,非常有说服力。
要知道,当时的王稼祥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或许在马克思理论方面有着深刻认知,但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所以,他当时是支持王明等人的“左”倾主义。
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受到毛主席思想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久的将来挽救了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凑巧的是王稼祥和毛主席在同一个军团,而在这次长征途中,俩人也有了更深入交流和探讨的机会。
王稼祥由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腹部受伤,长征途中只能坐担架;而毛主席呢,也刚刚止住急性疟疾,身体很虚弱,所以也只能坐担架,也许,同为“病友”让他们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向王稼祥讲述过红军的艰难斗争历史,俩人也交流各自的军事思想、革命路线、中国发展等等。
每一次交流,毛主席都会让王稼祥惊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让王稼祥意识到,或许毛主席的思想路线才是正确的;或许,是时候该给红军换个领导人了。
三、投下关键一票
1934年11月,在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抵达湖南临武、蓝山地区,按照博古、李德的路线,红军要渡过湘江,与红二、红六团会合。
可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调配了30万大军驻守在潇水和湘江之间,妄图将中央红军歼灭在湘江附近,而此时的红军数量是6.8万,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我们都没有办法跟蒋介石抗衡。
毛主席提出应该另找路线,不能再渡湘江了,可博古他们根本不听,盲目地按照既定路线前进。
湘江战役最后是成功了,可红军也付出了相当惨烈的代价,牺牲和失踪人数近三万。
损失如此惨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败。
经过湘江战役,王稼祥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制止博古和李德的错误,不能再让他们瞎指挥。
利用职务之便,王稼祥找到
周恩来、张闻天、聂荣臻
等人,说出自己跟毛主席的想法后,随即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就这样,遵义会议被提上日程。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正式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博古、李德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比如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守时的保守主义,然后撤退时的逃跑主义,最后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指明了红军今后的方向。
毛主席话音刚过,王稼祥就站起来表示支持,并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再拒绝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导致的,还一直否定他们在长期斗争 *** 同创造出的丰富经验。
最后王稼祥提出了最关键的一点: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毛主席来指挥中国工农红军。
博古等人没有想到,一向赞同“左”倾的王稼祥居然率先站出来反对,他们不知道的是,刚回国的王稼祥或许觉得这个路线没有问题,但在与毛主席的交流中,在看到红军付出的惨痛代价后,王稼祥已经摆脱了教条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下,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领导核心,后来在长征途中,又组成了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的三人指挥小组,王稼祥就此成为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后来,他和毛主席、周总理一起指挥红军战斗,成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后来,当毛主席再次提起王稼祥,都会肯定他对中国对党的贡献,毛主席曾说:“
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是从教条主义中之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
今天,当我们再说起这段历史,说起这些伟大的人,可能几千字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交代了他们的一生,可这条光明之路他们走了半生,中国的崛起更是耗费了他们所有的心血,也许,直到生命终结那天,他们牵挂的依然是这个国家。
直到今天,突然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这些伟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我们要延续荣光,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好,这大概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且更好的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