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恩师兼岳父杨昌济,临终遗言:救国必倚仗这二人
1920年1月, *** 的恩师,亦是岳父的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年仅五十岁。
杨昌济弥留之际,曾修书一封,向好友章士钊推荐了两位青年才俊,也是他的得意门生,称赞:“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二子”其一就是 *** ,那另一人又是谁呢?
20世纪是兵荒马乱,群雄涌现的年代。彼时的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革,新旧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各种流派与信仰层出不穷。
有人想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有人则是将救国救民之重任揽于肩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各地出现许多进步学生团体,他们是那样的稚嫩,但意志却不容置疑,其中就包括了新民学会的发起者 *** 、蔡和森、萧子升等青年才俊。
而杨昌济老先生说的这二子,除了 *** ,另一人就是蔡和森。
相较于 *** ,蔡和森的履历似乎并不被人熟知。然而,蔡和森不仅为我国革命先驱,亦是中国 *** 早期创始者之一。
1895年3月,蔡和森生于上海。少年时期的他当过三年学徒,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内心产生对封建社会和落后制度的憎恨。
十六岁在母亲的支持下,蔡和森进入小学念书。1913年秋,母子二人回到原籍湖南,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之一师范学校。
在之一师范学校念书期间,与 *** 相识,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
*** 、蔡和森之所以一见如故,皆因二人文采斐然,思想进步,且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意识。
不过,当时的 *** 虽未走进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却有着独特的“农民观”,而蔡和森则是对妇女群体有着密切关注。
蔡和森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看见当时的女工每日至少劳作十三小时,还要被克扣工资、骚扰侵害。
即使是师范学校中的女同学,也要接受“三从四德”教育,将来只不过成为男人的附庸。
为改善女性生存困境,1913年底,蔡和森得知长沙兴办女子教员养成所职业学校,他立即给母亲葛健豪连发两封加急电报,催促其报名。
在其努力下,母亲被顺利录取。后为了激励母亲和妹妹蔡畅认真学习,便向杨昌济先生、徐特立等进步老师的求教。
那时的蔡家已经成为 *** 、张昆弟、罗学瓒等一批志向远大青年的大本营,众位青年才俊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事,谈至高兴处,无不引吭高歌,抒发心中抱负。
1915年,在哥哥的影响下,蔡和森的妹妹蔡畅考入周南女校,其母葛健豪则是回到湘阴创办了一所女子简易职业学校。
1916年暑假, *** 与蔡和森徒步游历浏阳、岳阳、湘阴等地。从小生于长于上海的蔡和森经历了这次的游历后,身上避免不了沾染了一些“乡土气息”。
返回之一师范学校后,同学察觉他的书生气变少,让人很是亲近。
1918年4月,蔡和森、 *** 、萧子升等人成立著名的新民学会,并筹划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同一年,已经应聘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来信转告北京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让 *** 、蔡和森赶紧来到北京。
蔡和森抵达北京后,动员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包括向警予共同参加到赴法行动中。还未等到相关事宜筹备妥当时, *** 、蔡和森的恩师杨昌济就撒手人寰。
1919年12月,顿感时日无多的杨昌济给好友章士钊推荐两名青年才俊,即为 *** 与蔡和森,并直言
:中国未来的希望就托付于他二人的肩上。
1922年,蔡和森当选为共青团团中央执行委员。1922年6月,在 *** 二大上作为大会起草者之一,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之后数年,蔡和森辗转于上海、莫斯科等地,负责党的工作与学习深造。
挚友 *** 则未能出国留学,辗转湖南、江西等地深入群众当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1年春,蔡和森从苏联归国。还未落地,便立即请求调 *** 苏区和 *** 一起进行土地革命,但党中央却派遣他前往香港领导南方局的工作。
最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被 *** 反动派残忍杀害。噩耗传到苏区, *** 顿感地陷天塌。
他所悲哀的不仅仅是因为挚友遭到敌人杀害,更为痛惜的是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又损失了一位得力干将。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更何况是“改造中国”这件头等大事。
*** 、蔡和森包括他们的共同恩师杨昌济,于20世纪10年代相识于微时,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中一路砥砺前进,为中国的革命成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年早逝的蔡和森烈士,做到了一个 *** 员该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