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死后24年明朝便亡国,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大明第13位皇帝,他的知名度很高,因为他与朝臣怄气,三十年不上朝,怠政,让国家陷入混乱。
史学界流行一个说法“明亡于万历”,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因写了《万历十五年》名扬世界史学界,他认为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灭亡的开始。
这个观点也并非他首创,其实是来源于《明史》中“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之后学者们就引用这个观点,广为流传。
那么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
万历的问题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大明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明朝亡于万历,这话有点夸张,但是和万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万历皇帝因宠爱郑贵妃,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拉锯数十年,不得不屈服立了礼法上的长子为太子。他将近30年躲在后宫,不管朝政、不见朝臣、不批奏章、不祭祀,也算是奇葩。
但是万历朝却是大明中晚期更好的时代,前期张居正改革,让国家收入激增,万历三征,是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打消了海盗觊觎华夏的狼子之心。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更大的问题就是在位后期,因身体和其他原因,他开始怠政,不上朝,不处理政务,导致朝廷混乱,加剧了朝局的变数。
万历的聪明程度在大明也排得上前三,他对于国家的大问题,吏治溃烂和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谓是心知肚明.
但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偷懒,看着国家慢慢溃败下去,一发不可收拾。
大明内部的原因
大明中晚期,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晚明社会江南富裕,开始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万历皇帝并没有去扭转,官绅阶级铺张浪费形势,他更是全方面的享受,一改祖父嘉靖留下的规矩。
皇帝喜欢享乐,大臣们更是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奢靡的风气。
万历帝不只生活奢靡,宫廷中婚礼等典礼,更是铺张浪费,万历结婚费用达到7万两,到了他弟弟潞王时更是8.8万两。
皇帝挥霍无度,怎么去补漏洞?
万历皇帝想出一个主意:加收矿税,派太监下去收取,当作自己的私库,供自己挥霍。
万历帝偷懒三十年之久,遵循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比如打仗这种事。大事则会私下召集重臣议事。
大明内阁制度,可以维持帝国的机构运转,但是皇帝无视吏治溃烂,不重视科举取材,让朝政继续坏下去。
朝廷出现财政危机,皇帝又想出了一个昏招,增加百姓的赋税。三次加派辽饷,给民众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万历只顾自己享受,不顾民众死活,朝廷的弊病越积越多。
外部原因
明朝灭亡以后,明朝的士大夫遗民怀念前明万历的功绩,开始为他歌功颂德。
顾炎武称:”昔在神宗之世,一人无为,四海少事“;钱谦益、吴梅村等人也怀念万历的年代。
这些士大夫怀念,万历时代“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的日子。
那个没有严嵩式的权臣、没有魏忠贤式的宦官专权,思想言论自由,工商业发达的时代。万历皇帝虽不上朝,却牢牢把控朝政。
钱谦益这些经历两朝,对比之下,怀念万历时代,自然感慨万分。
公元1618年4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宣布起兵,反抗大明王朝。
《明史》是清朝人编撰的,要怎么解释努尔哈赤作为大明万历的臣子,为何要造反呢?
于是万历皇帝就出来背锅了,这样的原则问题,有人承担责任了,自然就自圆其说了。
明亡于万历这个说法就流传下来了,万历不明不白的背上这个黑锅。
大明灭亡有很多问题,将灭亡都归咎于万历身上也不客观,诚然他有问题,可是大明200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
万历去世20多年,明朝内部矛盾激化,加上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明亡始于万历”这句话并不是夸张的说法。万历早期让大明得到长足发展,国库充盈,但他后期怠政,统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错误决策,都加速了大明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