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五大遗憾人物,哪个是你心中的意难平
一、太子朱标之死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大明首位皇太子。朱标自幼便由宋濂等名儒授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将大明帝国更优秀的文臣武将都配给朱标,文臣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武将之首的魏国公徐达兼太子少傅。
洪武十年,朱元璋还特地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朱元璋授予太子如此大的权力,在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中是极其罕见的。而朱标也不负众望,他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待文武百官恭敬有礼,对待弟弟们则十分友爱,在文武百官和弟弟们当中威信甚高。
朱标
可是天不垂怜,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在视察陕西回来后得了重病,不久便病逝,谥号“懿文太子”。朱标之死影响极大,朱元璋选择绕过自己的儿子,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给孙子铺路,开始了对群臣的血腥屠杀,冯胜、傅友德、王弼等一大批优秀将领殒命。除此之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引起了他的藩王叔叔们的不满,朱允炆也深感藩王的威胁,朱元璋死后不久,明朝便爆发了影响深远的靖难之役。
二、平定安南、收复华夏故土、威镇西南却惨死的英国公张辅
张辅,明朝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被授予新城侯。永乐四年,张辅跟随朱能南征安南,在朱能病死后接任主帅,领导明军屡战屡胜,次年便灭亡安南胡朝,大明也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司,自唐朝灭亡后,独立四百余年的交趾又重新回归到了中华版图之中。张辅征讨安南也被视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战后张辅因功被封为英国公。
张辅
此后,张辅参与了朱棣第三、四、五次北征,立下赫赫战功,永乐二十二年进位为太师。宣德元年,张辅跟随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明英宗即位后,张辅支持朱祁镇发动麓川之役,并在朝堂之上屡次力抗宦官王振。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战功赫赫的国公,却死的相当之惨。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唆使下御驾亲征,张辅也被迫随行,但是张辅却被王振排斥在军事决策圈之外。在朱祁镇和王振不断的骚操作下,当年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骑兵击败,全军覆没,七十五岁享誉天下的英国公张辅也惨死于乱兵之中。
三、拯救了大明却拯救不了自己的于谦于少保
于谦,明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对大明有力挽狂澜的大功。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中央军精锐尽失,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人生擒,大明岌岌可危,朝堂之上对于是否南迁,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固守北京,后来于谦也是被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
于谦积极整军备战,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各方调集了二十二万大军来保卫北京城。十月十一日开始,于谦率明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抵抗瓦剌骑兵的进攻,而于谦本人亲守最重要的德胜门,直面也先主力。经过多日浴血奋战,于谦率领明军成功打退也先,守住了北京城。
于谦
北京保卫战对大明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北京失守,华北平原将无险可守,大明很可能步宋朝后尘,幸亏于谦挺身而出,将临时拼凑的明军聚合起来,众志成城打赢北京保卫战,创造了奇迹。但是于谦救得了大明,却救不了自己。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
于谦被石亨等人诬陷入狱,百口莫辩,英宗一开始对是否处决于谦还非常犹豫,但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辟则师出无名”,英宗便同意了杀于谦。正月二十三日,这一天阴云密布,即使全国人都认为于谦是冤枉的,于谦依然还是被押送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拼尽全力守卫的城池前,走向了他人生的最后结局——斩决。而直到明英宗去世,明宪宗登基后,于谦才得以昭雪。
四、南平倭寇、北御蒙古却晚年凄凉的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抗击倭寇,戚继光在此期间组建了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并创建了攻防兼备的“鸳鸯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屡战屡胜,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戚家军将闽浙粤等地的倭寇消灭殆尽,肃清沿海。
东南沿海的倭患平定后,戚继光又被调往蓟州,抵御蒙古。戚继光坐镇蓟州后,修筑长城、整顿边军,使得明军的蓟州防线焕然一新,多次打败寇边的蒙古人,史称“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戚继光
然而,戚继光的晚年却是极其凄惨的,张居正倒台后,戚继光也被贬职,发配到广东,戚继光离开蓟州时,全城百姓向上请求挽留戚继光,但不被允许。到了广东后,戚继光也是因被不断弹劾,搞得心力憔瘁,选择辞职回到蓬莱老家。戚继光为将数十年,慷慨解囊,从不吝惜奖赏有功者,因此他没有攒下什么积蓄。
回到蓬莱后,戚继光只能靠身边人接济度日,自己连看医生抓药的钱都拿不出,不久连自己的妻子都离开了他,而朝廷也从来也没想过再启用戚继光。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在突发疾病逝世,死后连朝廷的恤典都没能得到,直到两年后,戚继光儿子到北京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
五、丁忧夺情却无奈战死的卢象升
卢象升,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崇祯三年,卢象升迁山东布政使右参政,为整顿辖区治安,卢象升开始练兵,组建“天雄军”。此后,卢象升镇压农民起义军屡立战功,总理七省军务,被起义军称为“卢阎王”。崇祯十一年四月,卢象升父亲去世,卢象升痛不欲生,连上七道奏疏回乡丁忧。但是当年八月,多尔衮率领清军再次征明,朝臣纷纷推举卢象升抵御清军。崇祯帝急命卢象升入卫京师。
此时卢象升正值丁忧期间,收到诏命后痛哭不已,请求另换统帅,崇祯帝不允。卢象升到任后制定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他选择偷袭清军大营并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起初,卢象升突袭顺利,清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无奈的是卢象升虽身为总督,却没有多少兵马可以指挥,卢象升率先头部队突入清军大营后却无人跟进,导致卢象升袭营失败。
十二月十日,卢象升进驻钜鹿贾庄。太监高起潜指挥着关宁铁骑就驻扎在五十里之外的鸡泽。卢象升派人联络,期望次日清晨双方合兵一处,与清军决战,然而高起潜却不响应,坐看卢象升单独对抗清军。卢象升无奈只得率领五千人与数万清军血战,卢象升率军左冲右突,但奈何双方兵力悬殊,明军渐渐不支,卢象升也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殉国。
他麾下的掌牧杨陆凯为保护卢象升遗体,扑在了卢象升的尸体上,背中二十四箭而死。卢象升阵亡第二天,崇祯帝还在斥责卢象升调度无方,坐视城邑被清军攻陷。卢象升为国战死,但他的家属请求褒恤时,却被崇祯帝拒绝了。后来清军南下时,卢家为抗清而殉难者足足有一百多人。
注: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