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辽沈战役开打前毛主席大怒,罗帅请出关键人物巧化解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22)770

辽沈战役开打前,曾有一关键人物,在化解毛主席对东野的怒火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各家正史记载辽沈战役,往往着意于战争,而忽视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高人。

一、杨成武莫名其妙成主角

笔者注意到这件事,是受杨成武一篇回忆文章引起的。

该文写于1990年12月。杨成武上将生于1914,逝于2004,著该文时76岁,思维尚敏捷,记忆也尚清晰。此文收录于 *** 出版社的资料丛书《辽沈战役》,按照历史学界的普遍定义,这属于官修史料的一种,收入此书,代表着杨成武将军的军事活动属于辽沈战役的一部分。

这不免令人不解,杨成武上将当时任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与东北野战军并无关系,何以他的军事活动和辽沈战役扯上边了呢?

细观这篇不长的文章,疑问就更大了。杨成武率三兵团打得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旧省,辖地在今山西和内蒙交界一带,首府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后已撤销此行政区。这里是傅作义的大后方,也是其起家根本之地。打这里固然很重要,但此地与辽宁相隔千里之遥,和辽沈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不光我们有这种疑问,其实就连杨成武将军当时也有点不明所以,因为就在杨成武打绥远时,毛主席与东北野战军主要首长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毛主席为此大为光火,劈头盖脸反复责备林罗刘首长。

莫名其妙地,杨成武居然成了军委和东野反复争论的主角。

事情是怎么起的呢?

1948年8月,正当杨成武打完保北战役之时,军委突然下令,华北军区新组建一个兵团,即第三兵团,由杨成武率领去攻打绥远。杨得志率第二兵团打察东,即今河北省东北角。目的是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使傅作义所部50多万大军不能出关协助东北国军。

虽说目的是战略配合,但二杨分东西两面作战,真正重心其实仍在华北,傅作义东西无法兼顾,有利于我军逐步收复张家口等失地,扩大我军在华北的优势。

对东北野战军来说,二杨兵团配合作战,远非东北作战重点,二杨出不出兵,打得好坏与否,东野都应积极主动执行军委命令,迅速南下作战。

谁也没想到,东野居然找各种借口推迟南下,一再拒绝军委催促其南下的命令。而诸多借口中的一个,就是杨成武兵团的行动。

这场波及面极广、极为激烈、毛主席发怒程度极大的隔空争执,以林罗刘要求杨成武快速出兵的一封电报为序幕,正式拉开了。

1948年8月6日,林罗刘(其实主要是林的意思,罗帅和刘亚楼只是联署)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请求暂缓南下。同时要求杨成武迅速向西行动,调动傅作义部队回援绥远老窝。

这封电报的一个观点十分令人不舒服,说,为免傅作义调兵增援东北,应由杨成武兵团吸引傅作义西援,而不应东北野战军先打东面分散傅作义注意力。

电报中另两条不宜南下的理由也说不大通。

之一,在东野南下打辽宁时,应先由杨得志兵团切断承德的 *** 军退路,以利于东野包饺子。

第二,东北夏秋水大,冲毁部分公路铁路,不方便南下。

总之就是,我不能先动,我有困难,必须二杨先动,尤其是杨成武是接下来战局的主角,必须他把傅作义充分扯散了,我才能动。

气人不气人?

杨成武真可谓闭门家中坐,戏份天上来。华北三兵团这点可怜的兵力,咋突然承担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二、毛主席发怒批林罗刘

杨成武兵团系从杨得志二兵团拆分出来的新兵团。只有一、二、六共3个纵队,其中二纵四旅留在杨得志二兵团没给,杨成武兵团只有8个旅24个团,共5.24万人。

天可怜见。虽说是个兵团,大概还没有东北野战军两个头顶纵队人多。

这点兵力,要远途奔袭傅作义的老家,以少打多,以弱碰强,还要把配角唱成主角,某些人你们的良心不亏吗。

毛主席意识到其中问题,但没有立即发作,毕竟这只是上下级之间初次产生分歧,还处在可理解、可交流、可折旋范围。

接下来,毛主席和林罗刘之间展开了三个波次的讨论、争执。

之一次,毛主席委婉接受东野建议。

毛主席立即代表军委复电,基本同意林罗刘的意见,并规定了杨成武兵团的出动日期,让东野同步筹划行动。

毛主席委婉地点了点林罗刘,说绥远是傅作义必救之地,杨成武一动,傅作义必然回救。但晋北、绥远是地广人稀之地,不好筹粮,以往两次袭击绥远都失利了。不管杨成武何时行动,你们必须立即做出配合。

潜台词是,不要不顾人家杨成武兵团的死活。

然而,毛主席的提醒,林罗刘(大家自动代换为林即可)大概并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次,林罗刘讨价还价。

接到毛主席电报第二天,林罗刘就复电说,傅作义两个军被吸引到北宁线了,杨成武正好可以乘虚袭击绥远,希望杨成武立即就动身,不要等到8月21日(这是军委提出的杨成武开拔日期),现在就出动。

林罗刘表示,为了配合杨成武,我可令十一纵出击,吸引傅作义东调。而东北我军主力,似尚不能轻动。

笔者看到这封电报,差点笑出来。

主角千呼万唤不出场,逼人家配角赶紧上。这就够不厚道了。十一纵出击,也是够小气的。十一纵是什么部队?那是程子华在冀热察辽发展起来的,论渊源那是当年萧克打下的基础,都是聂帅领导出来的。

老话讲,割了猫尾扮猫食。林的小算盘打得可够精的。

毛主席看出不合适了,立即回电拒绝东野的提议,说杨成武还是按照之前定的8月21日节点开始行动。东北野战军必须马上出击北宁线,两边同时开打,把杨成武开动不开动作为东野出兵马否的先决条件,这是不对的。

电报语气开始慢慢加重了,鲜明表示你们说的不对。林罗刘怎么反应的呢?仍然令人大跌眼镜。

第三次,林罗刘再讨价还价,毛主席雷霆震怒。

8月11日,林罗刘再电中央,说我们决不是说只有杨成武兵团开动了我们才动,是因为东北水灾把道路冲毁了,粮食也筹集不起来,所以动不了。

末了不咸不淡地表态,只要条件具备了,我们马上出兵南下,关他的门,打他的狗。

毛主席一看这电报,气得当即回电怒批。

电报很长,通篇都在批评,而且是猛烈毫不留情面的批评。笔者兹列举要点如下:

1.你们说粮食难弄,两个月前就指示你们提早准备,你们准备的什么?

2.你们前几次推拖,都催人家杨成武先动。我训你们了,你们又改口说粮食。

3.你们动不动强调粮食雨具,似乎只有你们才需要这个,你们催杨成武立即开动,人家就不用准备粮食物资吗?

4.你们不动一兵一卒,叫杨成武孤军犯险,傅作义全无东顾之忧,集中力量打了杨成武,再去打杨得志,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如果有功夫,大家可以去看看《 *** 军事文集》,这种从头批到尾,不商量事,不做指示,口气如此猛烈而不留情面的有多少?非常非常少。

战争年代,中央与各战略区各自远离,全靠电报往来沟通,那时可不像现在 *** 随便打、微信随便发,电报能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所以说,用如此大篇幅的电报专门批评人,可见毛主席怒火之盛。

林罗刘终于吓坏了。赶紧补救吧,可是谁知道,毛主席居然一反常态,不领情。

三、关键人物

林罗刘被训斥之后老实了,立即向中央复电,表示可以随时出动,不再要求杨成武兵团先动。

讲的情真意切,解释了之前的误会,改正了不正确的做法,表态即使雨继续下,只要不下得太大,东北部队就能立即出动南下。

中央军委接电后,没有反应,没有回电,没有指示。

这下林罗刘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咋回事?那动还是不动呢?几十万大军南下可不是小事,主席骂了一顿,也没明说怎么办啊?

毛主席这段时间忙什么呢?真的顾不上东北战局了吗?

忙,确实有点忙。济南战役也开打了,毛主席连续密集地给华野方面发电,与粟裕商谈进攻济南的战役构想,往返数次,辞义恳切,以近乎同事谈心的姿态和粟裕一步步推敲济南战役的打法,不见一点批评的语气。人家粟裕本来就打得好嘛,而且姿态也一直比较端正,毛主席怎么舍得批评华野?

对刘邓也连续作出指示,要求他们在河南积极行动,牵制河南国军主力,使之无法东援济南。

对华北杨成武、杨得志也发过电报指示作战机宜,尤其对杨成武在绥远的境况关怀备至,要求杨得志积极主动牵制傅作义,不要让杨成武打得太艰难。

唯独对林罗刘,没有专门答复。这就尴尬了。

明显是把毛主席惹恼了。东野赶紧联系在中央的各位大佬们,请他们在主席面前多说说多劝劝,东北战事紧急,没有把关定向可不行。

但谁也没办法,始作俑者远在东北,周朱刘任叶诸位在中央的领导同志们,谁也没办法。只能等毛主席自己消气。

怎么办呢?罗荣桓想了个巧妙的办法。

1948年8月17日,也就是上次电告中央毛主席不理不睬四天后,再次上报,请示在新作战区域筹粮的问题。

我们连续看这一阶段中央与东野来往电报,稍作对比便会明显感到此报突兀之处。

相比作战方针,筹粮问题虽然也不是小事,但绝不至于到专门给军委发报请示的地步,以罗荣桓之能,几十万二线兵团说弄就弄起来了,组织粮食后勤,还不是手拿把掐之事?而且黄克诚已经在西满建起来一个强大的前进保障基地,后来的事实证明,辽沈战役的后勤粮秣弹药,西满出力甚巨。简言之,筹粮之事,自己干就行,请示中央纯属多余,中央哪管得过来。

这封电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铺台阶,让毛主席下。

事务本身无足轻重,主要是表态。最关键的学问,在于联署人发生变化了。这封电报的联署者是林罗谭。谭即东野政治部主任。按组织序列在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后面,加谭的名字,至少应该是林罗刘谭,因为谭政当时并没有兼副政委。

这个变化,毛主席显然注意到了。我们已无法查知伟人当时的表情,但笔者作无根据的猜想,他老人家当然会心一笑。

为啥谭政有这么大的魔力,能瞬间改变毛主席的态度呢?

我军政治工作制度是举世无双、拥有巨大力量的一种特殊制度,军队能够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政治工作制度无可替代。当然这不是说别的国家没有类似的政治工作制度军队都不行,西方国家军队当然也有很强的,但国情不同,我军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强大力量,它就是一个好制度。

在我军政治工作领域,谭政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与罗荣桓元帅是双峰并立、渊渟岳峙的大宗师、大高手,我军很多政治工作设计都是出自谭政之手。他对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意图的领悟最为精当,执行、设计也最为精准。

罗帅全面抗战八年期间在山东做全面领导工作,到东北既是林司令的政委,又是东野的后方的大管家,若论对政治工作的精专,感觉似乎略逊于谭政。

罗帅大概正是掐准了这点,把谭政拉过来联署,潜台词是向毛主席说明,我们内部已经做好了统一思想的工作,中央意图将会得到彻底的无条件的贯彻,您再不相信谁,还能不相信谭政吗?

满天乌云就这样散开了。

过了几天,毛主席先是在致杨成武的电报中,把林罗刘列为同步接收者之一。次日,又专门向东北发电,提醒其要注意截击从沈阳向营口撤退的 *** 军。

林罗刘一见毛主席终于回电了,赶紧把大军南下的计划全盘上呈,毛主席也立即复电。一场争执,最终圆满化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61952.html

“辽沈战役开打前毛主席大怒,罗帅请出关键人物巧化解” 的相关文章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还不知道:春申君养着数千门客,权势很大,为何头颅会被人割下扔在野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春申君黄歇将怀孕的宠妾送给楚王,想瞒天过海,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没想到合谋者却派人刺杀了他,将他的头扔在了旷野中,任野狗啃咬。春申君机关算尽太聪明,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负,却不...

杜根:东汉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杜根:东汉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杜根,颍川定陵(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杜根,字伯坚,是颍川定陵人。杜根性格朴实,喜欢较真。永初元年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成为郎中。当时,和熹邓太后执政,权力集中在外戚。杜根认为安帝长大了,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了,就和同时郎一起上...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官员,研究学问而有智谋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官员,研究学问而有智谋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 是唐玄宗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仁皎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封建王朝,如果皇亲国戚被砍头,要么是谋逆大罪,要么就是贪腐重罪。而王守一则属于后者。要说王守一,先说说他的孪生妹妹王有荣。王有荣是唐玄宗李隆基正儿八经娶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王皇后。一开始的时候,王氏作...

许褚当初和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 其中许褚的胜败如何

许褚当初和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 其中许褚的胜败如何

对“虎痴”许褚,跟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胜败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虎痴”许褚,跟“恶来”典韦齐名,是曹魏猛将里面的佼佼者。许褚不仅战斗力高,而且对曹老板忠心耿耿,死心塌地,跟随曹老板东征西讨,九死一生。许褚、典韦是曹魏武将的战力天花板,蜀汉武将的战力天花...

乾隆为何会退位?是被逼迫的吗?

乾隆为何会退位?是被逼迫的吗?

乾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乾隆这个...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动摇自己皇位基础,为何乾隆还要给叔叔们平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给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叔们平反这件事,确实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如果给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着胤禩等人没...

朱允炆削藩都失败了 朱棣削藩为什么能成功

朱允炆削藩都失败了 朱棣削藩为什么能成功

为何朱棣削藩成功,而朱允炆却失败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历时仅仅15年的时间,四十不惑的年纪打下诺大的天下,可见朱元璋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西汉有七王之乱,西晋有八王作乱,朱元璋明知藩王制度的弊端为何...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