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双高跟鞋,古人真是又爱美又潮流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高跟鞋,这一看似属于当代都市女性的标配,原来在古代早已风靡一时,它像一种神奇的符咒,赋予女性无尽的魅力与自信。[玫瑰]
追溯这一传奇配饰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高跟鞋的魅力跨越了时空界限,成为连接古今的一道神秘纽带。
它证明了一点:优雅、精致、淑女的气质,是每个时代女性的共同追求。
如今,高跟鞋已成为女力的象征,但这一象征意义的形成,源远流长,蕴含着非凡的文化内涵,我们何不解开这一历史谜题,探寻高跟鞋背后的故事?
01
高跟鞋源于缠足的陋习
缠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大致可归结为两方面原因:统治者的审美倾向以及文人的宣导。
从统治者角度看,缠足可能起源于南朝齐时期,据说齐废帝萧宝卷让妃子潘玉奴用帛缠足,令其“步步生莲”。
亦有说法称,缠足始于唐代中叶,根据是杜牧的诗句“钿尺才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还有人认为,缠足起源于五代,依据是南唐后主李煜让宫廷舞者缠足跳舞,觉得“有凌云之态”。
这些说法都显示,统治者的审美偏好会影响后宫,进而影响民间,历史上不乏皇帝喜好某物,民间便也随之风行的例子,缠足之习最早也仅流行于宫廷,后逐渐传到民间。
从文人角度看,他们以雅致文辞赞美缠足之美,推波助澜,如苏轼就咏小脚“须从掌上看”,并归纳小脚之美有“七美”,成语“品头论足”意思是评论女子的容貌与体态,可见文人笔下小脚成为妇女美德的重要部分。
随着缠足风气在宋代兴起并流行开来,也出现了反对声音,据记载,杭州人赵钧台要买妾,媒人介绍李姓女子容貌出众但未缠足。
李姓女子当即以诗反驳缠足陋习,赵钧台也因此放弃。在缠足已成风气的时代,这样的反对案例可谓难能可贵。
不过,这种反对声音终究难以撼动缠足之风,它依旧在各个阶层广为流传,富家女子以缠足为荣,穷苦农家女子也仿效“大户人家”纷纷缠足,妄想可以通过嫁入富户改变命运。
再加上“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生女犹如养女,为女儿缠足也成为一种投资,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即便缠足造成巨大痛苦,也难以阻止这一陋习。
缠足不仅危害女性身心,也给社会带来极大压力,缠足女子行动不便,难以参与劳动,丈夫又要承担全家生计,可谓雪上加霜。
还有些家庭贫困,为减轻开支,宁可不让女儿缠足,也不会特意购买缠足用的布帛。
直到近代,随着维新思想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引入,缠足之弊端才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呼吁废除缠足之声也日益高涨。
光绪年间,各地纷纷成立“天足会”,开明士大夫不再崇尚小脚,逐步扭转了千年来的风气,可以说,废除缠足是中国社会摆脱旧思想、实现新生的重要标志。
02
明代皇后的“高跟鞋”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考古发掘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古代服饰的窗口。
从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显示,追求美貌是古代女性的共同心理,能穿上精致华丽的衣裙和鞋履,是她们的共同心愿。
在商周时期,当时的皮鞋多是软底布鞋,皮革质地较硬,没有后跟,到了奢华开放的汉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专门为女性设计的鞋类应运而生。
考古学家在汉墓中曾发现绘有图案的布鞋,以及些许带有装饰的古早厚底鞋。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各类手工业高度繁荣,此时鞋类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有软底布鞋、绣花缎鞋、木履和带后跟的鞋等。
出土文物显示,唐代贵族女性穿的丝绸绣花鞋极尽精致,鞋头上饰有精美的凤钗图案,这种将美术刺绣应用于鞋类设计的手法,展现了唐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品位。
考古学家在明朝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古墓中发掘出大量造型新颖的高跟鞋,说明这种鞋式在明代已经非常流行,出土的一双鞋总体长度12厘米,看来皇后也得缠足。
古代长袍遮掩双足,他们成为展现女性体态比例的时尚选择,这种虽付出艰辛,也要追求美的精神,令人钦佩。
清代出现了独特的“花盆底”鞋,这是满族妇女的发明,花盆底鞋跟可高达25厘米,仅限身份尊贵的妇女穿着。
配合宽松舒适的旗装,花盆底高跟展现妇女的气质与风姿,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鞋子已经成为象征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彰显着女性的威严与品味。
为了获得小巧玲珑的“金莲”,中国古代女性从小就要忍受缠足带来的巨大痛苦,穿上12厘米长的“高跟鞋”行走极为吃力,然而她们仍然努力追求时髦与美丽,以各种姿态展现自我。
03
风靡近代的高跟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女性开始受到西方时尚元素的影响,高跟鞋作为西方女性常见的鞋类,也逐渐为中国女性所接受和喜爱。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皮鞋传入中国,高跟鞋也首次出现在中国女性的视野里,早期的高跟鞋以英、法两国产品为主,鞋头较为尖细。
具体来说,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产的尖头皮鞋“曼先生”流入中国,鞋头细长尖细,这就是高跟鞋的雏形。
与之相比,来自法国的鞋款鞋头较为圆钝隆起,这种款式的高跟鞋给中国女性带来新鲜感,成为她们观察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开埠及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软木制中高跟皮鞋开始在中国盛行,成为女性时尚的一部分。
当时上海等大城市的名媛贵妇及文化名人会配合西服穿着2-4英寸高跟皮鞋,以显示个人的时尚品味。
这些女性成为引领时尚的法人领头羊,她们酷爱西方时尚,积极接受高跟鞋这一外来物品,为高跟鞋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年代的高跟鞋款式变化多端,鞋头从最初的尖头逐渐转为圆头方头,鞋跟也演变从细高到较粗壮,这使高跟鞋从最初的不太实用变得较为贴合生活需要。
这些变化显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国女性也在根据自身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式旗袍与西式高跟鞋的结合成为一种流行的女性穿着形式,高跟鞋的鞋跟一般在3-5厘米,既有稳定性,也为女性的体态增加挺拔感。
这一时期的电影明星及上层社会女性成为这种服饰搭配的带头人,她们以自身影响力,将高跟鞋与中式传统服饰完美契合,这成为高跟鞋真正被中国女性所接受的标志。
当代女性穿着高跟鞋的风尚仍在延续,但鞋跟的高度也有所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高跟鞋逐渐兴起,鞋跟高度达到10厘米乃至更高。
这主要限于模特及演艺界人士使用,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女性来说,5-10厘米的鞋跟更为常见,即使高跟鞋高度有所差异,但它已经成为许多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饰。
由此可见,高跟鞋可以展现女子体态之美,可是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为男子发明的。
04
为作战和囚禁而生
高跟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最初,高跟鞋是男性的专属服饰。在波斯,为了让士兵在马背上保持稳定,特意设计了后跟高且较宽的靴子,这成为了后来高跟鞋的雏形。
这种设计不仅方便骑马,也让士兵的身姿看起来更加挺,欧洲贵族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开始仿效穿起高跟鞋,因为高跟鞋的鞋跟较高,可以避免脚底的灰尘飞扬,所以深受贵族们的喜爱。
在法国,个子不高的路易十四为了增加自己的身高,让皮匠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双加宽鞋跟、涂以鲜艳颜色的高跟鞋,这双高跟鞋不仅令路易十四看起来更高大,也展示了他的尊贵地位。
路易十四经常穿着这双高跟鞋出现在公众场合,间接地推动了高跟鞋在贵族男性中的流行。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高跟鞋的发展开启了一个转折点,一个商人为了限制其漂亮妻子的外出,特意请人 *** 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送给她。
出人意料的是,妻子非常喜爱这双鞋,因为高跟鞋让她的步态变得优雅迷人,也更有气质。每次外出妻子都会穿上这双鞋,反而成为了她外出嬉游的必备单品,这双鞋不仅赢得了女性的青睐,也吸引了男性的目光。
高跟鞋由男性转向女性使用,反映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 *** 也越来越强。
鞋匠为迎合女性客户的喜好,设计出各种高跟鞋的款式,同时,男性也发现高跟鞋不如军靴和马靴那么舒适,渐渐放弃了高跟鞋。
到了16世纪末,高跟鞋已经成为西方上流社会女性的时尚符号。女性用它来展现体态,突出魅力,直到现在也从未改变。