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夜里,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
导语
值圣诞来临之际,特刊发选自我们的新书《藏在语文里的历史故事》中的这篇漫画,请多多支持。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周绍纲
编绘:锄 头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铲史官视频号,有更多精彩视频内容↓↓↓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编后语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最早见载的纸刊是1919年的《新青年》第6卷1号,译者是周作人。《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于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
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民主主义者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批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人性得到了解放,尤其是女性得到了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渐入人心。《新青年》1-5 卷就持续关注“妇女问题”“男女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青年》杂志翻译并发表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1923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人在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时,便选入了这篇童话,题目就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与之同时选入的还有《先妣事略》《祭亡妻黄仲玉》《插秧女》《寒晓的琴歌》等反映女性的文学作品。在人道主义背景下入选语文教科书,《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女性解放思想在语文教育中的很好体现。
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 *** 的国民大革命取得了成功,国民 *** 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不过社会依然动荡不安。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肆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的生活堪忧,尤其是底层贫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卖火柴的小女孩》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1932 年出版的《新选国语读本》和 1940年出版的《高小国语教科书》选文只节选了女孩贫苦生活的内容,而删掉了想象的内容,并改名叫《可怜的女儿》。无论从编者节选的内容,还是名称的更改,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出编者的意图,即旨在引起学生对女孩贫苦生活和死亡的同情。
1936年出版的《实验国语教科书》在课后特意“说明”,这篇童话“写死并不写得可怕而只写得可怜,使我们读了永远忘不了这篇值得人类同情的图画”。1937年出版的《新编高小国语读本》编例称:“本书教材,力求合于儿童心理,自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各课皆有意义、有目的;并特别注重复兴民族的精神以激发儿童救国求生存的意识和情绪。”编者在课文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一幅插图,小女孩衣衫褴褛,光着脚丫,背靠着墙,冻死在这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这或许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的之一幅插画。
当年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有这样的内容:(一)女孩在小火光中见到些什么?她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二)明晃地点着灯火,发出烧鹅的香味的窗棂里面的孩子们现在的情形怎样?他们比起小女孩怎样?她该受苦的吗?
显然,编者将问题直接指向现实社会,面对社会的贫富差距,劳动者和上层阶级的不平等地位,引导学生认清社会环境,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有人饿死、有人冻死的现象,这些结果都是谁造成的,谁应该负其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选文,已经成为反映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现实的范例。
解放后,《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保留在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
[丹]安徒生《安徒生童话》、[丹]安徒生《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丹]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丹]克努特J.V.耶斯佩森《丹麦史》、林长山《多元视角下的 ——从民国语文教科书说开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