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开打前毛主席大怒,罗帅请出关键人物巧化解
辽沈战役开打前,曾有一关键人物,在化解毛主席对东野的怒火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各家正史记载辽沈战役,往往着意于战争,而忽视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高人。
一、杨成武莫名其妙成主角
笔者注意到这件事,是受杨成武一篇回忆文章引起的。
该文写于1990年12月。杨成武上将生于1914,逝于2004,著该文时76岁,思维尚敏捷,记忆也尚清晰。此文收录于 *** 出版社的资料丛书《辽沈战役》,按照历史学界的普遍定义,这属于官修史料的一种,收入此书,代表着杨成武将军的军事活动属于辽沈战役的一部分。
这不免令人不解,杨成武上将当时任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与东北野战军并无关系,何以他的军事活动和辽沈战役扯上边了呢?
细观这篇不长的文章,疑问就更大了。杨成武率三兵团打得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旧省,辖地在今山西和内蒙交界一带,首府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后已撤销此行政区。这里是傅作义的大后方,也是其起家根本之地。打这里固然很重要,但此地与辽宁相隔千里之遥,和辽沈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不光我们有这种疑问,其实就连杨成武将军当时也有点不明所以,因为就在杨成武打绥远时,毛主席与东北野战军主要首长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毛主席为此大为光火,劈头盖脸反复责备林罗刘首长。
莫名其妙地,杨成武居然成了军委和东野反复争论的主角。
事情是怎么起的呢?
1948年8月,正当杨成武打完保北战役之时,军委突然下令,华北军区新组建一个兵团,即第三兵团,由杨成武率领去攻打绥远。杨得志率第二兵团打察东,即今河北省东北角。目的是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使傅作义所部50多万大军不能出关协助东北国军。
虽说目的是战略配合,但二杨分东西两面作战,真正重心其实仍在华北,傅作义东西无法兼顾,有利于我军逐步收复张家口等失地,扩大我军在华北的优势。
对东北野战军来说,二杨兵团配合作战,远非东北作战重点,二杨出不出兵,打得好坏与否,东野都应积极主动执行军委命令,迅速南下作战。
谁也没想到,东野居然找各种借口推迟南下,一再拒绝军委催促其南下的命令。而诸多借口中的一个,就是杨成武兵团的行动。
这场波及面极广、极为激烈、毛主席发怒程度极大的隔空争执,以林罗刘要求杨成武快速出兵的一封电报为序幕,正式拉开了。
1948年8月6日,林罗刘(其实主要是林的意思,罗帅和刘亚楼只是联署)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请求暂缓南下。同时要求杨成武迅速向西行动,调动傅作义部队回援绥远老窝。
这封电报的一个观点十分令人不舒服,说,为免傅作义调兵增援东北,应由杨成武兵团吸引傅作义西援,而不应东北野战军先打东面分散傅作义注意力。
电报中另两条不宜南下的理由也说不大通。
之一,在东野南下打辽宁时,应先由杨得志兵团切断承德的 *** 军退路,以利于东野包饺子。
第二,东北夏秋水大,冲毁部分公路铁路,不方便南下。
总之就是,我不能先动,我有困难,必须二杨先动,尤其是杨成武是接下来战局的主角,必须他把傅作义充分扯散了,我才能动。
气人不气人?
杨成武真可谓闭门家中坐,戏份天上来。华北三兵团这点可怜的兵力,咋突然承担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二、毛主席发怒批林罗刘
杨成武兵团系从杨得志二兵团拆分出来的新兵团。只有一、二、六共3个纵队,其中二纵四旅留在杨得志二兵团没给,杨成武兵团只有8个旅24个团,共5.24万人。
天可怜见。虽说是个兵团,大概还没有东北野战军两个头顶纵队人多。
这点兵力,要远途奔袭傅作义的老家,以少打多,以弱碰强,还要把配角唱成主角,某些人你们的良心不亏吗。
毛主席意识到其中问题,但没有立即发作,毕竟这只是上下级之间初次产生分歧,还处在可理解、可交流、可折旋范围。
接下来,毛主席和林罗刘之间展开了三个波次的讨论、争执。
之一次,毛主席委婉接受东野建议。
毛主席立即代表军委复电,基本同意林罗刘的意见,并规定了杨成武兵团的出动日期,让东野同步筹划行动。
毛主席委婉地点了点林罗刘,说绥远是傅作义必救之地,杨成武一动,傅作义必然回救。但晋北、绥远是地广人稀之地,不好筹粮,以往两次袭击绥远都失利了。不管杨成武何时行动,你们必须立即做出配合。
潜台词是,不要不顾人家杨成武兵团的死活。
然而,毛主席的提醒,林罗刘(大家自动代换为林即可)大概并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次,林罗刘讨价还价。
接到毛主席电报第二天,林罗刘就复电说,傅作义两个军被吸引到北宁线了,杨成武正好可以乘虚袭击绥远,希望杨成武立即就动身,不要等到8月21日(这是军委提出的杨成武开拔日期),现在就出动。
林罗刘表示,为了配合杨成武,我可令十一纵出击,吸引傅作义东调。而东北我军主力,似尚不能轻动。
笔者看到这封电报,差点笑出来。
主角千呼万唤不出场,逼人家配角赶紧上。这就够不厚道了。十一纵出击,也是够小气的。十一纵是什么部队?那是程子华在冀热察辽发展起来的,论渊源那是当年萧克打下的基础,都是聂帅领导出来的。
老话讲,割了猫尾扮猫食。林的小算盘打得可够精的。
毛主席看出不合适了,立即回电拒绝东野的提议,说杨成武还是按照之前定的8月21日节点开始行动。东北野战军必须马上出击北宁线,两边同时开打,把杨成武开动不开动作为东野出兵马否的先决条件,这是不对的。
电报语气开始慢慢加重了,鲜明表示你们说的不对。林罗刘怎么反应的呢?仍然令人大跌眼镜。
第三次,林罗刘再讨价还价,毛主席雷霆震怒。
8月11日,林罗刘再电中央,说我们决不是说只有杨成武兵团开动了我们才动,是因为东北水灾把道路冲毁了,粮食也筹集不起来,所以动不了。
末了不咸不淡地表态,只要条件具备了,我们马上出兵南下,关他的门,打他的狗。
毛主席一看这电报,气得当即回电怒批。
电报很长,通篇都在批评,而且是猛烈毫不留情面的批评。笔者兹列举要点如下:
1.你们说粮食难弄,两个月前就指示你们提早准备,你们准备的什么?
2.你们前几次推拖,都催人家杨成武先动。我训你们了,你们又改口说粮食。
3.你们动不动强调粮食雨具,似乎只有你们才需要这个,你们催杨成武立即开动,人家就不用准备粮食物资吗?
4.你们不动一兵一卒,叫杨成武孤军犯险,傅作义全无东顾之忧,集中力量打了杨成武,再去打杨得志,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如果有功夫,大家可以去看看《 *** 军事文集》,这种从头批到尾,不商量事,不做指示,口气如此猛烈而不留情面的有多少?非常非常少。
战争年代,中央与各战略区各自远离,全靠电报往来沟通,那时可不像现在 *** 随便打、微信随便发,电报能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所以说,用如此大篇幅的电报专门批评人,可见毛主席怒火之盛。
林罗刘终于吓坏了。赶紧补救吧,可是谁知道,毛主席居然一反常态,不领情。
三、关键人物
林罗刘被训斥之后老实了,立即向中央复电,表示可以随时出动,不再要求杨成武兵团先动。
讲的情真意切,解释了之前的误会,改正了不正确的做法,表态即使雨继续下,只要不下得太大,东北部队就能立即出动南下。
中央军委接电后,没有反应,没有回电,没有指示。
这下林罗刘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咋回事?那动还是不动呢?几十万大军南下可不是小事,主席骂了一顿,也没明说怎么办啊?
毛主席这段时间忙什么呢?真的顾不上东北战局了吗?
忙,确实有点忙。济南战役也开打了,毛主席连续密集地给华野方面发电,与粟裕商谈进攻济南的战役构想,往返数次,辞义恳切,以近乎同事谈心的姿态和粟裕一步步推敲济南战役的打法,不见一点批评的语气。人家粟裕本来就打得好嘛,而且姿态也一直比较端正,毛主席怎么舍得批评华野?
对刘邓也连续作出指示,要求他们在河南积极行动,牵制河南国军主力,使之无法东援济南。
对华北杨成武、杨得志也发过电报指示作战机宜,尤其对杨成武在绥远的境况关怀备至,要求杨得志积极主动牵制傅作义,不要让杨成武打得太艰难。
唯独对林罗刘,没有专门答复。这就尴尬了。
明显是把毛主席惹恼了。东野赶紧联系在中央的各位大佬们,请他们在主席面前多说说多劝劝,东北战事紧急,没有把关定向可不行。
但谁也没办法,始作俑者远在东北,周朱刘任叶诸位在中央的领导同志们,谁也没办法。只能等毛主席自己消气。
怎么办呢?罗荣桓想了个巧妙的办法。
1948年8月17日,也就是上次电告中央毛主席不理不睬四天后,再次上报,请示在新作战区域筹粮的问题。
我们连续看这一阶段中央与东野来往电报,稍作对比便会明显感到此报突兀之处。
相比作战方针,筹粮问题虽然也不是小事,但绝不至于到专门给军委发报请示的地步,以罗荣桓之能,几十万二线兵团说弄就弄起来了,组织粮食后勤,还不是手拿把掐之事?而且黄克诚已经在西满建起来一个强大的前进保障基地,后来的事实证明,辽沈战役的后勤粮秣弹药,西满出力甚巨。简言之,筹粮之事,自己干就行,请示中央纯属多余,中央哪管得过来。
这封电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铺台阶,让毛主席下。
事务本身无足轻重,主要是表态。最关键的学问,在于联署人发生变化了。这封电报的联署者是林罗谭。谭即东野政治部主任。按组织序列在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后面,加谭的名字,至少应该是林罗刘谭,因为谭政当时并没有兼副政委。
这个变化,毛主席显然注意到了。我们已无法查知伟人当时的表情,但笔者作无根据的猜想,他老人家当然会心一笑。
为啥谭政有这么大的魔力,能瞬间改变毛主席的态度呢?
我军政治工作制度是举世无双、拥有巨大力量的一种特殊制度,军队能够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政治工作制度无可替代。当然这不是说别的国家没有类似的政治工作制度军队都不行,西方国家军队当然也有很强的,但国情不同,我军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强大力量,它就是一个好制度。
在我军政治工作领域,谭政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与罗荣桓元帅是双峰并立、渊渟岳峙的大宗师、大高手,我军很多政治工作设计都是出自谭政之手。他对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意图的领悟最为精当,执行、设计也最为精准。
罗帅全面抗战八年期间在山东做全面领导工作,到东北既是林司令的政委,又是东野的后方的大管家,若论对政治工作的精专,感觉似乎略逊于谭政。
罗帅大概正是掐准了这点,把谭政拉过来联署,潜台词是向毛主席说明,我们内部已经做好了统一思想的工作,中央意图将会得到彻底的无条件的贯彻,您再不相信谁,还能不相信谭政吗?
满天乌云就这样散开了。
过了几天,毛主席先是在致杨成武的电报中,把林罗刘列为同步接收者之一。次日,又专门向东北发电,提醒其要注意截击从沈阳向营口撤退的 *** 军。
林罗刘一见毛主席终于回电了,赶紧把大军南下的计划全盘上呈,毛主席也立即复电。一场争执,最终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